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辛亥革命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82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1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開始,縱使世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

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為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寒假的一個難得機會,我和同學來到了電影院一起看了這場電影《辛亥革命》,秋瑾頭戴枷鎖,腳鎖鐵鏈從容不迫地一步步走向刑場。電影就以秋瑾就義為起點,以廣州起義,孫先生海外遊説募捐善款,黃克強內領武昌起義,晚清政府內憂外患,各省獨立解放,孫先生就職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等為主線戰爭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讓人有夢迴過去的感覺,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一百年前的那一夜,廣州起義的'第一聲槍聲,劃破了黑夜的長空,它引起了全國各地各部起義軍的積極響應,拉開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的序幕,吹響了中國人民崛起反抗的號角,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早已生活在和平新時代,付強新中國的我們,又一次呈現在大熒幕上,回顧那段時歷史裝歌,重温那段革命滄桑,不禁使我感慨萬千。

在這期間無數戰士為之浴血,千萬英雄為革命獻身,正是有了這些愛國,救國的勇士才促進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他們用汗水和鮮血,為我們鋪設了前進的道路,為我們設定了共和國的基礎!那麼,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戰士,願為了革命而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呢?黃克強戰敗的一番話曾激起我分入的深思,他説:“這隻手,我還要留着它拿槍!”這句話深入理解可發現,黃克強是為革命而戰,為了遇難的兄弟而戰,為天下人民而戰!

孫中山先生是我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家,沒有孫先生中國將沉淪黑暗世界無止境,剷除滿清野蠻之愚昧統治,還中華一個朗朗乾坤,所有國人都要感謝孫先生,是他將中華從三百年黑暗時代喚醒,至使今天的中國人能堂堂正正的做人,不再屈膝不再留着屈辱的辮子頭。

看完《辛亥革命》我倍受鼓舞,作為一名在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我深知還要不斷的磨練自己,懂得團隊精神,學會創新,努力前行才能取得成功的精髓得到學習的目的。

辛亥革命觀後感2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辛亥革命是一場震撼人心,轟轟烈烈的革命,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100年前,戰爭的硝煙蔓延在各地。革命聯繫的不只是性命,還是命運。今年的紀念辛亥革命的電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讓人們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電影主要記敍了在晚清末年,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在之後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等一批革命黨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孫中山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祕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大批革命骨幹犧牲,黃興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黃花崗。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振奮了革命軍士氣。陽夏戰打得異常慘烈、艱難,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最後打敗清廷,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

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這部電影展現了100年前的戰爭,讓觀看的觀眾彷彿回到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注重細節與展現,讓觀眾感同身受。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雖然有一大批革命戰士在革命中犧牲,()但有些人的死輕於鴻毛,有一些重於泰山。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和平,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愛國之人。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百姓。我們都愛我們的祖國母親,我們雖不用效仿孫中山,從一個醫生,變成革命帶領者,國家大總統,但我們的愛國可以轟轟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我們也可以為社會出力,讓祖國美麗。

革命烈士們,愛國戰士們。你們為羣眾獲得幸福,獲得尊嚴。你們用生命保衞國家,平息濃濃的煙火。不管是赫赫有名還是默默無聞的戰士,你們都一樣,都一樣是中國的恩人。

辛亥革命觀後感3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説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説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剷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説,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觀後感4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歷史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辛亥革命》。我覺得這部影片看後卻久久不能釋懷。

這部電影,細膩,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影片片頭寧靜的那段告白,秋瑾帶着腳鐐走向斷頭台的那一刻,初影時間很短卻讓我最為感動,犧牲就義前她説:'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頓時,我有一種眼淚要衝出眼眶的感覺。

今天當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真的不要忘記那些流過鮮血甚至犧牲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及堅定地信念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歡笑和幸福。戰爭的場面讓人揪心,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勇敢的拋家棄子,拿起捆綁的手榴彈衝向清軍。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的事蹟,一幕幕不能忘記的場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片中的旁白説:'這場革命所謂何事?'秋瑾説:'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温和的世界。'林黨民説:'革命是給天下人謀求幸福。'孫中山説:'革命是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一句句,無不感人肺腑,而我流淚的原因是他們的美好願望。這些願望多麼美好。他們為了他們的`願望拋頭顱,灑熱血,只為國人能過挽回失去的尊嚴!

片中的主人公孫中山,從一位醫生成為中華民國民選總統的轉形,不僅推翻了封建帝國,發動了十一次武裝起義,其間越挫越勇,百折不饒,歷盡磨難,其堅定地愛國信念,深深的感動我們。為了給

國家留下光明體系,他毅然辭職讓位,以總統一職換袁世凱叛清,實現共和制度,其偉大的人格令人景仰,這樣的不畏困苦,不畏挫折,為了自己的信念最終成為了一大偉人。如今,我們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所以孫中山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正因如此,當時的熱血青年才追隨他,為之奉獻生命。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問,一百年前如果沒有這些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追尋新的希望,那麼中國將是怎樣的場面?慶幸的是,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和戎馬疆場的機會,我們該以新方式去開拓進取,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最後,謹以此緬懷我們心中的革命先烈,希望我們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和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辛亥革命觀後感5

曾經,辛亥革新這個名詞總是在前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

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僅僅從前史教師的口中得知罷了。辛亥革新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新》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統籌藝術欣賞性和前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示了辛亥革新這段前史。

《辛亥革新》中有一句孫中山説的話讓我浮光掠影:“死不是革新的意圖,革新是改動命運,為全國人獲取美好;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價值交換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顧前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岌岌可危,公民深受壓榨。革新關於其時的人來説是改動命運,更好的日子;關於孫中山等一批革新家來説是前史賦予的不行推脱的責任和任務。他們要為全國人工一個安靜温文的國際,縱使這些被役使久了的人們早已麻痺,不知安靜温文為何物。

《黃花崗勇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此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勇士為了革新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由想問:為什麼要革新呢?獻身了那麼多性命的革新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新》才對革新者的選取有了更清醒的知道。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新家也不想這樣。僅僅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絕望了,説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安排內閣的時分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廣憲政的誠心。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新。只要革新才幹改動命運,才幹為全國人獲取永久的美好。

曾經,我一貫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暫時大總統讓坐落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盜取革新果實。但我在《辛亥革新》中找到了答案。由於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系的政體可以完好,所以他許諾將暫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儘管説孫中山不應讓坐落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新》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法。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有必要的用心優點:完畢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新儘管沒有改動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公民悽慘的日子境遇,但它完畢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準則,消除了皇帝準則,打破了君主代代相襲的準則,使民主共和的觀念家喻户曉,爾後發作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新提醒了一個真理:前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行阻撓,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觀後感6

提起辛亥革命就想起了懦弱無能的清政府,想起了閉關鎖國。國門被轟開,主權被踐踏,想起了那些屈辱的歷史。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它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它同時也刺激了中國經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始終是利大於弊。

辛亥革命精神體現中華民族固有的世代傳承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為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貫穿着一種勇抓機遇,頑強拼搏的果敢精神。而這些精神正體現在不同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體現在新中國成立至今領導人身上。

辛亥革命在莫種程度上也是失敗的'。因為袁世凱窺取了勝利的果實,他是叛徒,他出賣國家來服務帝國主義國家。導致了人民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有利於共產主義的發展。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沒能重視三民主義,為人們所唾棄。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強壓和帝國主義國家的壓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當時革命軍面臨着武器不先進等問題還能取得突破説明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如果當時清政府的君主開明聖賢,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實行改革,使中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何樂而不為;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當時沒有人才,人們被書本儒化,鈍化。意識不到。當時清政府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導致大門洞開。金銀大量流出,圓明園背毀,當時統治者也太迂腐,抹殺了人們的創造力,也抹殺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他們不重視國防能力,只在朝野上勾心鬥角。他們以為中國地大物博。一次戰役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為什麼成功,連續失敗也無所謂,用賠錢,割地來保全自己。他們為了利。加大賦税,對帝國主義者惟命是聽,對人民不停壓榨。想盡一切辦法來討取帝國主義者的開心。着也難怪會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會破滅,封建制度被毀,這全部是必然。

我為在當時還有拯救人民的人而興奮,正是他們保護了國家,包伙了人民,使人民不在愚鈍,讓各種思想在人羣中散步開來,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才有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聲的成功。因此它是值得紀念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讚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瞭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觀後感7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教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説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説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説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説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僅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向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期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能夠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説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必須的進取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觀後感8

今年是辛亥革命x週年,電影《辛亥革命》於9月下旬起在全國同步上映。看完這部歷史題材的影片,筆者感慨良多,心緒難平。

影片選取辛亥革命前後這一歷史片段,真實再現了以孫中山(趙文瑄飾)、黃興(成龍飾)、林覺民(胡歌飾)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者為推翻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亡而進行的艱鉅卓絕、波瀾壯闊的鬥爭過程,重點描寫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場面,其悲壯之舉,足以令"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面對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積弊,革命黨人為何敢挺身而出、振臂吶喊?面對滿清統治者的殘酷鎮壓,革命黨人何以能前赴後繼、捨生忘死?信仰,對革命的堅定信仰!這些革命者,大多出生富貴家庭,卻在接受了革命思想後背叛自己的家庭、拋卻了常人戀戀難捨的榮華富貴,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來。有的在家鄉變賣家產,宣傳革命真理;有的遠赴海外,為革命籌募資金;有的打入清廷新軍中密謀起義,有的奔走各地聯絡黨人……這一切都是在白色恐怖、極端艱險的'情況下進行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如果沒有堅定的革命信仰,這些革命黨人早就堅持不住、放棄投降了。電影中有一段寫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菁華幾乎喪失殆盡,連黃興一度都有點悲觀,但在徐宗漢(李冰冰飾)的安慰下,黃興重新振作起來,他們之間的對話中有一句:"我們又不是沒敗過,失敗算什麼!"質樸無華的對白把革命者堅定的革命信仰和堅強的鬥爭意志表現得十分真切,令人動容,催人感奮。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當黃興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回來,在一條船上與孫中山見面,戰友重逢,生死考驗,該有多少的話要傾訴,可兩人都沒有言語,堅定的目光傳遞給對方的仍然是革命必勝的堅定信仰。

歷經磨難不言苦,九死一生報國家,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革命者們一生的寫照。電影的片尾曲《辛亥頌》把革命者的這種愛國精神和偉大情懷昇華為一種悲壯,一種崇高,在觀眾心靈深處引發強烈的共鳴和震撼。

辛亥革命觀後感9

那是一個人民麻木愚昧的年代,也是一個人民開始覺醒的年代。

無數覺醒者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革命的旗幟。

1911年,那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已到了危亡之際,清廷喪權辱國的行為,激起了革命派的強烈不滿,決心奮起反抗,推翻清政府。

影片是以秋瑾犧牲開始的。她戴着沉重的鎖鐐,堅定地踏向絕路,而唯一讓秋瑾停下腳步的,是旁邊一位母親懷裏年幼的孩子。那時的她,是不是想起了自己那即將失去母親的兩個孩子?周圍人的沉默和麻木的眼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州之戰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曾經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的黃花崗眾多烈士,就這樣在大屏幕上被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林覺民就義前對張鳴岐的一番鏗鏘有力的話語,讓我熱血沸騰;徐宗漢等人冒死收葬各個烈士的遺體,讓我感到悲憤;而林覺民之妻見到林覺民的親筆《與妻書》時的真情流露更是讓我紅了眼眶。這只是影片中不算很長的一部分,卻帶給我諸多感受。

用鮮血鋪就的革命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後繼者邁着堅定的步伐,不畏生死。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個又一箇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熱血喚醒了人民麻木的心靈。是怎樣一種對祖國的熱愛,才能讓他們毅然衝上戰場去揮霍自己的青春?是怎樣一種深厚的情誼,才能讓他們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軀為同伴們開出一條生的道路?縱使前路茫茫,他們卻始終沒有放棄理想,而是用盡自己的力量,為衝破黑暗增添一絲又一絲的希望。

而我們呢?無數革命烈士的精神就是我們的榜樣。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可比起他們,我們遇到的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們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而我們付出的可能只是離成功最後的一點努力;他們需要的是面對生死的坦然,而我們需要的可能只是面對挫折的一絲勇氣。

挫折不是對我們的打擊,而恰恰是在讓我們不斷磨練自己、完善自己。在挫折中,我們會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與夥伴攜手同行;在挫折中,我們會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後穩步前進……我們會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轉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風中飄揚的五星紅旗時刻提醒着我們肩上揹負的使命。讓我們在挫折中不斷前進,我們的精彩未來,由我們的努力決定!

辛亥革命觀後感10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歷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評。各種紀念的同時,我們更應有更深入的反思。張黎導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幾個特別值得後人反覆思考和品評的問題:

一是為什麼革命?

關於這一個命題,張黎先後是有得出了兩個不同結論的。其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給出的答案,顯然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強大。該劇的主題曲選擇《歷史的火山》這樣的唱詞,便是明證。而《辛亥革命》一開始就以鑑湖女俠秋瑾赴死時的獨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釋:革命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是人們擺脱奴役的狀態。

無論那種,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絕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戲,而是反應了創作者關注重點的根本性轉移。《走》更多地是冷靜地刻畫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勢力,細緻地描述國家走向共和的艱難不易,強調的是國家強大和復興的歷史使命,與當時興起的大國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革》動情於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説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謀個人的幸福,而不是口號式的振興中華,與當下公民意識的逐漸覺醒不謀而合。

二是革命黨的失誤。

影片最後重點講述了南北和談與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問題。對於這一點,張黎無疑是敏鋭的。可以説,辛亥革命,最難的是武昌起義,但最該引起重視的是與袁世凱的妥協和臨時約法的頒佈兩項。

根據歐美的歷史經驗,革命的終極結果是走向憲政,而憲政的基礎與實質是各派別在實力對比基礎上有原則的妥協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於此,革命黨在這兩處的表現,無疑是讓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劍農先生所言,《臨時約法》一是隨意更改國家政治體制,輕易地由總統制變為責任內閣制,是“對人立法”,缺乏憲法至上的政治精神;二是希望用一紙約法取得革命黨在戰場上想都不敢想的問題,超越了實權派人物袁世凱接受的底限,是“過渡限權”;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責的那樣,革命黨在定都和袁世凱就職問題上,無疑是遷就了袁世凱的。

這樣的失誤,最終造就民國初年的歷史悲劇。袁世凱甚至和革命黨人一樣是許多的歷史失誤不斷累積的犧牲品。

辛亥革命觀後感11

辛亥革命是什麼?

不是為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為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僕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制獨裁政體。

這是中國歷史的真正進化。

《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説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魯迅所説的捨生取義的志士。

今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誣陷。

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歷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革命的'進步意義,不容抹殺。智者如楊度、康有為贊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歷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而無見識的學者以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鬥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尊敬和紀念!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陰荏苒,一百年轉瞬即逝,今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為我們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但我們也應適時回望,銘記歷史,在歷史經驗教訓中,把中國做大做強!

辛亥革命觀後感12

歷史總是那麼真實,卻又那麼令人難以面對。

百年之前,帝國主義的侵越打破了那沉重的國門,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眾多有志之士在屈辱和憤慨中決絕向前,意圖壯大中國,揚我國威。

在這片古老寬遼卻硝煙四起的土地上,多少英雄人物為了孕育民族自由站了出來,他們是人,不是神,當然害怕面臨死亡,害怕那冷血無情的把把屠刀,支支槍管……他們為了真理和民主的自由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的咆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雄獅。

辛亥革命,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文化與思想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與民主,悄然成立了一個個革命的團體。這些團體成為了革命的火種,成了日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也就是他們,當許多仁人志士還在為如何打破帝王統治的鐐銬而冥思苦想時,在中國湖北武漢,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為中國從封建統治走向新時代而打響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槍。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士兵鳴槍衝出營房,佔領了楚望 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的激烈奮戰戰,革命軍佔領武昌。幾日後,武漢三鎮全部光復 。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兩百多年的清皇朝,還使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也同時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為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可這次革命是偶然爆發的嗎?不,他是必然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貧窮愚昧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落後捱打的,這次起義一定會爆發,它是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時過百年,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蹟。是他們的鮮血和他們的生命的鋪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而作為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必須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質,努力學習,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辛亥革命觀後感13

國內武昌起義成功了,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的成員歡心鼓舞。孫中山在危急關頭,認識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斷了他的經濟來源,他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説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

而後,孫中山帶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國了,我還記得那個把所有華僑希望託付給孫先生的時候説:“我們這些代華僑,總是要落葉歸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們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們幾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個真正的家!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就這這時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在選舉的時候,荷馬裏説:“歷史,這就是歷史。我就坐在歷史的身邊,站在歷史的門外。”那我們呢,我們是站在歷史的長河裏,只能通過那些資料、影像來了解當時的情景。孫中山説不能再讓無辜的人民犧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袁世凱絕非善類,可是孫中山説,我們要建立的是一種制度,誰當大總統都是一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在電影裏有一個鏡頭雖然細小卻很深刻,就是孫中山在國外的時候有個小女孩問他,在中國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腳很疼很疼啊!雖然只是這麼一句話,卻深深的反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後,對中國的生活文化影響很深,“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我想我會深深的記住這一刻,我知道電影只是展現了當時革命的一個小小的一面,但已經足以教育我們新一代的人們。

辛亥革命觀後感14

一百年前的那一夜,廣州起義的第一聲槍聲,劃破了夜的長空,它引起了全國各地各部起義軍的積極響應,拉開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序幕,吹響了中國人民,崛起反抗的號角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早己生活在和平新時代,富強新中國的我們,又一次在電影的熒慕上,回顧那段歷史壯歌,重温那段革命滄桑,這不禁使所有人都感慨萬千,辛亥革命觀後感800字。

在孫文的精神支持下,在黃興的英明領導不,起義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戰!一個個無畏的戰士奮勇地戰鬥着,槍彈擊垮了一批又一批清軍部隊,一位位果敢的英雄,英勇地獻身了,鮮血塑就了一個又一個不朽傳奇!廣州起義失敗了,卻喚醒了更多中國個的自由意識,更多的人開始為了共和的統一目標而奮鬥,隨着各路豪傑的浴血奮戰,終於,那個統治了中國200餘年的滿清王朝被推翻了,那個稱霸了中原20xx餘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在這期間,無數戰士為之浴血,千萬英雄為之獻身,正是有了這些愛國、救國的勇士,才促進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他們用汗水和鮮血,為我們鋪設了前進的道路,為我們奠定了共和的基礎!那麼,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戰士,願為了革命而獻岀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呢?片頭秋謹生前的一句話、便點明瞭這一點,她為了革命而死,為了讓更多孩子有幸福温暖的家而死!中段黃興戰敗後的一席話,也曾激起我分入的深省,他説:這隻手,我還要留着它抓槍!這句話若深入理解,便可發現,黃興是為了革命而戰,為了遇難的.弟兄而戰,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戰!細細思索,其實每個人都是在為了革命而戰,為了信念而戰!

辛亥革命,每個人都懷有同樣的信念,為了革命戰鬥!

信念的力量是強大的,是崇高的!它就如一根堅立不倒的柱子,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支撐着每一個生命,堅強地迎對人生的挫折與劫難!有了信念,才有成功,信念,堅定我們人生的方向,鞭策我們不斷地努力,灑一些汗水,付出一些努力,沒什麼大不了,重要的是你為了信念!信念將支撐你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步入人生,最美麗光華的頂端!信念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高尚的信念,將支撐着我們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支撐我們笑看失敗,瀟灑生活!

革命,為信念而戰!生活,為信念而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15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老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但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説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説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説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説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説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