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22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4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7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22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

以前,常聽人説《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説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着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願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於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活着。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着,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擺脱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讀者,讓人覺得,彷彿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裏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歎: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2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那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東西。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重視感情的,一個憂鬱多情的王子。當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利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因為自己裝瘋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當他傾聽了父王鬼魂的訴説,一顆心困擾在親情與正義之間,憂鬱不已。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本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許他帶着疑問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經驗驅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然而,他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為他“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在特定情況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會指責他的愚蠢、不值得與對正義的狂熱,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劇使人性的光輝燦爛耀眼,他的悲劇是人生成功的開始,那是一座價值與精神的大廈,一座正義的豐碑。在那樣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3

這本書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作品,講述了哈姆萊特王子,是個有理想聰明勇敢人。在心目中,自己父親個賢明國王。父親死讓感到難以接受,當知道叔父克勞狄斯殺害了父親後便決心替父報仇。哈姆萊特先後除掉了克勞狄斯一些親信,臨死前又把克勞狄斯殺死。不僅報了父仇,而且推翻了克勞狄斯統治,可惜自己也付出了生命代價。

看完這本書我心裏感慨萬千……

首先克勞狄斯行為讓我感到氣憤,哥哥當上了國王理應竭力輔佐哥哥,幫助鞏固王位。但克勞狄斯卻為了王位不顧兄弟情分,趁國王熟睡之際把毒藥灌進國王耳朵裏殺死了自己親哥哥。做出了這種事,一些大臣竟會去輔佐,難道他們連一點正義感也沒有嗎?像克勞狄斯這種卑鄙小人,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理國政根本就不配做國王。像他們這種人真讓人感到厭惡!

其次哈姆萊特所作所為又讓我感到欽佩。當哈姆萊特知道自己父親被親叔父害死感到非常悲憤。但當時還很年輕,權力有限,只得把仇恨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為了替父報仇不顧尊嚴裝瘋賣傻,甚至去吃樹葉和蟲。這使克勞狄斯一夥兒對放鬆了警惕。可有一次在克勞狄斯面前殺死了克勞狄斯親信——波洛涅斯,被迫流放英國。但在半路上受到一羣海盜幫助,回到了自己國家。克勞狄斯不甘心,讓波洛涅斯兒——雷蓋茲和哈姆萊特比劍,想借此機會殺死哈姆萊特。在比劍中哈姆萊特和雷蓋茲同時中了毒雷蓋茲終於醒悟説出了指示人——克勞狄斯。新仇舊恨點燃了哈姆萊特心中久藏復仇烈火,哈姆萊特強行給克勞狄斯灌下了毒藥。終於為父王報了仇但也犧牲了自己,哈姆萊特忍辱負重不畏艱險英勇無畏精神真令人欽佩。

文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敢恨、正直勇敢,至今仍讓人深深折服。《王子復仇記》不愧為莎士比亞最偉大悲劇之一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4

眾所周知,“以惡報仇”是一個真理,讀完《哈姆雷特》後,我知道這句話更好了。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這本書講述了王子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烏斯毒死並登上王位。在他父親的幽靈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後,哈姆雷特開始報仇,並最終在一場劍術比賽中殺死了克勞迪烏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為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裏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説的“惡有惡報”有着相同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為,最終還是被送進監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漠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結束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一千種感受。以前並不理解,或者説沒有這種感受,並沒有覺得生命有何意義,但現在,在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後,我開始思考我們為何要這麼做,也許這麼一説讓所有事都充滿了功利性,也許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再那麼專注。

但我想説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臨困難,都要面臨許多困境。可是在不斷的思考和成長之後,我們仍要鼓着勇氣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温柔的活着。

生活帶給我們的除了美好,還有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該害怕,不該一成不變,哈姆雷特告訴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改變也許不能讓悲劇變成喜劇,但能讓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爆發出希望的曙光,去讓更多人,更多迷失自己的人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能讓這個世界温情不減。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5

親愛的勇士啊,拿起你手中的劍,刺向敵人的胸膛吧,用敵人那骯髒的血液來祭奠你這英勇的靈魂吧。遠處的風鈴在風的催眠下發出詭異的聲響,如一去鎮魂之歌,悠遠,邪魅。

“你依然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他的聲音極其虛弱,臉色異常的白,大股大股的血從腹部流出,眼神空洞,在他的雙眼裏,完全沒有對世界的任何留戀,顯得冷酷,猙獰。其中還有一絲憂鬱。

人性啊,是那麼卑劣,軟弱,簡直慘不忍睹,這國家,這城市是兒時的故鄉,而現在,這是一所牢獄,一座荒廢的花園。

母親再嫁,父親被害,又遭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的背叛。這一系列的變故殘酷的打破了他的理想。呵,那些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只有陰險狡詐,人世,這荒廢的花園。

“你不該這樣想,哈姆雷特。”

“那我該如何?在這個荒廢的世界,何處有我居生之地,我已對人類絕望,對這骯髒的世界絕望。”

“你從前是個樂觀的人,你現在是個勇敢的人。”

他苦笑道;“勇敢?那是何等虛偽的詞彙,我曾擁有着一個美好的理想。但,這,這不公的世道和人性的醜陋啊,將我那萌芽卻未開花的理想扼殺在了搖籃之中。呵,這世道何時允許我勇敢。”

他的笑容此刻十分猙獰,淚花從眼眶傾瀉而出,嗚咽聲如哀曲般悽婉,最後,在這淚水中,他靜止在那裏,沒有了嘶啞的笑聲,沒有了嗚咽聲,只有那空洞,絕望的眼眸,和邊上殘餘的淚花。

我親愛的勇士啊,此刻的你是多麼脆弱與無助啊,如同一個剛誕下的嬰兒。你再也不會悲傷,再也不會流淚了。此刻的你也許正展開雙翼,化為天使,飛向天堂,但丁的神曲字符在空中環繞,慶祝你重獲新生,拜託了命運的枷鎖。

將他的雙眼輕輕用手撫過合住,而後,我邁着緩步輕輕離開,余光中只剩一道恍惚的身影。

你問,我是誰?

噓,這是個祕密!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6

前幾天,爸爸給我借了一本書,名字叫《哈姆萊特》,這本書是莎士比亞寫的。剛讀完第一節,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哈姆萊特的父親統治這整個丹麥,哈姆萊特是丹麥的王子。有一天,哈姆萊特的父親在一棵松樹下休息,結果一條“毒蛇”毒死了。這條毒蛇就是哈姆萊特的叔父。哈姆萊特的叔父很早就像當國王了,所以就用了這個陰險毒辣的辦法害死了老國王。哈姆萊特卧薪嚐膽,一心想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當上國王。最後,他除掉了新王,自己和仇人也同歸於盡了。

合上了這本書,我彷彿看到哈姆萊特就站在我的面前。我敬佩哈姆萊特很偉大。他的心中有夢想,自己努力去做,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哈姆萊特的復仇之路很艱辛。為了復仇,他的戀人奧菲利亞死了,好朋友少尉也死了,不過他並沒有被悲痛而打倒。他裝瘋,想找個機會把國王殺了。但遲遲沒有找到機會,就把真相告訴國王,想光明正大地殺了國王。國王也想借刀殺人,就安排哈姆萊特和雷蓋茲比賽。給哈姆萊特的劍是套木球的,給雷蓋茲的卻是沒有套木球並沾滿毒藥的劍。雷蓋茲用毒劍刺中了哈姆萊特的肩膀,國王以為哈姆萊特就要死了。令國王沒有想到的是,哈姆萊特用自己的劍刺中了雷蓋茲的要害,雷蓋茲倒在地上,國王大驚失色,哈姆萊特又拿着雷蓋茲的劍刺死了雷蓋茲,又跑到國王面前殺死了國王。由於他中了毒,不一會,就犧牲了。

哈姆萊特壯志未酬身先死,統治整個丹麥城,當上君主的願望沒有實現。我既敬佩哈姆萊特,又為他感到可惜。中國有一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他能讀到這句話,能再等待,結局就圓滿了。

哈姆萊特,如果這本書能夠改寫,我真希望你能復活,希望你能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希望你能忘記仇恨,做一個快樂的王子!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7

這是莎士比亞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遇見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説了他叔叔是為篡得皇位讓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開始了裝瘋復仇,一天,他叔叔國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國國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識破,中途返回,正好趕上了奧菲利婭的葬禮,叔叔挑起奧菲利婭哥哥和哈姆雷特的決鬥,準備了毒酒和毒劍哈姆雷特先獲勝,國王假意祝賀給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沒喝。後來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又奪對手的劍刺了對手一劍。最後,王后毒死,奧菲利婭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陰謀,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發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一個善良的王子,久經磨難,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戰士。他面對復仇,道德,與愛情種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復仇中表現的種種徘徊於後退,讓這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非常真實。哈姆雷特在與叔叔慢慢鬥爭的同時,黑暗的社會不斷顯露出來,使他認為世界的美好漸漸瓦解。黑暗的社會使他加快了復仇的腳步,我從影片中看出來它的裝瘋賣傻是進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報仇的意志在困難中越來越堅定,他告訴我們要勇敢去面對世界,絕境中鍛鍊自己,深思熟慮做好每一件事。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過掘墓人的話看透額生生死死:不管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的人,最後都是白骨一堆。這告訴了我們多思考,看透每一個小事。

最後一刻,皇后毒死,哈姆雷特和他的對手也都中毒,將要死亡,他了解真相後,憤怒的刺死叔叔,與他同歸於盡。這是他復仇的終結。他完成了復仇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不懈,不怕輸的精神。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8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裏面不單有着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一種淒涼之美,有人説“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

貫穿全劇的主角哈姆萊特,是個勇敢,理想崇高,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好青年。但是突如其來的父王猝死,叔父繼承王位並與其母后成親,加上父王冤魂告訴他所有殘酷的真相,並促他為父報仇,哈姆萊特頓時感到理想的幻滅和現實的醜惡。這些醜惡的事實引起了他對美好世界的懷疑和對人類善良觀念的動搖。於是,悲劇開始擴散,蔓延……

復仇的道路是艱辛的,在這個環境中,他不得不當機立斷,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他原本是那麼優秀,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憂鬱與孤獨,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然而正是因為他的猶豫不決,導致了一個有一個悲劇的上演:因為失誤殺死自己心愛的人的父親,心愛的人因為傷心過度而墜河淹死,母親被毒酒意外毒死……一切的一切,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一部驚世的悲劇鉅作。

然而,莎士比亞要表現得遠不止這些,這部戲劇中富有永遠需要令人捉摸的哲學。主角哈姆萊特所具有的正是當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優點,缺點,以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同時也深刻反映着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當然,隨之時間的推移,之一部悲劇不朽的屹立在世界文壇的原因,是它所描繪的主人公哈姆萊特,可以成為每一個人的原型他的悲劇意義顯然超出了文藝復興一個世紀,他是西方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犧牲品,他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一位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9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脱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説:“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0

如果説太陽是目標的話,就要看着它一直追下去。讀了《哈姆雷特》,我是更加相信了。

現在,在死神的地窖裏,有多大的宴席,説不定席上各人又在提着酒杯追打,打得最兇的,一定是哈姆雷特了。我的確是為他感到婉惜的。父親不明不白地去世,母親這樣快的改嫁,在如此大的波動下,偏偏父親的鬼魂還要來説這樣的話。所以那提着劍到宮內裝瘋賣傻的,是多麼善良的哈姆雷特啊。可是,即使有那樣大的善良,在這樣大的壓力與因擾下,人的野性也會漸漸地顯露出來的,他的越來越大膽的舉止,不曾掩遮過的想法,一直指導自己去見母親,甚至殺死波洛涅斯,這可是一位沒有過錯的大臣,是一直忠於自己的主的。相矛盾的,在這樣嚇人的舉動中,他也對自己的行為猶豫不決。不過是一直向目標走的。所以悲劇,才會在這樣的矛盾下產生。

我只是驚歎哈姆雷特的執着,從他立下報仇的目標到實現它的整個過程裏,時時都會有猶豫,不過是對行為的,對目標是從未動搖過的,他也一直走到了目標。不過於猶豫相對應的,這勝利者沒有嚐到果子,他和自己的果子,還有自己的仇人,一起沉在了泥裏,應該也有原因是在重大的壓力下對原本善良的違背,也就是在違背本心的條件下吧。所以實在是該對他感到惋惜的。

但是悲劇是哈姆雷特上演的,我們既然是觀眾,是不能也作一場悲劇的主人公的。我們更要是守着自己的本心,毫不遲疑地看着目標向前走的,是不能和終點處的旗子一同爛掉的。

所以,一直向太陽走的話,應該是不會錯的。最美好的年紀,應該是要向着太陽走的。曾經的夢想繁多而輕浮,就像自己現在的成績,天天臆想着偷工減料,耍些聰明,最後發現,擁抱自己的並不是太陽,而是黑暗。不要在最需要心無旁騖的時期放棄了追趕太陽的權利,無論什麼時候,腳踏實地的向太陽才會所向披靡。

一直向着太陽,它將會成為你奔跑時,永不會潰敗的力量。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1

有句話這麼説:“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日看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讀者,當然也就有話要説了。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純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並且以為自己以後繼承王位也會成為丹麥又一位出色有作為的國君。同時看到自己父母恩恩愛愛,也幻想自己以後會與自己喜歡的奧菲利亞結為連理同樣如此幸福快樂。但是,世事難料,在父王死後,叔父繼位並且與母后結婚,這一系列的變化來得太快以至於使哈姆雷特開始思考身邊的一切——懷疑父親的死、看不起母親、不再相信愛情。尤其是父親的鬼魂將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訴他之後,他便開始醖釀報仇雪恨,同時也開始思考人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他也開始放棄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活着只是為了替父報仇,他的情感沒了依託,開始變得瘋瘋癲癲,這也是折射了一個時代裏迷茫的一羣人。在復仇的這一個過程中,哈姆雷特傷害了許多人,或許有些是罪有應得,但有那麼一兩個卻是無辜的,例如真正瘋了並自殺身亡的奧菲利亞。

哈姆雷特自身還是存在着弱點的,但只要是人,他的性格就難免有弱點,這些都不會阻礙他成為一個英雄,雖然這是悲劇式的英雄,所以他的死未免讓人惋惜,不過這也是悲劇所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這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也正是因為毀滅所以使其變得深刻起來。不可否認的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在戲劇中,我還讀到了貪婪慾望與阿諛奉承,也正是前者是許多人喪失寶貴的生命,而後者是一個人喪失本性,這些人性的弱點無論是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是存在的。所以,在《哈姆雷特》中,我們應該學習哈姆雷特的要學會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從而變得堅定與強大,我想這才是我從中最大的收穫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2

隨着老國王的死去,克勞狄斯登上了王位,並娶了自己的嫂子。年輕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老國王的鬼魂的出現,使哈姆雷特知道父親是被自己的叔叔謀殺的。此後,哈姆雷特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哈姆雷特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形象。當他面對黑暗的封建勢力,再加上殺父之仇,他必然回去反抗、去鬥爭。

但是當他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時,他猶豫了,痛苦了。甚至開始懷疑了鬼魂的話,最後奮軍孤戰導致了自己的慘死,儘管他復了仇。

在復仇的同時,哈姆雷特瘋狂地愛上了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但是波洛涅斯阻止女兒和他來往。一天,哈姆雷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了許多瘋癲的舉動。其實奧菲利婭也深愛着哈姆雷特,但是她不夠堅強,太單純了。不瞭解周圍社會問題的複雜。最終做了幫兇的作用,使哈姆雷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揭示了封建教育對人性的摧殘,這也致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形象的哈姆雷特必定要去抵抗,將封建勢力打倒。

克勞狄斯是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他只愛他自己,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殺兄、篡位、淫嫂,壞事做盡。他使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這也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哈姆雷特作為深受廣大羣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作一個人的仇恨。因此,他成為一個悲劇,成為一個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

《哈姆雷特》寫於17世紀初,只是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形式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使人民生活痛苦加劇,反抗此起彼伏。

《哈姆雷特》展現了一場進步勢力與黑暗勢力寡不敵眾的驚心動魄的鬥爭,揭示了權勢野心對人的毀滅性腐蝕毒害作用,揭示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3

第一次讀莎士比亞,沒想到它竟讓人如此着迷,這是我的過錯,我很早就對其有所耳聞,但卻遲遲不願相見,這是一次遲到的閲讀,沒錯,我錯過了很多東西,但好在抓住了這倆列車的尾巴,我也可以假模假樣地駛向那充滿奇思妙想和人情氣息的世界了。閲讀的時刻,我是幸福的,雖然那只有短短的三個小時,片刻的美好才是上帝降下的甘露,哪有永恆的幸福呢?

説一説,我為什麼找來《哈姆雷特》讀,這一切都是那麼奇妙。我不想待着家裏,就去澡堂泡澡,之後就待在休息室的牀上,躺上一個小時,百無聊賴,想起了最近迷上的劇和平飯店,劇中前夫哥扮演的王大頂號稱東三省學歷最高的土匪,張口閉口就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台詞,讓人忍俊不禁,按照《夢的解析》的意識理論,這些畫面不斷在我的腦海中付現,即使不看劇的時候,也會在某個時刻給我的潛意識以暗示,這些暗示指引我去尋找莎士比亞,而莎翁最著名的作品便是《哈姆雷特》,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

手機讀書可能沒有用紙質版讀更深刻,因為少了某些動作和潛在的思考機會,對於我這個斷決是存在的,第二次戲劇了,上一次是俄狄浦斯王,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式,選個沒人的地方大聲朗誦人物的對白,在我看來,這就是對戲劇的重演,雖然它是那樣的簡陋。

我是一個孤獨的人,不管是身形還是心靈,但是在那個時候,我發現自己的靈魂得到了昇華,因為戲精的人設得到了滿足,平時我都是自言自語,在腦海中構想一些人物,模擬他們的對話,我就是自我的戲劇家,但那些情節太low了,用意淫描述都不過分。讀哈姆雷特的對白,用用慷慨激昂的語調,用悲痛欲絕的嗓音,過癮!這就是我要的!後續我會試着在轉述一下這本戲劇的情節,在娛樂消遣的同時,也鍛鍊一下概括的能力。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杯具”之首。這是一部復仇的杯具。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爸爸被叔父害死,叔父不但篡奪王位,還娶王后為妻。哈姆雷特見到了父王的鬼魂,得知事實真相後立誓復仇,最後與對手同歸於盡。

哈姆雷特無疑是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所有事情發生之前,他是個單純、對將來充滿完美期望的年輕人。但伴隨他爸爸死去,叔父繼位後,他的性格特點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猶豫、失望,常常自言自語,感歎運勢的不公。特別是在哈姆雷特從鬼魂口中得知真相將來,他常常像癲狂一樣,發泄出心中的憤怒。他決心承擔起復仇的重任,但在行動時又遲疑不決。書中的一段獨白體現了他矛盾的心理:“存活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默然忍受運勢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清所有,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最後,憑着他對夢想的至死不渝,他完成了宿命。

莎士比亞對哈姆雷特的形象、性格的塑造可謂淋漓盡致。經過哈姆雷特的幾段內心獨白,表現出他反覆變化的心理和他對生活的種種考慮,使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又增添了幾分杯具色彩。書中的鬼魂是個導火索,正是他的出現,讓哈姆雷特走向毀滅。鬼魂的幾次呼喊和感歎也是深入人心,呈現出一幅悲壯的畫面,又給這個杯具添上一筆悲情的色彩。

在最後哈姆雷特決鬥中,國王被哈姆雷特手中的毒箭殺死,他的那句“毒藥,發揮你的力量吧!”彷彿是他最後的發泄,又彷彿是他的昭告,表達出了他心中所有的仇恨。哈姆雷特對這個世界已經絕望,在他臨死之前,他對他最好的朋友霍拉旭的一番話表達了他的情感:“你假如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一個冷漠的人間,替我傳述這故事吧。”可見他對這個冰冷的世界已毫無眷戀之情,對這個世界充滿憎恨。

哈姆雷特最後對邪惡勇敢地發出了最後一擊,雖然最後被惡毀滅了,可是他用自我的行動昭告了詩人,他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夢想散發出燦爛的光輝被大家永遠銘記。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5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為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景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説,此刻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着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此刻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此刻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僅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我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此刻,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此刻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為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我的積蓄為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説:“同樣是子女,為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為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悲痛,被自我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明白,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我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此刻,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矇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6

這本書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作品,講述了哈姆萊特王子,是個有夢想聰明勇敢人。在心目中,自我父親個賢明國王。父親死讓感到難以理解,當明白叔父克勞狄斯殺害了父親後便決心替父報仇。哈姆萊特先後除掉了克勞狄斯一些親信,臨死前又把克勞狄斯殺死。不僅僅報了父仇,並且推翻了克勞狄斯統治,可惜自我也付出了生命代價。

看完這本書我心裏感慨萬千……

首先克勞狄斯行為讓我感到氣憤,哥哥當上了國王理應竭力輔佐哥哥,幫忙鞏固王位。但克勞狄斯卻為了王位不顧兄弟情分,趁國王熟睡之際把毒藥灌進國王耳朵裏殺死了自我親哥哥。做出了這種事,一些大臣竟會去輔佐,難道他們連一點正義感也沒有嗎?像克勞狄斯這種卑鄙小人,只明白吃喝玩樂,不理國政根本就不配做國王。像他們這種人真讓人感到厭惡!

其次哈姆萊特所作所為又讓我感到欽佩。當哈姆萊特明白自我父親被親叔父害死感到十分悲憤。但當時還很年輕,權力有限,只得把仇恨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為了替父報仇不顧尊嚴裝瘋賣傻,甚至去吃樹葉和蟲。這使克勞狄斯一夥兒對放鬆了警惕。可有一次在克勞狄斯面前殺死了克勞狄斯親信――波洛涅斯,被迫流放英國。但在半路上受到一羣海盜幫忙,回到了自我國家。克勞狄斯不甘心,讓波洛涅斯兒――雷蓋茲和哈姆萊特比劍,想借此機會殺死哈姆萊特。在比劍中哈姆萊特和雷蓋茲同時中了毒雷蓋茲最終醒悟説出了指示人――克勞狄斯。新仇舊恨點燃了哈姆萊特心中久藏復仇烈火,哈姆萊特強行給克勞狄斯灌下了毒藥。最終為父王報了仇但也犧牲了自我,哈姆萊特忍辱負重不畏艱險英勇無畏精神真令人欽佩。

文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敢恨、正直勇敢,至今仍讓人深深折服。《王子復仇記》不愧為莎士比亞最偉大杯具之一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7

哈姆雷特由自己親生母親的經歷推而廣之到所有女人,他曾這樣評價道:“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會有這種事情!剛死了兩個月!不,兩個月還不滿!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醜怪;這樣愛我的母親,甚至於不願讓天風吹痛了她的臉。

天地呀!我必須記着嗎?嘿,她會偎倚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進了食慾一般;可是,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得的一個月以前,在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時,她像尼俄伯一樣哭得死去活來;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

上帝啊!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一些——然而,她就嫁給我的叔父,我的父親的弟弟,可是他一點不像我的父親,正像我一點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樣。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着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哈姆雷特對母親對父王的不忠貞、虛偽與軟弱表現出極度的不滿,其實,他的母親何嘗不是一個受害者?她並不知道現任丈夫害死了前任丈夫,奪走了前任丈夫的一切,包括她。如果她知道事情的真相,她還能與如今的國王過着如膠似漆、柔情蜜意的生活嗎?

他在幸福之際經歷喪夫之痛,於她是個莫大的打擊,可她一個女人又能怎麼辦?她在不瞭解現任國王人品的前提下,對於國王的真愛,她是有可能被打動的。哈姆雷特在這之後對母親的言語和行為更多是在他無法從母親的角度看問題,多次傷了母親的心,同樣,他也傷害了另一個女人——奧菲利婭。

哈姆雷特從個人角度去評判世間所有的女人,把女人看成是見異思遷、喜新厭舊、追求名利,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趨向片面化、單一化,對世間女性來説有着極大的不公平!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8

莎士比亞曾經説:“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在我的眼裏,哈姆雷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位王子,他勇敢、善良,受到別人的愛戴,但他性格里又有着心軟,在復仇時,他沒有盲目的,不擇手段地復仇,而是還保持着那份良善,最終他跟那詭計多端的叔叔同歸於盡。

《哈姆雷特》主要講了他的父親被叔叔毒害,叔叔趁機登上王位,而他的母親也迅速改嫁,此時國家中內憂外患,國外敵軍壓境,國內人民憤怒,而宮中卻仍過着安樂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出現,揭露了叔叔面具後那醜惡的嘴臉,使得哈姆雷特胸中燃起了復仇的火焰。為了報仇,他放棄了愛情和物質享受,在復仇過程中,他的感情過程是很豐富的。對愛人的死,他悲痛欲絕;對母親的改嫁,他冷言以對;在面對叔叔時,又遲遲下不了手,在這段感情掙扎中,我看到了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一方面不願意面對父親死亡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他又設了一部戲來驗證鬼魂的話,在不斷的內心交戰中,最終刺出了那復仇一劍,但也死在了對方的手下。

哈姆雷特作為王子,他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但是在面對情感的選擇時,他又很猶疑不決,他是個巨人型的悲劇者,這可能也是莎士比亞想要讓我們瞭解的是性格造成的悲劇。

在書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他認為人間只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在這一場復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這樣的一個經歷,給這位年輕的王子心靈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魯迅説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這本書的意義和啟示是無限的,也帶給我們深深的思索。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9

假期裏,我懷着尋找英雄的心情去讀了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著作,同時是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我眼中,他,不是個英雄。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認為,哈姆雷特是個無勇無謀的懦夫,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身為丹麥王子的他,從父親亡魂口中得知是叔叔卑鄙地殺死了父親——那個正直的丹麥王;又陰險地誘惑他的母親——那位外表十分貞淑的王后;再使用詭計,騙過了所有的丹麥國民,佔有了本不屬於他的一切。得知真相後,哈姆雷特實在要負起復仇的責任,但是他除了嚷嚷着一定要報仇外,卻沒有幹過一件對復仇有幫助的事。

他那“精明”的復仇計劃中,除了裝瘋賣傻就毫無有效的措施,而且他裝瘋賣傻的用意讓人難以理解。如果説他裝瘋賣傻是為了接近那個奸人,掩人耳目,倒也可以理解,甚至要為他的聰明才智拍手叫絕。然而,他這樣做除了證實這個奸人所做的壞事,讓他確信這是個謀殺兄長、篡奪王位的小人外,我實在看不出如何有助於復仇。他一點謀略也沒有。

如果這是他絞盡腦汁想出來的“高明”的計策的話,我便無話可説。但他儘可運用他那出眾的劍術,三下五除二了結了這個奸人,可是他卻沒有勇氣去做,還要給自己的怯弱戴上“謹慎”的桂冠。他沒有一點點氣魄。

雖然最後奸王是死在了他的劍下。但是,從當時的情形來看,他是趁着情況混亂,看到母親已經中毒身亡,而自己也身中劇毒,無藥可救,被形勢所逼,才舉起手中那遲遲疑疑、猶猶豫豫,幾次想舉起又從未舉起的復仇之劍。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哈姆雷特就還不能下定決心去復仇。

我始終不覺得他是個英雄。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20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我就是沒有看過,我喜歡歷史、喜歡愛情、喜歡詩歌、喜歡科幻、喜歡哲學我唯獨就不喜歡悲劇。所以,儘管出名,我也不是很想看,包括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我統統都沒看過。沙翁的戲劇悲劇詩歌非常有名,不自量力的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了,就篤定自己能接受悲劇了,唉,我太高估自己了,這悲劇看的我心內鬱悶無比。

莎士比亞是有多喜歡寫犧牲和復仇,竟然寫的這麼悲。哈姆雷特就是個蠢蛋,你爸被你叔叔毒死了,還娶了你媽,有武力有頭腦有威信甚至有機會直接把他叔叔殺死,非不!結果中了叔叔的奸計非要和雷歐提斯比劍,結果躲過了毒酒沒躲過毒箭,雖然最後真相大白,可是自己老媽喝了毒酒、自己喜歡的姑娘瘋了掉水裏淹死,跟姑娘哥哥比武兩個人都死了,自己和愛人的命都賠上了,這復仇復的何必呢。

還有奧賽羅就更悲劇了,親手把自己媳婦給殺死了,自己自殺,就因為一個該死的伊阿古的讒言,你就懷疑自己媳婦跟自己下屬出軌,有沒有腦子啊,就因為一個手帕不見了,就因為自己媳婦給下屬求情,這智商,尼瑪你再怎麼嫉妒,你殺自己愛人之前,你就不能好好聽人解釋解釋麼。這算什麼真愛啊,算什麼愛情啊。

所以,溝通是多麼重要,衝動尼瑪就是魔鬼,遇到別人説壞話,特別是説自己愛的人的壞話,特別是自己討厭的人説的話,拜託都有點腦子,用心想想,耐心調查調查,別老幹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再怎麼偽裝,説自己愛人壞話的其他人,也都不是什麼好人,這種人就趕緊下地獄吧。不管到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一定記得誰是你的愛人,你要選擇相信誰。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2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雷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説:“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着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裏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羣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着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着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着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説,“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歎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22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劇,寫的是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的一個故事。

父親的猝死,叔父的篡位,母親的改嫁,直至,自己與奸王同歸於盡,母親喝毒酒身亡,都一直充斥着一種悲劇的色彩,讓人不忍卒睹。不愧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本身是一部戲劇,情節性非常強,戲劇色彩很濃厚。

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着崇高社會理想的年輕人,是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青年,他出身於皇室,卻只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同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充滿了熱情的讚譽:"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親,老哈母萊特正是這樣一個人的典範。他對朋友坦承,對愛情忠貞,

在哈姆雷特的情人菲奧莉婭的眼裏,他是一個受人民喜愛的、優雅的王子,自然的得到大家的擁戴。開始的一切,是那麼的幸福。

直至,一切的打擊,一切的不幸落到他的身上,才感悟到了這個社會的不幸和不合理!對於哈姆雷特而言,復仇,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為父報仇的事了,而是關係到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責任。就這本書來説,哈姆雷特,把他個人的遭遇同整個人類社會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或許就是哈姆雷特經久不衰的原因了吧精神可貴!

在戲劇上,《哈姆雷特》是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他成功的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即使是同樣是反面人物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人應該為美好的理想而生存,為社會的正義去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