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精選10篇)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W 次

導語:通本書中,關於普通股的價格折扣的事宜着墨不多(債券和優先股倒不少),不過加上市盈率的倒數(即收益率),也許可以當做價格折扣的一種例證。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精選10篇)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1

價值投資從單身以來,其令人困惑程度有增無減,其中有兩個點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説不明白的。

第一、價值投資是否包含成長性。

第二、價值投資是否包含預測性。

應該説,格雷厄姆非常可惜的沒有將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完整的,毫無保留的告訴讀者。不管是閲讀《證券分析》還是《聰明的投資者》時,明顯可以感覺到格雷厄姆的謹慎態度,他總是欲言又止,而他早起的一些文章反而更顯直率。格雷厄姆願意分享方法心得,但他卻是一股腦的拋灑,拜讀者往往是應接不暇,東挑西揀,無所適從。因此,後人寫手便開始了重新詮釋價值投資的工作。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大堆講述價值投資的書籍直接將自己置身於“心靈雞湯”的地位。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格雷厄姆始終是憂心忡忡,隨時穿插警告讀者,讓讀者位於保守主義的區間,多學習技巧、方法,少定位,少做無謂的思辨。但是隨後的著作則是放棄了格雷厄姆的乾貨,轉而對價值投資進行“概念”炒作。結果和很多技術分析的書一樣,讀起來有種心靈雞湯的感覺,寫手們無時無刻不在兜售一種理念,他們不是教你投資,他們只是一個銷售員,目的是在讀者的心中塑造一種理念。結果就成了霸王硬上弓。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精神一樣,只要你使用價值投資,你就能成為第二個巴菲特。

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書籍,明顯的一個特點是,拋棄了格雷厄姆分析的手法,或者對其進行簡化再簡化,然後用大量成功典範,將價值投資塑造成為一種科學的投資方法。甚至連我們的官方也會講價值投資。尤其是郭樹清上台的時候,滿滿的都是價值投資。

這是格雷厄姆留下的後遺症。與現代金融理論不同的是,格雷厄姆沒有糾結於嚴謹的定義和數理化,很多時候格雷厄姆的話有些許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格雷厄姆“希望讀者能夠建立度量或者量化的觀念”,但他同時也認為任何使用深奧數學方法的人是在用理論去替代現實,必須警惕這種做法。問題就在於,這個量化的度在哪裏,格雷厄姆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數學方法才算用理論替代現實,這個就因人而異了。

由於格雷厄姆本身就是從學院中來,因此他也算是見證了現代金融理論的誕生,應該説他是非常瞭解現代金融理論的核心的。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可以看出他在某種程度上對有效市場假説的認同。正如他所説“普通投資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備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種可靠地成果;但是,要想提高這一可輕易獲得的成果,卻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這其實就是在説有效市場假説。你可以買指數基金,一點點的智力支出就可以擁有不錯的回報,但是想要超出市場的回報,就算是1%,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長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你能保證20年戰勝市場,甚至是絕對回報,那麼你肯定已經是中國最富有的那一批人了。但這顯然是非常難的,從各種富豪榜也可以看出,在中國,還沒有誰能夠靠在資本市場投資上榜,至少地產商首先就把投資者比下去了。再加上中國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和眾所周知的原因,妄想靠“炒股”致富的想法真的是可以重新檢討檢討了。不過格雷厄姆還是認為,學院派的一些理論站不住腳,比如他尤其反對用波動率作為風險的定義,“比起高等級的債券,普通股的波動幅度會更大。但從實際意義上來看,我們認為這並非真正的風險”。格雷厄姆認為風險應該是價值的損失,而不是價格的波動。學院派總是將價值和價格等同,價格反映所有信息。但格雷厄姆卻認為,“市場先生”總有不理性的時候,投資者應該主動去發現價格背離價值的機會。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格雷厄姆儘量避免吹噓自己的方法,他總是用一些折中的口吻進行講解。問題就在於,格雷厄姆的價值定義在隨後的發展中發生了很多分歧,是公司的淨資產呢?是股息嗎?還是未來自由現金流呢?還是所謂的營運資本呢?又或是每股利潤?上述幾種其實是很多價值投資書籍或者論文提及的一些判定標準,學院派愛用自由現金流,這樣他們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暢銷書作者喜歡用每股利潤(當然還有市盈率和各種簡單的比率),這樣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閲讀門檻。

關於什麼是一直股票的價值真可謂總説紛紜,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靜態價值和動態價值。格雷厄姆拒絕進行預測,他更看中過去10年間公司的財務狀況,在他看來,已發生的更可靠。而另一種則是所謂的GARP,其實就是一種融入成長性的做法,彼得林奇就是這一種方法的代表,還有那個譭譽參半的PEG指標。事實上,現在有一派所謂的價值投資擁躉認為不能僅僅撿煙頭,而是要注重長期的可增長性。顯然,格雷厄姆恰恰認為這是極具投機性的行為。但恰恰是他的門徒巴菲特做的股票早期有價值特性,後期有成長特性,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初學者一頭霧水。

甚至是連學院派的一些估值專家也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但是這些學院派方法無一不是靠預測吃飯。一堆估值模型,計算未來現金流的現值,這也算是一種“價值”投資。不過顯然,格雷厄姆是不認同這種價值的,原因也是巨大的投機性。我看過很多估值案例和報告,無一例外的將現金流置於長期增長的狀態。事實上,我們知道公司經營不可能很穩定,現金流不可能一直增長,但是詭異的是,所謂的估值模型往往是給一個時期的現金流增長進行貼現,我不禁要問,你怎麼就知道以後的現金流就一定是增長的,萬一是負增長呢?最經典的是記得貝因美13年屢創新高時,一券商報告用了FCFF模型估計貝因美至少有60元,而當時貝因美還是40多元,這也算“低估”了。結果貝因美三季度報大跌眼鏡,之後股價是一蹶不振,60元價值不知道去哪了!

可以很明顯的感到,很多人想突破格雷厄姆的“禁區”。格雷厄姆説不要買超過15倍市盈率的股票。這就直接否決了很多科技股,傳媒股。在13年的結構性牛市中,恰恰是這些格雷厄姆要你不要買的股票漲的最狠,而符合格雷厄姆標準的股票卻萎靡不振。

很多投資者到這裏已經是貌合神離,對價值投資有點敬而遠之。

事實上,格雷厄姆從來沒説他的方法能夠賺很多錢,他只是告訴投資者,這樣做可以保住你的財富,這些方法不是“下一個百萬富翁”的致富祕籍。

之所以説價值投資是搖擺不定的,其實還是那個古老的原因啦,人性的貪婪。許多讀者一定會忘記格雷厄姆保守的口吻,而專研任何可能出現的所謂的致富祕籍。能堅持價值投資的人少之又少,不僅僅是因為很多人就知道價值投資,而不知道其分析技法(這和格雷厄姆散文般的文風有關,名曰雞零狗碎寫法),更因為中國是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價值投資,依然搖擺不定。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2

《聰明的投資者》是股神巴菲特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結合自己投資實踐、歷盡幾十年反覆修訂的一本經典投資書籍。

《聰明的投資者》告訴我們投資,更重要的是投資自己、瞭解自己、控制自己,甚於外部環境、外部分析師的判斷。認為自己是防禦型投資者,還是進攻型定投資者,本身需要自我的一個聰明的自我認知。在投資成績得乎所已是,認為自己是個進攻型,大肆滿倉,最後損失慘重;在投資小有虧損時,認為自己是防禦型,畏首畏尾,錯失最佳入手時機;而這些都是格雷厄姆認為愚蠢的。

聰明的投資者應有自己的投資思維和投資習慣,要建立自己定投資成功所需的心理約束。所謂投資和投機,或許就是拿捏不住自己,誘惑於外部,而區分出來的兩種投資行為,前者一貫如一,後者千變萬化。格雷厄姆對此下了個定義:”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而投機則不是,投機追求回報,而喪失了投資分析和本金安全意識

在中國,投機氾濫,股市成為”賭市“,造成美國理論不適用於中國。但由於估計沒人喜歡被人成為投機,所以學習一下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還是有好處的。作者認為,聰明定投資者還應該善於學習歷史經驗,本書側重分析了1920年到1970年五十年間美國股市跌宕起伏,典型公司案例,學會利用基本公司財務知識研判股票是虛高,還是潛力。其中本書另外一個編著者——賈森.茲威格結合1999年~2002年股市變化加以闡釋更新,可以更好的理解格雷厄姆的20章論述。

作為防禦型投資者,應該認識到自己,自己沒有時間深入分析股票,也不能承受高風險,應當滿足於較低的投資回報,這是真理,我想也是大部分難以堅持的真理,畢竟高回報的故事在耳邊經常颳起。格雷厄姆給這類投資者一個基本指導原則是股票投資資金不低於其流動資金總額的25%,但不能高於總額的75%,且不能輕易超過50%,也就給投資設定了一個謹慎上限。財務風險並非只存在於經濟形勢和投資品種,而且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相對於進攻型的投資者勞心勞力,防禦型投資者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投資,將自己的資產區分不同帳户,嚴格限定自己的投資帳户佔比,保留自己日常生活必須帳户佔比,最好的防禦就是有力的進攻。而這些就是格雷厄姆所説的”用約束取代猜想“的精髓。

作為積極型投資者,有相當多時間和精力研究和操作股票,相對也能承受相對較高的風險。投資債券、優先股、頻繁的短線交易,對高收益的渴求,內外兼顧的對衝組合,打新股,這些積極進攻的姿態,似乎更誘惑人去認為自己是積極型的投資者。格雷厄姆強調,在股票分析和操作投入相當時間和精力的人才是,大部分工薪族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的不是。將個人資產區分投資帳户佔比,也適用於積極型投資者,畢竟100%的資金滿倉對任何個人生活是不可想像的,除非是賭徒。格雷厄姆給積極型投資者推薦的三個投資領域:1)股價偏低、市盈率不高、不太受歡迎的公司2)購買廉價證券,有足夠的規模和盈利業績3)有特殊情況的待重組公司。

本書第8章《投資者與市場波動》和第12章《對每股利潤的思考》是巴菲特建議讀者好好詳讀的章節。前者強調市場的不可測波動的固有特徵,讓任何投資理論不可能一直有效,無論是道氏擇時交易理論,還是估計方法,任何一個方法只要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投資的可靠性就越來越差。後者強調是可以利用財務分析手段,分析公司始終是要盈利才能持久經營,才能持續收到回報的原則,如何選擇股票的基本方法。對於市場波動,投資者主要興趣是在合適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股票;而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如何判斷一個公司是個值得入手的潛力公司?看管理層、看財報。管理層的人員構成、對市場經營和股息分配的態度;現金流量表告訴我們一個公司年底了口袋還有多少現金,營業現金流量是否穩步增長、資產負債表查看企業有多少債務。在互聯網的今天,用户對公司、對產品的評價也應該是選股的一大參考要素。

最後,用這樣的話小結一下,聰明的投資者更關注自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對於能控制的因素進行控制。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3

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祕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

市場就像一隻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它使得股票過於昂貴)和不合理的悲觀(它使得股票過於廉價)之間擺動。聰明的投資者則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向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並從悲觀主義者手中買進股票。

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導讀者避免陷入嚴重的錯誤,並建立一套令其感到安全放心的投資策略。

投資者能夠指望的回報,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其承擔的風險成正比的,對此我們不能苟同。投資者的目標收益率,更多地是由他們樂於且能夠為其投資付出的智慧所決定的;圖省事且注重安全性的消極投資者,理應得到最低的報酬,而那些精明且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由於他們付出了最大的智慧和技能,則理應得到最大的回報。

如果你以60美分買進了1美元的東西,你承受的風險會比你僅用40美分買進時更大,但回報卻是後一種情況更高。價值組合潛在的回報越大,其風險就越小。

道氏理論……在某個時期表現得很好,或者它們似乎能夠與以往的統計記錄相適應。但是,隨着它們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其可靠性一般會下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首先,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帶來一些以前的方法無法適應的新情況。其次,在股市交易方面,某一理論廣受歡迎這種現象本身會對市場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削弱這種理論的長期盈利能力。(價值投資也是?)

首先,股票很大程度上使投資者得以免受通貨膨脹的損失,而債券卻完全不能提供這種保護。普通股的第二個優點在於,它可為投資者提供較高的多年平均回報;這不僅來自其較優質債券利息更高的平均紅利水平,也來自因未分配利潤的再投資而產生的市場價值上揚的長期趨勢。

如果投資者以過高的價格買進股票,這些優勢就會煙消雲散。

普通股的投資規則:1、適當但不要過分的分散化,你的持股數應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只不同的股票之間。2、你挑選的每一家公司應該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財務上是穩健的。3、每一家公司都應具有長期連續支付股息的歷史。4、投資者應將其買入股票的價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範圍,其參照的每股利潤,應取過去7年的平均數。

無論證券價格出現怎樣的波動,這種投資法都能使人滿懷信心地取得最終的成功;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可與美元成本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資法問世。

人們往往會把風險的概念,擴展到所持有的證券可能會出現下跌的情況,即使這種下跌只是週期性的和暫時性的,而且他無需在此時賣出。就真正的投資者而言,單是市場價格的下跌,並不會導致他的虧損;因此,市場可能出現下跌這一事實,並不意味着他面臨着實際的虧損風險。(風險是價值的損失,包括證券的實際售出、公司地位惡化、過高買價,而不是波動性)

我們在普通股選擇方面留下了很大的餘地,這種餘地使得那些對一般市場水平的風險或吸引力有強烈判斷的人可以做出選擇。

股市上的任何賺錢方法,只要它容易理解並且被許多人採納,那麼,這種方法本身就會因太簡單、太容易而無法持久。

在華爾街,人們不能指望任何重要的東西會完全像以前那樣再次發生。

我們這麼説的意思是,從長遠看,大多數經紀公司客户的投機性業務都是不可能賺錢的。但是,如果他們的業務類似於真正的投資,那麼其投資回報可能會超出投機性虧損。

證券購買者不能輕易相信銷售者的判斷。

只有當企業的盈利能力高於平均水平時,才能維持較高的市盈率。

我們建議用安全邊際這一概念為標準來區分投資業務和投機業務。

我們認為,足夠低的價格能夠使得質量等級一般的證券變成穩健的投資機會。假如購買者瞭解信息,有一定的經驗,並且能夠做到適當的分散化。因為,如果價格低到足以提供很大的安全邊際,那麼這種證券就能達到我們的投資標準。

這個故事對聰明的投資者有什麼教育意義嗎?一個明顯的意義在於,華爾街存在着各種不同的賺錢和投資方式。另一個不太明顯的意義是,一次幸運的機會,或者説一次極其英明的決策(我們能將兩者分開嗎?)所獲得的結果,有可能超過一個熟悉業務的人一輩子的努力。可是,在幸運或關鍵決策的背後,一般都必須存在着有準備和具備專業能力等條件。人們必須在打下足夠的基礎並獲得足夠的認可以後,這些機會之門才會向其敞開。人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手段、判斷力和勇氣,才能去利用這些機會。

通常,人們認為數學能夠帶來精確和可靠的結果,但是,在股市上,越使用複雜和深奧的數學,所得出的結論就越是不確定、越是具有投機性。每當有人用到微積分或高等代數時,你就應該保持警覺。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4

本書旨在是授人以漁,目的是以適當的形式給外行提供投資策略的指導。本書主要介紹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基礎,並強調投資者控制自身情緒,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本書開頭第一個觀點就是精神態度比技巧更加重要,當你做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就賺不到錢:“儘管交易條件可能變化,公司和證券可能變化,金融機構和規則可能變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資的重要和困難部分,與投資者的氣質和態度相聯繫,而不太受過去的影響”。另外書中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着重介紹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最後着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本書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以下為作者在每章開篇前面對章節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1)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2)每個人都知道,在市場交易中大多數人最後是賠錢的。那些不肯放棄的人要麼不理智、要麼想用金錢來換取其中的樂趣、要麼具有超常的天賦,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並非投資者;

(3)投資者與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市運動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市場波動並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

(4)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的精神態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

(5)對於投機者,時機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為他想在短時間內獲取大筆利潤,在他的證券上升之前等待一年的想法是不適合他的,而等待的時間對投資者而言則無關緊要;

(6)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但價格大幅下跌後提供給投資者買入的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後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

(7)對廉價證券的定義:它是一種建立在事實分析基礎上,表現出持有比出售更有價值的證券;

(8)經驗表明在大多事例中,安全依賴於收益能力,如果收益能力不充分的話,資產就會喪失大部分的名譽(或帳面)價值;

(9)在能夠信賴的那些個別預測和受大眾支配的那些個別預測之間事先做出區別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正是投資基金廣泛多樣化經營的一個原因。廣泛多樣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選擇性"迷信被拒絕的過程。

(10)任何關於一種股票比其餘股票更值得購買的分析者的意見,都必須從他個人的偏好和期待的侷限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如果所有的投資者都同意一種特別的股票比其餘的股票更好,那麼這種股票會迅速提價到這樣一種程度以抵消掉它先前的利益;

(11)股票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理論收益並不是那些處於連續繁榮的公司所創造的,而是那些經歷大起大落的公司創造的,是通過在股票低價時買進、高價時賣出創造出來的;

(12)股市行為必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行為,否則稍懂一點知識的人就能獲利。投資者必需着眼於價格水平與潛在或核心價值的相互關係,而不是市場上正在做什麼或將要做什麼的變化;

(13)過去的數據並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保證,只是建議罷了;

(14)投資方式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正確的概括必需始終將價格考慮進去;

(15)在投資上處於根本地位的是分紅和市場價,它們是外部股東收回投資的唯一具體的方式,誠然———收益、經濟強大及資產增加這些因素對他們也很重要,但這些只有在立即或最終影響他們的分紅和市場價時才顯得那麼重要;

(16)在正常條件下,為投資而購買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邊際在於大大高於現行債券利率的期望獲利能力;

(17)獲取收益所進行的操作不應基於信心而應基於算術;

(18)很多投資人會把注意力由可見的固定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上,例如經營能力和企業的本質,而這會暗中為投資者帶來具有風險的思考模式;

(19)如果一隻普通股被確定為良好的投資對象,那麼這隻股票同時也是良好的投機目標;

(20)由股市造成的錯誤遲早都會由股市自身來糾正,市場不可能對明顯的錯誤長久視而不見,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之時,就是有眼光的投資者獲利之時;

(21)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機上,而要放在股權證明背後的企業身上。通過注意贏利情況,資產情況,未來遠景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上,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獨立於其市場價格的內在價值形成一個概念;

(22)股票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做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摻雜物,有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投資的祕訣就是在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23)投資者要以購買整家公司的態度來研究一種股票;

(24)無法抑制的樂觀主義能導致狂熱的投機,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特徵是它無法汲取歷史的教訓;

(25)做個有耐心的投資者,願意等到企業的的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購買股票;

(26)無論華爾街還是別的什麼地方,都不存在確定的、輕鬆的致富之路;

(27)對一家企業的狀態,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

(28)只有在得到對企業的定性調查結果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標才是有用的。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5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很經典的投資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聰明的投資者》被譽為價值投資的聖經,文章講述了很多投資方面的規律,這些看似淺顯,真正實施卻不容易。

一、要投資而不要投機。

投資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以保證本金安全前提下(價值>價格),去爭取滿意的回報。而投機則完全試圖從市場價格波動中牟利。

投機主要是由於人的本性使然:“投資者潛意識和性格里,多半存在一種衝動,它常常在慾望的驅使下,未意識的去投機,去迅速且刺激的暴富。”格雷厄姆描述了投機者的特徵:

1、意識不到自己的投機行為;

2、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巧。這兩點是不是和A股中的“韭菜”很像?

二、“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格雷厄姆假設了一個喜怒無常的角色叫“市場先生”,他每天都會提供股票買賣的機會,而這些價格經常都是不合理的。

“市場先生”的情緒不應該影響你對價格的看法。不過,他真的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買高賣的機會。但是,普通人卻會被市場先生所感染,“追高殺跌”。

人性存在很多弱點,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要獨立思考,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三、使用安全邊際。

正如巴菲特投資理念“一、不要虧損,二、記住第一條”。投資是建立在估計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大範圍的安全邊際保證了不會因為誤差而導致失敗。

最重要的是,前進的方法是不要撤退。安全邊際的概念,即市場價格高於評估價格的差額,安全邊際=價值-價格。

經濟規律不復雜,堅持這些原則,相信投資之路會走的更加順暢。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6

《聰明的投資者》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雷厄姆創作的著作,起先我選擇看這本書,是因為沃倫巴菲特對此書的評價:“有史以來,關於投資的最佳著作。”

格雷厄姆不僅是巴菲特的導師,更是一名成功的投資者。

通過他的書,我從中清楚地認識到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投資是建立在敏鋭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的,而投機是試圖在股價的跌漲中獲利。格雷厄姆是一名成功的投資者,不僅在於成就,更在於他對待投資時的情緒。在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場當中,他能保持自己不受到市場情緒的左右,所以他是一名成功投資者,我認為即使有超高的分析能力,如果被市場情緒所左右,也很難獲得投資收益。

書中用兩則寓言故事去講述了兩種行為:一則是“市場先生”他通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些人的愚蠢;另一則是“旅鼠投資”告訴我們投資者盲目投資的行為。

我明白了一個公司的股價一般都是由業績和財務狀況支撐,因此在尋找一支好股票時,更重要的是準確衡量公司的績效。在《聰明的投資者》中,以一家航空公司為例介紹了公司績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穩定性,成長性,財務狀況,股利以及發行價格等。從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從財務狀況入手,着實分析是有效的。

關於收益性,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的指標最直接的便是每股的淨收益,也可以考慮一下投資報酬率,公司的閒置資產怎麼處理,能準確的分析出公司的獲利能力。

關於成長性一般從盈餘增長率分析,每股的盈餘,在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競爭實力,發展速度的同時有刻畫出公司從小到大的歷史足跡。

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公司的風險係數,也決定了公司的償債能力。一個公司的償債能力如果不過關,那麼公司在面對財務危機時,導致破產是必不可免,這將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風險。

股利的話,我認為,股利發放會顯得公司生機勃勃,我們在選擇一支股票的時候應該避免那些在過去有兩三年停發或降低股息的股票。我認為股利並不能稱得上衡量公司績效的關鍵因素,但能反映營業狀況和業績好壞。

我認為在進入股票市場時,要明白,市場像一個無底洞,他能給你帶來財富的同時,也能讓你跌入深淵。並不是每次交易都能做到低進高拋。

我認為在市場處於低落的時候掙錢是我從書中學到的小技巧,這本書告訴我一個投資者要學會利用價格,無論最高還是最低,他都算得上是真正商業價值中較低的價格買進算得上真正的投資。

我起先關注到格雷厄姆的這本書是因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替代的,這點我認為即使是他的導師也不會,但我在研究後發現,巴菲特主張集中投資,但格雷厄姆主張分散投資,我在看這本書後明白,不得不佩服巴菲特,他通過格雷厄姆對公司問題排除之外,那些放心的公司然後直接拋進,極大程度降低了集中投資的風險性,也做到了導師那種風險越小越安全的思想。

但是時代是在變化的,格雷厄姆的時代與我們是不同的,他的時代,石油鋼鐵為巨頭,如果用他的算法去選購一支股票幾乎選不出來,因為現在的公司壟斷性很強。

我認為如果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定賺不到錢。其次,股票市場並非能精確衡量出價值的,即使華爾街也沒有準確並且輕鬆地致富之路,對於企業的狀態,一半是事實,一半是觀點,不能讓消息迷茫自己。

這世上的一切都藉着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希望有孩子;商人不會工作,如果不曾希望因此有收益。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7

春節有空,買了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讀完後,沉思了一下,的確這本書在投機盛行的年代,讓投資者找到了方向,在那個年代他應該稱得上是投資界不世出的奇人。

這本書也明顯有自己的缺陷,舉了很多例子,讓人看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如果初學者看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就是投資要有安全邊際,但隨後就會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問題,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在安全邊際的情況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儘量分散投資,而分散投資就是為了降低風險。誠然這種方法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研究過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説要集中投資,格雷厄姆説要分散投資;二者的思想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在於巴菲特汲取老師的安全邊際的思想上,提出啦要買有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資然後長期持有。你把這思想理解徹透之後,再反過來思考《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為通過巴菲特這一思想過濾,就能把格雷厄姆舉例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排除在外,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性,從而可以去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

我們的理論應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礎上即安全邊際,再做進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評論二位大師的缺點,而是做一點改進,僅代表個人觀點。

1、時代在變化。

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所以他的計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潤,來計算PE,這種方法我認為是有效的,而且現在依然可以用來吸收的計算方法,我未來也會用這種方法進行一些防禦性投資。但對於後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着很難買到這種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去驗證一下。

這裏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經理的算法,即預期未來,但這種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計,確定性一定要強。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鹽湖鉀肥,現在全世界糧食大漲同時不同的國家都發生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通貨膨脹也以10%左右的上漲,在這種背景下,必然會推動鉀肥的需求量增加或價格上的上漲,這種預見性很強的背景下,我們就不必拘泥於格雷厄姆的以過去的利潤的計算方法,而改成將來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率,大家可多舉幾個例子,用時間來檢驗我的推論是否正確,即使一個例子失敗並不代表失敗,因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證每個樣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資。

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在預見性很強的情況下,才能以未來計算,也要在安全邊際下買入。至於傳統性行業,不壟斷的公司,還是以格雷厄姆的計算方法為準。

2、關於淨資產的問題。

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指低於淨資產的2/3,同理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對於後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着幾乎買不到這種公司。我個人意見是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下降1/3,我這種方法意味着風險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錯了,由於壟斷的特性,經過二年左右又會開始盈利,而且因為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特質,這一層過濾本身也降低了風險,我個人認為,這就相當於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邊際———低於淨資產的2/3,有興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裏去驗證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資思維。

是他提出要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實際上他買的有些公司是沒有特許經營權的,但是別人或他自己(我更傾向於是別人)要強加上去的特許經營權,比如銀行公司,從定義上講銀行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巴菲特確實買啦,買得還不少,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看完《聰明的投資者》後我恍然大悟,詳見講基金的那些章節。是因為巴菲特後期隨着資金的寵大,他已很少有機會再遇見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邊際下買入的機會,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邊際下,買入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這就是投資大師的變通,但不能説這不對。

別人總結巴菲特感興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護城河,安全邊際,也可能是寫書的人強加上巴菲特的思維,他買的公司就是有特許經營權的。個人觀點,這是巴菲特資金巨大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倒退投資方法,這也是巴菲特大師能變通之處,不拘泥於形式,只要基本原則不變通—即安全邊際,這也是他的底線。但我們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來吸收,去投資銀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隨者除外,畢竟這種方法也是讓人立於不敗之地的一種方法。我們不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還要對他的思想加嚴,即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改為壟斷的公司,這樣一改,我們投資的範圍就更加小,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的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結尾之時,再次強調一下上面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沒有任何批評二位大師的意思,只是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總結。也許我年少輕狂,但我會用我一生來驗證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們覺得對可以吸收,覺得不對可以拍磚。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8

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中闡述的是一種投資的思維理念,不是投機的技巧,更不是火速賺錢的公式。這本書主要有四個重點內容,這也是格雷厄姆投資理念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一個重點內容,投資和投機有什麼區別;第二個重點內容,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市場波動,也就是説要如何應對股價難以預測的漲跌;第三個重點內容,安全邊際,這是格雷厄姆投資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最後,在開始投資後,怎麼樣才能獲得穩定的回報。首先來看第一個重點:投資和投機有什麼區別。這兩件事最顯著的區別是投資關注的是股票的內在價值,投資人會好好研究公司,最後才會決定買哪隻股票。而投機的人其實是試圖通過預測股票走勢來獲利,不會研究公司,因此購買股票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也就是股價漲跌的影響。格雷厄姆説股票並不是一張紙,它代表對企業的部分所有權,買股票實際上就是買公司。

第二個重點,投資者該如何面對市場波動。買了股票就意味着你要不停地面對價格的波動和賬户的盈虧,這是一件很考驗心理素質的事情。格雷厄姆認為,股票之所以出現不合理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人類的恐懼和貪婪情緒。市場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產物,這意味着股票價格大幅波動難以避免。格雷厄姆的觀點是請投資者不要將注意力放在市場波動上更不要在股價出現大幅上漲後立即購買股票,也不要在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後立即出售股票。格雷厄姆指出,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讓投資者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下降時買入心儀的股票。大幅上漲到危險的高度時停止買入,甚至賣出股票,等到市場糾錯的時候,便是投資者賺錢的時候。

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麼?格雷厄姆有兩條半開玩笑的鐵律,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虧損?格雷厄姆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安全邊際。這是格雷厄姆投資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安全邊際是指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當一隻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時候,它的安全邊際就是正值。雖然,無論如何謹慎,每個投資者都免不了會犯錯誤,但格雷厄姆認為堅持安全性原則才能使犯錯誤的機率最小化。除此之外,格雷厄姆認為,要滿足安全邊際理論的公司還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財務狀況比較穩健,至少以後幾年利潤不會下降;第二,市盈率不能太高。市盈率是投資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是每股價格和每股利潤之間的比值。一般來説,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相對較低價格購入股票,比如一隻股票的價格是24塊錢兒,過去一年裏它每股賺了三塊錢,那麼這隻股票的市盈率就是24除以3等於8。

最後,如何才能成為一名聰明的投資者,獲得穩定的回報呢?格雷厄姆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其實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力。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歷史上有許多偉人例如牛頓炒股虧損的例子,可見就是聰明人也未必能成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者所需要的只是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理性的思考,並避免被市場股價漲跌情緒所影響。

在這本書中,格雷厄姆始終在強調的是一種投資的理性思維也就是投資者需要駕馭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不要讓他人的情緒波動來左右自己的投資目標,避免進入市場的非理性狂熱。比如在牛市中,當所有人都過分樂觀的時候,你就應該小心謹慎了,熊市中,當市場充滿悲觀的時候,你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發現被低估了的機會。當然,投資光有正確的思維模式以及理性態度也不夠,你還需要真正下功夫去充分了解你想投資的企業。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花至少一年的時間去跟蹤和挑選股票,先進行模擬購買,一年後將模擬投資結果與指數進行對比,看情況如何,也就是説,如果你打算要去買股票了,先不要着急掏錢,穩住了,先用一段時間來觀察你心儀的股票,最後再行動。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9

《聰明的投資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專著《有價證券分析》的普及版,專門寫給個體投資者,被稱為“簡單的聖經”、“安全和價值的樂園”。

巴菲特就是本書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這本書首次出版時我就閲讀了此書,當時我19歲。那時我就認為這是所有投資方面最好的書。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

本書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確區分投資與投機:“投資操作是基於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投資回報。不符合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機性的。”

投資以事實和透徹的數量分析為基礎,而投機靠的則是奇思異想和猜測。

第二章討論了投資者對於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的態度:“從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當價格大幅下跌後,提供給投資者購買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後,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而其他時候,他如果忘記股票市場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運作狀況上,將會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紹了防禦型投資者和進攻型投資者的通用組合策略,特別是在第十章重點介紹了關於如何廉價購進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評估普通股的十一條規則,並提出了成長股價值計算的簡單公式:價值=當前(普通)收益×(8.5加上預期年增長率的2倍)。

在最後一章,他提出了投資的核心概念———“安全邊際”。巴菲特後來説,“安全邊際”是有關投資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講,安全邊際就是花五角錢購買一元錢人民幣的哲學;就是飯吃八分飽;就是如果你離懸崖還有一公里,那麼你肯定不會跌下懸崖。投資者忽視安全邊際,就像天天暴飲暴食,最終會傷及腸胃;或者你一直在懸崖邊上行走,總有一天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歷久而彌新的投資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風平實流暢,深入淺出,從未自吹自擂。《聰明的投資者》裏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滿智慧,穿越變遷、週期和災難,歷久而彌新。試列舉幾例如下:

1、典型的投資者將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將及時購買證券,一般將長時間持有這些證券;他將注重年收益,而非價格的迅速變化。

2、法國人説,從崇高到荒謬僅一步之遙。從普通股投資到變通股投機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遙。

3、在華爾街,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4、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資成功與否應該用長期的收益或長期市場價格的增長來衡量,而非短時間內賺取的差價。

6、真正的投資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況下,他不必關心其股票的現行牌價;只有在牌價適合其準則時,他才注意它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7、投資者和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市運作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並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市場波動實際上對他也很重要,因為市場波動產生了較低的價格使他有機會聰明地購入股票,又產生了較高的價格使他不買進股票並有機會聰明地拋出股票。

8、當人們對市場變動較少注意時,卻往往獲得利潤,這與人們的一般常識是相反的。投資者必須着眼於價格水平與潛在或核心價值的相互關係,而不是市場上正做什麼或將要做什麼的變化。

9、為了進行真正的投資,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並且,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由數據、有説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實際經驗得到證明。

10、利用你的知識、經驗和勇氣。如果你已經從事實中得出一個結論,並且你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按照它行動,即使其他人可能懷疑或有不同意見。對大師的誤解。世人對《聰明的投資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誤解。有人指責他晚年背叛了價值投資,改為信奉“有效市場理論”。始作俑者是約翰·特萊恩的《貨幣大師》。書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話:“我不再堅持用複雜的分析技術尋找一流的價值機會。這種做法在40年前或許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現在的教授們普遍認同的‘有效市場理論。’”事實上格雷厄姆並非對價值投資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據新的情況把早年複雜的技巧簡單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標準”。因為他認為“一些技巧和簡單的原理已經完全可以保證成功了。”1974年,80高齡的格氏作過一次題目為“價值的復興”的演講。他依然堅定地説:“如果你和我一樣相信價值投資是一種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圖的方法,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堅持它,不要被華爾街的時尚、錯覺和投機活動迷惑。”去世前幾個月,他在接受採訪時説:“我認為,(有效市場理論)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如果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麼特別之處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巴菲特的新發展。格雷厄姆快80歲時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幫助修訂《聰明的投資者》的一個新版,巴菲特曾提議作一些改動,包括“多談點通貨膨脹,多談點投資者應當如何分析企業。”但最終沒有實現。2003年的英文修訂版,巴菲特推薦並作了序,和漢譯本相比,增加了通貨膨脹、投資基金等獨立章節,金融記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註釋。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購買廉價證券的“雪茄煙蒂投資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了費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對企業類型、企業特質、企業管理的質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巴菲特説:“我現在要比20年前更願意為好的行業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錢。本傾向於單獨地看統計數據。而我越來越看重的,是那些無形的東西作文。”正如威廉·拉恩所説,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帶進了另一個新階段。“如果能把他們兩人的觀點結合起來,那麼你就學全了。格氏寫了我們所説的《聖經》,而巴菲特寫的是《新約全書》。”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10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5年,10年)專門投資基金的人所獲得的收益要優於直接購買普通股的人。

很多人在開通投資賬户的時候,都是奔着長期投資去的,但是受到股票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在交易操作上漸漸偏離之前的原則,進而就變成了一名投機者。失去理智地盲目操作,從而產生巨大的損失。相比而言,基金的的波動比較小,每次買賣操作的成本也比股票操作要高,因而投資者在買賣基金的時候,會進行比較慎重的考慮,反而會獲得較好的收益。

市場很容易產生對“業績基金”的追捧,近一週收益,近一月收益,近半年收益,近一年收益……一般都是屬於地位不穩固的基金。是由於部分基金管理者通過短期的激進操作來獲取高額的收益,而這種高收益不具有持續性,但是卻可以提升基金的知名度。總之,基金經理在尋求更好的業績時,一般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的風險,風險的種類越多,高收益就越容易終止。

購買基金充分了解基金的各種費用,費用越高,回報就越低;與股票交易一樣,基金交易越頻繁,其賺錢的機會也就越低;一般的人購買基金,首先看業績,再看基金經理的聲譽,再次是基金的風險狀況,最後才是基金的相關費用。而真正的投資者是反過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