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昆蟲記讀後感1

曾經有一個人,他整日居家,從不做傳統意義上的工作,他生活簡陋,但卻世界聞名。他用40年時間潛心研究昆蟲,寫出了一部震驚世界的作品,他就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就是《昆蟲記》。

《昆蟲記》共有十卷,記錄了幾十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與成長過程。作者法布爾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引導讀者和他一起觀察和了解自然界諸多昆蟲的相關情況,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豐富體驗。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縮小了一般,相反,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被放大了。我站在青青草地上,新鮮的空氣包裹着我,周圍的蟲子在鳴叫,我就如同自然中的一份子一樣。

跟隨這本書,我對昆蟲有了一種新的看法。原本在我眼中弱小丑陋的昆蟲們,其實是人類最重要的朋友,像聖甲蟲,是清理垃圾的幫手,有了他們,人類的環境才能有所改善;像隧蜂,他們甜甜的甘密造福了人類的肚子;像螢火蟲,他們消除了破壞糧食的蝸牛,農民的糧倉有了保證……

同樣,我對昆蟲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我不再歧視他們,我開始學着尊重生命,像法布爾一樣觀察,守護它們。藉助書中的一個個文字,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一隻只小小的蟲子,它們身上所綻放出的蓬勃的生機,執着的努力令我神清氣爽,令我心靈震撼!

自然,我也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你體型龐大,就值得尊重。有許多小生物,他們或許非常渺小,小到只有你的指甲蓋大小,但它們身上卻總是有許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珍藏。

可以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值得人類學習,不論它龐大或者弱小,美麗或者醜陋。因為有些感動與美麗與生俱來,而有些則需要假以時日,慢慢閃現,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善於發現,善於等待的心靈。而現在,人類是否就一定能比得過蟲子,到現在還難以確數,所以,我們沒有任何資格不像法布爾一樣去尊重他們。

昆蟲記讀後感2

《昆蟲記》這本鉅著的作者是法國作家法布爾,他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觀察本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寫。他耗費一身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並將其記錄下來,這本讓他花費畢生心血的傑作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

經過作者的描述,我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多麼神奇的大自然啊。獸類動物有弱肉強食、寄生的現象,昆蟲裏也有類似的情景,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

的小蟲子,會將自我的卵產在蟬卵上頭,而這種小蟲子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小蟲子的幼蟲便拿蟬卵作為食物,供自我生長髮育所需。

小時候,在看《黑貓警長》動畫片時,有一集是説母螳螂在結婚當夜將公螳螂吃掉,然後黑貓警長來破案的故事。一向以為這只是編造的,看了《昆蟲記》後發現,這個動畫片是真實的科教故事。讓我瞭解了螳螂是一種

無情的昆蟲,母螳螂竟會六親不認地把它的親人吞食掉,產卵後便再也不回來了,不管自我的親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裏,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體,娓娓道來,在對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作者對生活特有的眼光。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本人對生命的熱愛。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是經過解剖等工序來完成自我的作品,而是親身溶入大自然,不顧野外冒險的危險,就好比描述黃蜂,作者很細緻地描繪了當時怎樣冒着危險去觀察黃蜂巢,又怎樣弄懂黃蜂的習性,寫得十分精彩趣味。

我十分喜愛《昆蟲記》這本書,沒事時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彷彿和法布爾一齊探究昆蟲世界的奧祕。

昆蟲記讀後感3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個暑假,依舊是烈日中天,依舊是熱風撲面,依舊是冰淇淋佔據了商店裏搶眼的位置。但相比於往年,我沒再叫熱連天,因為我早已沉迷於一個新的世界昆蟲的世界。

要説觀察最仔細的書是哪一本,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昆蟲記》。只要一翻開這本書,你關注的點就不是冰鎮西瓜和可樂,不是白日陽光熱烈的灼烤,而是夏日昆蟲的低聲細語,生活習慣,隨着作者法布爾的腳步與目光,去認識荒石園裏那些性格各異又充滿智慧的'住户們,看看它們到底是我們平時認為的呆頭呆腦,還是充滿智慧,英勇無比。

蟲子相比人類自然小得多,但這並不能説明蟲子身上沒有我們人類需要學習的優秀品質,只是沒有人仔細觀察罷了。法布爾之所以能寫出《昆蟲記》這樣的鉅作,完全是因為他願意放低自己的高度,跟昆蟲交個朋友;而我們寫不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看不起昆蟲,覺得它們低等。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諺語想必大家都聽過吧,我們引以為傲的大堤,卻因小小的螞蟻(白蟻)的洞穴而崩潰,可見,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小看。

那麼,法布爾是怎麼觀察昆蟲的呢?是把它們開膛破肚;或者給它們準備試劑,讓昆蟲生不如死嗎?都不是,他不同於我們中的一些碎屍場工作者,他是在探究生命;他不同於一些所謂的研究者,為搞清楚一個道理就大肆破壞,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他是個堅定的人:為了尋到小闊條紋蝶而東奔西跑;為了探究朗格多克蠍的死亡原因而熬長夜。你們探究死亡,我卻探究生命!他早已將昆蟲當作自己的朋友,所以他知道了許多關於昆蟲的事,因為昆蟲們相信自己的朋友!

讀完了《昆蟲記》,我明白了諸多關於昆蟲的知識。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有一個自己的荒石園,也像法布爾一樣和昆蟲交個朋友,去發現更多的關於昆蟲的知識,去感受一下白日聆蟬鳴,徹夜賞螢舞的生活。

昆蟲記讀後感4

在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中,我們的“遠親”,昆蟲,每天從我們身旁來來往往,但卻很少有人去觀察、研究他們。

然而有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他們,這個人就是法布爾。不但如此,他還創作了的鉅作《昆蟲記》,這部鉅作被譽為“昆蟲的史詩”,而法布爾也被達爾文贊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在《昆蟲記》這部鉅作中,作者沒用到華麗的辭藻和熱烈的激情,但那種樸素的筆墨恰恰成就了一部嚴肅且優美的散文。整部書的故事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那些平實的文字具體而詳細,清新而自然,幽默的敍述,更是惹人捧腹大笑。個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紅螞蟻、蟹蛛、石蟬、孔雀蛾。都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多麼奇異、有趣啊!在作者的筆下,天牛像個小氣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的餵食動作慢了,它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

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生活景象,包含了關於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着人文的關懷。從這些詳實的描述中,我細細品讀,終於對法布爾一生的樂趣有所體會,他盡在探索世界生命的真正面目,字裏行間充滿着睿智的哲思。他探索着自然界藴含的科學真理,他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是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財富!這位感情細膩、思想深刻的天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用哲學家的思考,美術家的觀察,文學家的敍述向我打開了通向昆蟲世界的大門,也是科學的大門!

昆蟲記讀後感5

如果讓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書櫥中找一本我的最愛,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昆蟲記》。

最早了解《昆蟲記》是在我六歲那年,每晚都要聽媽媽讀幾頁,那個時候我捉螞蟻,用細繩拴住螞蚱的一條腿,把知了裝在瓶子裏,幹這些事的時候總是充滿樂趣。當我發現居然有一本書專門描寫這些形態各異的小東西的時候,更是激起我對這些小蟲子極大的好奇心。

昆蟲是大自然中非常龐大的一個家族,它們對於我們太常見了,似乎沒有任何稀奇,但是這本書卻告訴了我們太多被我們忽略的知識,比如:蟬為什麼要大聲唱歌?螢火蟲尾巴上為什麼有一盞小燈?蟋蟀的家是什麼樣?蜘蛛網為什麼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非常規則的幾何形?還有,你知道嗎?蠍子居然是“膽小鬼”!糞金龜(俗稱屎殼郎)滾來滾去的糞球居然是給寶寶準備的'食物!而且還非常詳細地描述了這個糞球是如何製作的並且為什麼會那麼圓……這些簡直太有趣了!

於是,我開始觀察我周圍的蟲子們。有天晚上,我正為一道數學題發愁,一隻蛾子不識時務地在我眼前飛來飛去,我一巴掌捂下去,不小心弄斷了它的一條腿,它只能呼扇着翅膀原地轉圈,忽然我發現它屁股後面出現了一顆小白點,不像它的“便便”,那顆白點掉下來後又出來一顆,好像是粘住了——下不來,我就用牙籤幫它撥下來,然後又出來一顆,於是我一顆一顆幫它“接生”,至少有十幾顆,我認為那是它的卵,可是後來那些卵在書本的挪動中找不到了,它們變成小蛾子了嗎?

《昆蟲記》為我打開了昆蟲樂園的大門,那些生動的文字引領我走進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它讓我學會了觀察——用探索的眼睛,不僅僅是昆蟲,還有大自然。所以,我愛《昆蟲記》!我愛昆蟲!

昆蟲記讀後感6

今天我拿出我生日時同學送我的一套法布爾所寫的一部著作《昆蟲記》來讀。法布爾是一位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

法布爾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進現代文明。

法布爾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並不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温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於自修,精心選擇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活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藴含着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了《昆蟲記》。

我多麼渴望像法布爾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裏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爾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爾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髮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7

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它是由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用畢生的心血完成的。這是一本專門描述昆蟲的書籍,裏面寫了各種昆蟲的習性,並且描述得十分詳細。

比如,大孔雀蝶為了求愛能夠獻出生命;蜜蜂和紅螞蟻那超強的記憶力使它們成為不會迷失的`精靈;以及甲蟲被重重的摔到地上後動彈不得,被人們認為是為了騙過我們的技巧,實則是因為它們就會這樣,像人們痛了會哭一樣;還有毛蟲那毒素並不是毛上有毒,而是因為它們的排泄物有毒,使得一些毛蟲身上有毒。那麼為什麼蠶不會有毒呢?原先,它們像人們一樣,有愛乾淨的,也有不愛乾淨的,而像松毛蟲,就弄得屋裏全是排泄物,並不停地轉悠,便染上了毒素。

初讀這本書我感到十分的乏味,但直到我讀完這本書後,回過頭來回味時,又感受到了這本書的樂趣,同時對這位了不起的作者感到無限的敬佩。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法布爾的很多優點,例如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因為我在作者簡介中得知到——法布爾為了完成這部鉅作總共花了28年的時間,當我明白這點後,不禁地感到慚愧起來——因為我總是在做一件事情時半途而廢,很少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做好而這位法國的昆蟲學家卻花了28年的時間去創作這本書。而我呢?可能還達不到他的萬分之一吧,我以後必須要向他學習。

除此之外,還讓我懂得了:要是想成功必須得要付出,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他為了這本書付出了巨大的財力,精力,人力,他總是為了研究一種昆蟲而花費兩三年的時間,因為時間不等人,過了今年的這個昆蟲活躍的期限後,僅有等到下一年了,並且為了得到很多昆蟲,他總是給那些孩子們錢來換取昆蟲,所以,他在28年內也花了不少的錢。所以,我得知:要想成功,絕非那麼容易,必須要付出,僅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讀一本書往往會讓你懂得很多,我還要讀更多的書籍,讓知識與感悟來武裝我的大腦!

昆蟲記讀後感8

《昆蟲記》,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敍述,惹人捧腹……法布爾把昆蟲作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研究昆蟲作為是一種樂趣,且畢生的心血都融入其中。因為他喜歡昆蟲,把昆蟲當知己來看待,所以才能把昆蟲寫得富有神祕色彩,可以從書裏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他仔細的觀察。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蟲是可愛的,是有感情的,他們是大自然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厭惡的對象。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 “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在他的觀察下,已成為一個超級“幾何大師”,“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地球不應當被人類霸佔,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着這彼此之間的關係,才真正感悟到生命是平等的。這一次的閲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昆蟲記讀後感9

今年暑假,我看了《昆蟲記》一書,我獲得了許多收穫。

這本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事研究昆蟲學,他用了一生的精力,長期在荒山野嶺收集了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料,如:昆蟲的生活習性和成長過程等等。最後撰寫了科學鉅著《昆蟲記》。

看完了這本書,我認識了捕食高手螳螂、愛美的被管蟲、快樂的蟋蟀、挖隧道的礦峯、不會迷失方向的蜜蜂、環境清潔工綠蠅、有兩顆毒牙的`狼蛛、“小鬼”恩布沙、吃枯露菌的甲蟲、捕食蒼蠅的捕蠅蜂、嬌小的赤條蜂、喜好唱歌的蟬……

其中,我覺得最搞笑的昆蟲就是松毛蟲了!它們也叫“列隊蟲”,至於它們為什麼叫“列隊蟲”呢,你先好好想想,再來看我的答案吧!看!第一條松毛蟲走到哪,其餘的就跟到哪。它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中間沒有一點兒空隙。它們總是單行排,無論第一隻松毛蟲走的路彎彎曲曲、打轉,後面的松毛蟲依然照做。就算是在原地打轉了幾天幾夜,它們也都照着第一隻松毛蟲做。松毛蟲走路是都會一邊走一邊吐絲,這些絲都是讓它們回家時會更方便。此刻明白他們為什麼也叫“列隊蟲”了吧!。瞧!這些小昆蟲是多麼的搞笑呀!

透過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昆蟲世界也有許多好媽媽,它們為自我的兒女們到處尋找食物,就算在去世之前,也時刻為自我的兒女們着想。比如捕蠅蜂媽媽,它的孩子會越來越大,食量也越大,捕蠅蜂媽媽就得出遠門給寶寶找食物,如果找不到,寶寶就會捱餓。直到寶寶完全長大,繁忙的媽媽才能夠鬆口氣。我的媽媽也一樣,她每一天辛苦地工作,照顧我們,時刻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操勞。

聽完了我的介紹後,你已經迫不及待地要來看這本書了吧?説不定你的收穫比我還要多呢!

昆蟲記讀後感10

即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着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裏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着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裏,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藴含着大學問呢!

昆蟲記讀後感11

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在那生動風趣的文字中,我們彷彿置身於法布爾那神祕而又豐富多彩的荒石園,辛勤忙碌的泥水匠峯、聰明機靈的被管蟲、擅長紡織的園蛛,都是這荒石園中的一員。不過最令我着迷的還要屬夜間的小精靈——螢火蟲。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裏、夏夜裏,風輕吹。”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夜空中,螢火蟲紛紛揚揚飛着點點流螢,像星的河流、燈的長陣,曾經勾起我們多少孩童時的幻想、好奇啊!閲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對螢火蟲有了新的認知,也明白了它的魅力所在。

夏夜裏,螢火蟲在夜色中游動,能發出幽深的光,四處飛的流螢閃着銀光,像流動的星星,深受小孩子的喜愛。這便是螢火蟲的魅力所在。螢火蟲屬於六足甲蟲,喜歡用足走路,雄性螢火蟲到了發育完全時,會發出翅蓋,像真的甲蟲一樣。不過,雌性螢火蟲則不一樣,它終身都處於幼蟲的狀態。螢火蟲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身上那盞燈,那是它的'發光器官,分佈着很細很細的粒狀物質,光就是源於這個地方。同時雄螢火蟲還可以調節光亮,而雌螢火蟲卻不能。

螢火蟲,可能是一個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存在,儘管它們的生命極其卑微,輕輕一碰、一踩,它們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可它們的一生都是“光耀門楣”,螢火蟲用它那小小的身軀,散發着光和熱,永遠點亮一盞希望之燈。由此,我不禁聯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即使它們身份卑微,卻依然儘自己微薄之力,為自己點亮一盞希望的燈,像螢火蟲一樣,希望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夏天的夜晚,樹蔭下,草叢中,螢火蟲帶着黃綠色的光忽前忽後,時高時低地飛着,那麼輕巧、飄忽,宛如追夢的精靈……

昆蟲記讀後感12

相信大家都見過昆蟲吧,昆蟲在大千世界無處不在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五彩斑斕的星球上,它們大小不同,形態各異,顏色各異,習性各異,有益蟲也有害蟲,形形色色成千上萬種。

正是因為昆蟲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費了足足三十年的時間和精力,對昆蟲進行了深入細緻研究,終於寫成了共十卷的昆蟲鉅作——《昆蟲記》。書中記載了各種各樣昆蟲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奧祕。像禪在地下“潛伏”四年才鑽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活五個多星期;螳螂善於利用“心理戰術”心理戰術制服敵人;切葉蜂能夠不憑藉任何工具,精準地剪下大小適當的圓葉片來做巢穴de蓋子:食糞蟲的糞球的奧祕所在……為了研究這些昆蟲的獨特習性,法布爾長期堅持追蹤昆蟲才知道的。一般的昆蟲學家是把昆蟲關在木盒裏,浸在酒精裏,然後觀察昆蟲的`樣子,或是開膛破肚進行研究,而不去注意去思考它們的生活習性和本能。但是法布爾則和他們不同,他不是簡單的把昆蟲抓來放在實驗室進行研究,而是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昆蟲,長年累月和它們朝夕相處、耐心細緻的觀察它們的生活規律、習性愛好,把對昆蟲的瞭解做到了極致,對昆蟲的瞭解就好像他是它們其中的一份子。正是他對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堅持、執着使他的這本《昆蟲記》獲得了大家的喜歡和認可,讓這本書成為人們瞭解昆蟲的窗口。

作者法布爾對每種昆蟲都觀察的非常細緻入微,描寫的手法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把原本百無聊賴的昆蟲介紹描寫的生動有趣,他對昆蟲的形態、習性、勞作、繁衍和死亡無不顯的讓我們普通讀者一下子就瞭解了看似普普通通的昆蟲其實在它們的世界裏也是豐富多彩的、生機無限,使我們突然就喜歡上了這些平淡無奇的昆蟲,昆蟲的世界也是精彩的!在書中處處洋溢着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萬物的讚美,正是這些可愛的昆蟲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昆蟲記讀後感13

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家無論企及的,因為它有着嚴謹的科學依據……有着讓文學家也拍案叫絕的形象和生動。人們常説文學需要激情,科學需要冷靜,但法布爾卻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蟲記》告訴我們,文學和科學並不是涇渭分明,它們都需要激情和冷靜,而在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實和真誠的`。

那就先認識一下大作家法布爾吧!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1823年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聖萊昂的一户農家,上小學時,他常跑到鄉間野外,兜裏裝滿了植物、蟲類。15歲考入師範學校,畢業以後任自然科學史老師,一次偶然的野外上課,再一次激發了他的“蟲心”,他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靠自修,法布爾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達爾文稱他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法布爾出版了《天空》、《大地》、《植物》以及《保爾大叔談害蟲》等作品。

介紹完了法布爾,現在我們就走進他筆下的昆蟲世界。

螳螂是昆蟲界最優雅的殺手,螳螂有一件綠色的外衣,它的身體纖細,生性殘忍,用它碩大健壯的大鉗子,殺死自己的同族與丈夫,他有時也會成為幾隻螞蟻的盤中餐,這就是法布爾筆下的螳螂。

礦蜂是一種身材細長的蜜蜂,它們十分勤勞,它們 會用水泥做巢,它們之間互相謙讓,它們為家族兢兢業業,他們十分可愛,我喜歡它們的勤勞。

我認為《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文學的百科,也是一部文學鉅作,法布爾用生動的語言,細緻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為什麼法布爾會描寫 出這麼可愛的昆蟲。因為他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熱愛大自然的一切,執着探索艱苦奮鬥的精神,面對他所熱愛的科學。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保持美的心靈。熱愛大自然的一切,擁有對所有生靈的熱愛。

昆蟲記讀後感14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觀察記錄。在書中,法布爾在對昆蟲日常生活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於生活的獨特欣賞,他真是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發”。

對於昆蟲,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喜歡,特別是蒼蠅、蚊子、毛毛蟲,更是令人噁心。而法布爾則把昆蟲作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研究昆蟲作為一種樂趣,融畢生心血於其中。因為他喜歡昆蟲,把昆蟲當作知己來看待,所以才能把昆蟲寫得如此富有神祕色彩,令我這個討厭昆蟲的人也不知不覺地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了,開始瞭解昆蟲,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昆蟲,但是有時我也會害怕。蜘蛛在他的觀察下,已成為了一個超級的“幾何大師“,它們發出的電報線可以感知遠處的動靜;而蟋蟀的家政、住所、樂器也真的可以和人類相媲美。

洋洋十卷的《昆蟲記》,我只讀了小小的一部分,卻已從中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他觀察的仔細。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蟲是可愛的,是有感情的,它們是大自然的生靈,是人類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厭惡的.對象。

在法布爾的書中,昆蟲們演繹着大自然的經典故事,扮演着主角。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了人們的思想感情;作為生靈,它們與人有着縷縷共同之處,讓你不得不為之驚奇、喜悦。今天,我是在通過法布爾的眼睛,享受這份讀書的樂趣;而法布爾為此付出一生的艱苦勞動,我卻毫無體會。我們只有用心去品味這本書中的精華,才能對他所研究的昆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昆蟲記讀後感15

這本書記載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它創造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在那個時期,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昆蟲學家們只是將昆蟲做成標本,睜大眼睛觀察,卻不考慮真正的昆蟲的習性與本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敢於衝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法布爾。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十分喜歡它。法布爾拋開人們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兇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寄生蟲,這種似乎被世界上所有人所唾棄的昆蟲很快也成了法布爾的研究對象。在人們看來,它們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但法布爾在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認

為從本質上來説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為。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付出了勞動。他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了這一觀點。法布爾這種求真精神使我大受感動。

法布爾的這部書,看起來是非常枯燥無味的,可當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會發現,法布爾不僅是一位昆蟲學家,還是一位作家!“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隻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裏睡眠。”如此一段優美的文字正是出自法布爾之手。因此,人們讚譽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昆蟲記》這部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生閲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閲讀一下《昆蟲記》,讀出體會和感想,一定會知道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