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十二怒漢》有感大綱

讀《十二怒漢》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8W 次

相信大家都對《十二怒漢》不陌生,197年,這部改編於美國作家雷金納德?羅斯劇本的電影在北美上映,至今仍是超越時代的經典。我於本科期間觀看了這部電影美國原版,研究生期間觀看了俄羅斯改編版,工作後在影院觀看了中國改編版《十二公民》,而有幸能讀到原版劇本的譯本,則歸功於本院的圖書漂流活動,這本書是抱冰書屋內眾多好書中的一員。

讀《十二怒漢》有感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名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被控謀殺自己的父親,庭審結束後12名陪審員將裁定該少年罪名是否成立。由於各方面的人證、物證都顯得較為充分,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就認定少年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對案提出了合理懷疑,並引導大家重新審視證據,克服各自內心的偏見、私利和冷漠,最終依照"疑罪從無"的原則裁定少年無罪。好的作品值得一再品味,能給受眾在不同階段帶不同的感悟。《十二怒漢》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如果説讀書期間,電影給我帶的更多是對正義的嚮往和對陪審團制度優劣學術性的思考,那麼工作之後,特別是這次研讀完劇本之後,由司法實踐帶給我的認知上的提升使我有了更為深刻的見解與體會。

一是對於"疑罪從無"原則的把握。劇本中其實最終也沒有找到其他的犯罪嫌疑人,這個少年也可能就是真兇,只是由於證據本身存在瑕疵,根據"疑罪從無"的原則,判定其無罪。"疑罪"的形成是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證明技術問題的必然。經過這幾年的司法實踐,我認為"疑罪"應該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僅從案事實的認定角度而言,指的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夠作出是有罪還是無罪的判斷的案,;第二類是對案性質的認定而言,在作出準確的案事實認定後,該行為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或重刑與輕刑之間無從判斷。這就要求我們在辦案過程中,對於案要細緻、周密地審查,摒棄"有罪推定"思想的狹隘性,從案事實和案性質兩方面入手判斷案是否存在疑點。要有一種"雞蛋裏挑骨頭"的韌性,多在心裏打幾個問號,問幾個問題,將審查案的過程變成一種解答疑問,説服自己的過程。

二是對於理性思考及程序合法的堅持。十二位陪審員,十二種不同職業背景,社會層次,帶着十二種疑慮進行了一次交鋒,始終服從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始終堅持投票程序的正義性、完整性,8號陪審員用充滿理性、智慧的言語和行動維持討論的秩序、推動討論的進展。在審查案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因我們個體身份和認識的'侷限,影響自己的判斷,有時候主觀的、個人的情感對我們形成了思維上的定式,雖然我相信每一個辦案人員都會極力去克服這種定式,但是客觀上總會出現難以掙脱桎梏的時候。這時候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的避免不理性、不合理的結果出現,例如我們的檢察官聯席會制度和檢委會制度,就是通過集思廣益、博採眾長聽取不同的聲音,最大限度得保證了公平正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