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6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1

姿態不等同於姿勢,它還包含態度、氣度。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子。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可以理解為教育所應有的樣子?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子,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不過,於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態》,則可以理解為是教育者應有的姿態。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説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閲讀中體悟、在閲讀中成長。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敬畏的。於漪認為,教師是“以人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來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這裏,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養紮實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僅此3點,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們便很難做到。

更重要的是,於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這一教育的核心命題。她認為,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學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個“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輸,也不是空洞説教,更不是機械操練。它是走進文本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學科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他們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促進學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長。簡潔地説,只有注重薰陶感染和潛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應當受到尊重與呵護是所有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發展成長的規律,應胸懷敬畏,認真研究,精準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陽。”內心深處知曉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拔苗助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樂此不疲地“幫助”學生‘長分’呢?提高學生的分數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我們教師的引領方式,我們是否在提高學生的分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健康?是否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孩子對學校、對教室充滿了畏懼之心?如果是這樣,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成長,而且是扼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唯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為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摸清學生的成長規律,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説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説我一輩子學做教師。”在做教師的道路上,她永遠保持着行走的姿態。

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靜靜地品讀《教育的姿態》,我們不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構、行走這三種姿態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編排者的細節之中體味教師的情懷。該書6個專輯的題圖分別是鬆、竹、梅和桃、李的果實,它實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向我們昭示:鬆、竹、梅是教師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師的成就。

走近於漪,細讀《教育的姿態》,感受着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們也多少感悟到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我們的教育人生當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2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聆聽着蔡琴的一首《讀你》,手捧着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此情此景,讓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態》一書是於漪老師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讓教育熠熠閃光,讓我對投身教育的`腳步更為執着而堅定。於漪老師期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忙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發展。這不正是我不斷追求和嚮往的境界嗎?帶着興奮,我走進書中,探尋着於漪老師心中的“愛”與“人”的真諦。

教育需要怎樣的“愛”?

為人師者,我們都明白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

“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取,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説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下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僅是職責,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户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何為真正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從新課改開始就已經植根入每位教師的心中,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呢?於漪老師談起“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的應試教育,總是很憂慮。在她眼裏,人是最寶貴的,每個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時間耗費在無窮盡的練習題上,忽略了自由閲讀,失去了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於漪老師的語文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題作文就會哭鼻子的學生,在於老師的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用心分子”;有一個學生在聽了她的講課後,不僅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痴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節目劇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學生,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成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語文的核心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禮貌人;教師的重任在於一肩挑着學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力量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內心覺醒……這就是一個從教60年的教師一生中不斷髮展着的教育理念,因為她的心中時時刻刻裝着學生。

於漪老師,足以稱之為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創造實踐家。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我想,能讀懂於漪老師,教育的夢想就會離現實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