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暑假讀書《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面對青澀

暑假讀書《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面對青澀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7W 次

導語:《十八歲出門遠行》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穫。它表達了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的道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暑假讀書《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面對青澀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

這個暑假我了一本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臉上的眼淚夾雜着歡笑始終在內心流淌。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我”在起伏不止的柏油馬路上尋找旅店時的一個迷茫的過程。小説通過“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和人性遭摧殘,人們愚味,對現實狀況以及未來迷茫的青年人,在小説中多次提到“旅店”。其實,那僅僅指的是“我”的精神的寄存處,物質的寄存處,面對司機老鄉的不理不睬,面對那些野蠻的農民們和本應該善良可愛的孩子們,我更加的沮喪了,我再次深深的進入了一個迷茫的過程。

知道那個司機把“我”的揹包搶走了,還朝“我”哈哈大笑時,我絕望了,又飢又冷的我什麼都沒有了。現在遍體鱗傷的“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了,就像遍體鱗傷的汽車一樣。還好,汽車的座椅沒有被搶走,這讓“我”心裏有了稍稍的安慰,躺在座椅上的“我”漸漸的開始暖和一點了,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的心窩還是健全的,温暖的,原來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旅店,這個旅店竟然在這裏!我不禁為這個遠行者感歎!

沒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希望你們好好為自己的十八歲做準備。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不知有沒有好好利用這個十八歲呢?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些挫折,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堅強,讓我們在挫折中學會更多

這個青少年的心,深深打動了我,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未來的十八歲。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2:

青春當下,等待我們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脈絡,旁人嘴裏吐着迷惑人的話語像違法的黑廠房往潔淨的空氣中排放污濁。這條路,越往前走,越無知。莽撞,闖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輩為我們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個困境,我需要靈魂上的支援。

荒蕪的心田被風吹着揚起煙煤,焦灼還在繼續。直到那天,我翻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主人公擁有如此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懵然無知,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血氣方剛,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涉世未深、無所畏懼。所以當他的肩頭負上十八歲應負的紅揹包時,他並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而是義無反顧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之旅,從十八歲啟程,在十八歲裏經受磨礪,最後於十八歲完成他的蜕變。

啟程,懷着滿腔熱血,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小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他是一個毛頭孩子正在告別童年。從清晨走進下午,他尋不到一家旅店。他固執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剛踏足社會,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卻不失道理。誠然,這看不見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蓋茨比的綠燈,我們總向它伸出手去,卻只觸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隻船。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他顛簸着,心心念唸的,依然是不見蹤影的旅店。然而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輛車,即使它那麼破,好像隨時都會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輕信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為着他的無知,他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嘴上口口聲聲説着有不變的信念可以為其赴湯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質,原本繃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這條路那麼長,堅定信念沒那麼容易,貪圖一時歡快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終點,他卧在泣血的殘陽裏,那麼舒適,夜色從遠處趕來,吞沒了他。像參透了一般,原來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這裏。兜兜轉轉,命運那麼荒唐,跟我們開一個又一個玩笑,遍體鱗傷過後,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那麼簡單,但它被我們過得那麼複雜。俯首抬眉間我們跨過了時光的裂縫,世界仍轉動着,終於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責任。

輕描淡寫的卻刻骨銘心。沙丘連綿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黃沙中鮮紅刺目的揹包,正如悠悠歲月洗濯他的青澀。十八歲需要旅行,十八歲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過海水再裹上黃沙。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3:

被題目所吸引,但習慣了中規中矩的文字,起初對於餘華這種有些隨心所欲的文字並無好感。

十八歲一個朝氣蓬勃的年紀,沉醉於小我的世界,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且飽含探索欲,出門遠行正是十八歲時樂於做的,一路上的風土人情感染着我,遠行中使人逐漸成長,慢慢超越十八歲。這是我初看題目時所萌生的想法,我對文章有這樣的設想,顯然作者應當也有這樣的想法。

初看這篇小説,腦袋裏留下了一個荒唐的映像,簡直是不可思議。當代文壇第一個清醒的説夢者,莫言説得極是。小説荒誕得恰似一個離奇的夢。

遠行中的“我”,在起伏不止的柏油路上,已經走了整整一天,卻一點也不累,所有陌生的山和雲卻使“我”聯想起熟悉的人,路上遇到不少人,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前面是何處,前面是否有旅店,此時“我”覺得自己應該為旅店操心,但是起初卻還沒為旅店操心,因而搭車是因為覺得了不起,追車是為了高興,一切隨性瀟灑。是啊,這就是十八歲,生活起居永遠不是重點。

黃昏來臨,仍不見旅店,於是心頭有些焦慮,於是真想搭車卻不得,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過程,因此,退而求其次,沒有旅店“我”便需要汽車,一輛載着蘋果的汽車滿足了“我”,一支煙的討好,“我”心安理得的坐上汽車,汽車爾後又拋錨在半途,旅店又重回“我”的大腦於是才有了後頭那一段奮不顧身保衞他人蘋果的經歷,明明蘋果的主人是司機,他卻冷眼旁觀,甚至嘲笑“我”這位奮不顧身捍衞他蘋果的“朋友”,甚至在最後搶走了“我”的紅色揹包,也就是“我”的所有家當,旁觀的我忍不住懷疑司機和那些搶蘋果的“強盜”是一夥的。“我”和汽車彷彿成為了小説中僅有的受害者。

小説不會甘於單純講這麼一件荒唐的事,往往其中有着特殊的寓意,於是反覆地去揣摩,我對於這篇小説有了些新的想法,且不説正誤,能自圓其説罷了。

旅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至始至終都牽引着文章的走向與發展。“我”對於旅店的態度變化是這樣的:

“我就這樣從早晨裏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髮。但是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

我覺得他們説的太好了,我確實是在走過去看。可是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我覺得自己應該為旅店操心。

現在我真想搭車,因為黃昏就要來了,可旅店還在它媽肚子裏。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

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了我腦中,並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那時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

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裏。”

旅店象徵着歸宿,在人生的遠行中,樂在其中的青年往往會在最初時忽視了它,掛念着卻不操心,一路好風景,一路好心情,只是遠行中,沒人會為你指路,沒人知曉前方到底有什麼,歸宿到底在何方不得而知,苦惱、焦慮、彷徨、恍然大悟都是應有的心情。

汽車算是小説中的導火索,拋錨的汽車使得強盜們有機可乘,可汽車卻是我最後的歸宿。汽車就像是不期而遇的機會,起初不以為然,爾後卻如救命的稻草一般。對汽車的描寫充滿人情味,“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脣”,調侃似的輕俏。“那汽車的模樣真是慘極了,它遍體鱗傷地趴在那裏,我知道自己也是遍體鱗傷了”。汽油味“像是我身內流出的血液的氣味”。“我感到這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汽車彷彿成了和“我”並肩作戰的勇士,同病相憐,相依為命。四周什麼都沒有,只有遍體鱗傷的汽車和遍體鱗傷的我。

其實小説中的出現的人物都覬覦車上籮筐中的東西,無論是“我”還是後來出現的野蠻“強盜”。只是“我”想象高於行動,“我”還想着要是香蕉就好了,結果偏偏是蘋果,“我”想着駕駛室裏應該也有,可偏偏卻沒有;而那些搶蘋果的人行動力十足,想要於是便搶了,還呼朋喚友,招蜂引蝶似的招來一批又一批的人。好像在上演一場弱肉強食的戲碼。

搶蘋果的有大漢有小孩,“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撿蘋果”。蛤蟆似的,不難看出作者的憎惡,對於人們貪婪的慾望、醜陋的內心,作者嗤之以鼻。“這些使我憤怒極頂的一切”,作者如是説道。

遠行,卻是漫無目的,彷彿只為了尋找旅店,找尋一個歸宿。

十八歲,出門遠行,在乎的不是遠近,而是涉世的深淺,一種探索社會與人性的勇氣。單純的18歲,邂逅一路的不可思議,直麪人生的慘淡與兇狠。

從前我只喜歡沈從文,喜歡他文字中透着的氣息,喜歡他的湘西世界。喜歡一種風格的文字無可厚非,但是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曾這樣寫道: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餘華的這篇小説給了我全新的感受,小説表達的是作者的意志,只是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餘華的敍述中有一種不經意流露出來的幽默感,同時也不乏深意,這是我所喜歡的。

“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裏定居的鬍鬚,所以我格外珍重它們”。

這是出場時,對主人公唯一的外貌描寫,“迎風飄飄”,這第一批定居的鬍鬚,是“我”逐漸成熟的標誌,內心稚嫩的少年總是格外注意外表所營造的成熟,這是一種驕傲,如此珍重這第一批鬍鬚,即是“我”對自我成長的珍重,這一份成熟給我帶來一種莫名的自豪感。

“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裏”。

“這時他才使了使勁,將頭從裏面拔出來”。

“塞”“拔”等動詞是對陌生人機械的認識,這些動詞通常用來寫物,用來描寫人別有一種玩味,從這些不帶感情色彩的機械動詞中,我們隱約能察覺到絲絲距離感。

“像死豬那樣突然不動了”。

對於拋錨的汽車,作者這樣描寫,好似愛之深責之切的味道,恨鐵不成鋼。

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我”的情緒與感受,無須更多無謂的説明。

短篇小説更難以解讀和把握,在有限的篇幅內卻濃縮着作者無限的思想,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設計,每一個詞語可以説都是細細斟酌後的產物,若想要徹底理解它對我而言幾乎是不可能,但我覺得閲讀過程中的思考更有價值,透過這篇小説,我的思考於我而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外面的世界,在尋找中去感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