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祝福》讀後感大綱

《祝福》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5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祝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祝福》讀後感

《祝福》讀後感1

這是一篇魯迅先生的短篇散文,講的是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是魯迅四叔家的女工,因為丈夫死了,她才來到魯鎮幹活。他第一次來到魯鎮,頭上扎着白頭繩,穿着烏裙和藍夾襖,月白背心,雖然臉色青黃但兩頰還通紅,她幹活利索,非常勤勞,但魯鎮的人對祥林嫂很冷漠。有一次,祥林嫂出去淘米,遲遲沒有回來,四嬸去找也沒找到,但在河邊找到了淘米的籃子,吃完晚飯,衞老婆子來到魯鎮,告訴四嬸他們:“阿長已經嫁給賀老六了,可能回不來了。”但好景不長,賀老六勞累過度,得風寒病死了,他倆的兒子阿毛也被狼掏空了內臟,祥林嫂痛不欲生,走投無路,又回到了魯鎮。

那時候的人,有着一個習俗:女子不能嫁第二次。所以,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人們便是愛理不理,有些人還在她的背後説壞話。祥林嫂幹活也不如以前利索,雖然才四十幾歲,但已經兩鬢全白。祥林嫂聽了柳媽的話,柳媽説:‘“女人死了之後會再次回到丈夫身邊,但如果你有兩個丈夫,這兩個丈夫就會來拖你,把你扯的粉碎,所以你一定要去捐門檻,這樣你就沒事了”。祥林嫂信以為真,拿了一年的工錢去捐了。在祝福夜,魯家人不允許祥林嫂收到任何祝福,這又給祥林嫂造成了創傷。最後,祥林嫂成了乞丐。又在一個祝福夜,她死在了漫天大雪之中,死在了悲傷痛苦之中。

地主階級、封建階級對不知反抗的弱勢婦女羣體造成了禮教迫害,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祝福》讀後感2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都是需要祝福的,都需要自己祝福自己,別人祝福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我們生活着才會有滋有味,因為我始終記得陳欣寫的那篇文章——《為自己祝福》裏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別人為你祝福,那就自己為自己祝福。”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在陳欣上大學時,她同舍共有6個同學。她們都是名門望派的小姐,穿着高檔的衣服,吃的是高檔的食品,而這個小女孩跟她們比起來,簡直是天鵝羣裏的醜小鴨。就因為這樣,她臉上一天到晚總掛着憂鬱的神情。

每次舍友過生日,她也都去祝福,為舍友買生日禮物,可是,她自己的生日總是會被遺忘,甚至她自己都不在乎。秋風吹遍了校園的每一處角落,小女孩坐在圖書館前,她終於被吹醒了。她堅定的意志掠過她腦海:“如果沒有人祝福自己,那就自己為自己祝福。”(.)

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今天過生日,她用自己的所有零花錢在蛋糕店裏買了一個蛋糕,還在地攤上買了一件最廉價的服裝。

也就是這個戰勝了自己的小姑娘,以後,她總是微笑地接受一切困難。只要有崇高的願望,就沒有最貧困的人。微笑着面對一切,這就是我的人生格言。

她心中想着的是祝福,就這樣,她的成績直線上升,她用自己的成績贏得了更多人的祝福。

看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不管別人怎樣看你,反正你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

《祝福》讀後感3

《祝福》是一篇讓我感受頗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運坎坷,深受封建禮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無人性的摧殘,四十上下就頭髮全白,臉無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屍體,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就這樣一個平凡、樸實的底層勞動婦女,只想平平安安過一輩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願望卻得不到滿足。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封建禮教的毒害雖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視。這不僅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這樣,如今所處社會也存在這種問題。

一位老人見義勇為抓小偷,周圍路人卻在旁圍觀,無人出手相助;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頭髮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紀較大腿腳不靈活,行動有點緩慢,公交車司機竟不耐煩地催促老人快點,而車上乘客也都沒起身讓座;一個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學生站在高樓頂上,樓下的人不但沒勸阻他,讓他想開點,反而幸災樂禍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麼不跳呢?”……生活中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嗎?反省以前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是否也充當了一個只想看看熱鬧、不為別人設生出地看想的旁觀者的角色。

在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社會的圈子裏,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生來皆是善的,只不過是不小心走錯了方向。我們不乞求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事,只本能以一顆善心待人,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一縷陽光,感受一絲温暖,找回一點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嬌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們能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敗的玫瑰會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會永遠成為過去,和諧的社會將不會再有如此的悲劇上演!

《祝福》讀後感4

今天,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祝福》,讀後我深有感受。

小説採用倒敍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在封建禮法的迫害。蹂躪下犧牲的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形象——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非常悲慘:二十六七歲就成了寡婦,給“四叔”當女工,後來又被強行嫁給賀老六,結果賀老六也死了,孩子阿毛又被狼叼了去。她又被迫給“四叔”當女工。在四叔家,她又受到歧視被逐走,最後飢寒而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充分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奴役和歧視。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人民的虐殺。

小説多用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例如:“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傷了香案的角,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了幾層布還止不住血呢。直到把她捆在牀上,和她男人反關在新房裏,還是罵……”這一段中“撞”“碰”“流血”“罵”寫出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捆”“關”等寫出了封建道德觀對人民的迫害。

而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美好的世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祝福》讀後感5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説,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衞,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讀後感《《祝福》讀後感》。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敍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敍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説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鬥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覆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靈魂,對於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祝福》讀後感6

魯迅筆下的悲劇,事隔多年,如今卻仍在上演着。

無論是祥林嫂,這個由社會鑄造出的底層人,還是夏瑜,這個在封建社會被迫害的革命人。他們的身上總是有着共通之處,他們的周圍總是有着一羣冰冷的看熱鬧的人。

那些人如果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他那段悲慘的故事,在他們眼裏,他只不過是逗樂他們的笑料,是增添生活趣味的調味劑,是充實空虛精神世界的食糧罷了。沒有同情,沒有理解,有的只是鄙夷的目光,辛辣的嘲諷,虛偽的淚水,這些的一切不由得把她推進了萬丈深淵,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是那個時代斷送了祥林嫂,而如今又有多少個祥林嫂被這個時代毀滅。

前不久,有一個小女孩就親身經歷了一個生命在她旁邊悄悄流逝的痛。一個身材魁梧的人在她面前倒下,而她因為身體瘦小搬不動他,周圍迅速迎來一羣圍觀的看客,只是圍觀,小女孩不停呼救,沒有人理睬。於是她感受到了一個人的體温慢慢下降,下降,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嘛,我們不經審問自己,為什麼這些人類本該有的善性,在這些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卻顯得脆弱不堪呢,以前常聽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為什麼真有這事時我們寧願當一個看客,選擇明哲保身,而不是出手相助呢,如果當我們把這些路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時,我們還會選擇看熱鬧嘛,我們問什麼不能換位思考一下呢,如果像當時被槍殺的人們,看熱鬧的人一起齊心,那麼革命黨人會不會勝利呢,如果把一個困難同時擠壓在幾個人身上,那麼他們必死無疑,而把這些風險大家一起承擔,那麼後果也許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那般。

所以,古往今來,無論社會在怎樣的發展,科技有多麼的先進,對於我們們來説,都是冰冷的。只有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人們之間不再那麼冷漠,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祝福》讀後感7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着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説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説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着。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説,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對她來説更像是一種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着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着我們。我們都承受着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着我們,就好比束縛着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着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裏,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祝福》讀後感8

我讀了《祝福》這篇文章後,深深地為舊中國的婦女感到不平,和對舊封建社會宗教制度強烈的不滿。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慘處不在於她物質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於造成物質貧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禮教。不但它的夫權主義和族權主義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權主義又與夫權主義和族權主義互相沖突(閻王不懲罰強迫婦女改嫁者)。這種荒誕和野蠻的可怕還在於:廣大羣眾的思想的麻木,在犧牲的弱女子的的悲劇面前,居然沒有一個人,包括和她同命運的柳媽以及一般羣眾(如沖茶的短工)表示同情,更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如此荒謬的封建禮教表示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種醫學專用性甚至對於受害者也是一樣,連祥林嫂自己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合理。

《祝福》中主要反映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她是一個典型的舊中國婦女,她勤勞善良,對生活一無所求;她飽受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殘,終於悽然無告地默默死去。

故事開始是講祥林嫂死了丈夫後,仍在家任勞任怨地啊作。而她婆婆卻在她堂伯的誘利下想把她嫁掉為她的小叔娶親。可見,舊中國的婦女是沒有自由、沒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一切均由長輩去安排,實在是可悲。當她逃到魯四爺家中做幫工時,又因她是寡婦而遭到魯四爺的討厭。本來在他家做個女工也算不錯,但好景不長,最後還是逃不脱她婆婆的手掌心,被搶回去塞進花橋嫁到山坳裏去了。當時的婦女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羊一樣,毫無投生的機會。

祥林嫂最後還是認命了,她與後夫結婚時向地主借了錢。夫妻辛勤地勞動,掙來的錢仍不夠還,反而越滾越多,財主追債沒錢就要封屋。就在追債的這一天,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兒子被狼吃掉了,原來已卧牀不起的丈夫也被活活氣死。屋被收走了,祥林嫂一無所有。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剝削制度是何等殘忍啊。它貪得無厭,不顧一切,運用各種手段來對無產階級農民進行剝削。

祥林嫂第二次出現在魯家時,並沒有得到魯四爺的同情,可憐,反另他更討厭。每次過年的祭忌品都不讓她碰,説她的手不乾不淨,她碰過的東西祖宗會不吃。祥林嫂精神又受到一大打擊。()可見舊中國對封建迷信中毒之深又如播種一樣散在當時人民的腦子裏,使它們在這種黑暗的環境中生根發芽、生長繁殖。更可悲的是祥林嫂把存了一年的工錢拿去捐了門檻,以為用門檻作為自己的替身,讓千人踏、萬人跨就會贖了“罪”,爭得做人的資格,難道當時的婦女還不如一根門檻嗎?

最後,由於過多的精神壓抑,使祥林嫂崩潰了,這更使得魯四爺討厭,終被他辭退了。祥林嫂只能靠行乞度日。然後在一個風雨交迫的日子,在一個人人祝福的大年夜中死去。她死之前還念念不忘説:“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而魯四爺卻説她不遲不早偏偏在大年夜中死去,可見她是一個謬種。難道人有選擇什麼時候死的權利嗎?枉他還是個讀書人呢!可見,當時人民受的是嚴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殘。

《祝福》中所描繪的魯鎮,就是封建迷信思想統治下中國農村的縮影。祥林嫂在年終祝福中無限悽苦地死去。而壓迫者卻在興高采烈地為自己祝福。這一典型環境深刻揭示了舊中國尖鋭的階級對立。突出了悲劇產生的歷史背影和社會敗無能的根源

《祝福》讀後感9

這個歲月是沒有未來的,實質般的荒涼,冷漠得讓人顫心驚,行走在古市,像看透了那些沒有熱情,讓人膽寒的靈魂,草芥上是比它更加廉價和醜陋而可憐的白骨,野獸銜食的慘白齒痕透着滄桑,最終肉體隨着墮落的靈魂墜入地獄……

她死時確實沒有了念想,她被這世壓榨了所有的信念,最後落得個靈魂都枯敗的地步,亦步亦趨地走向死亡。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這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一縷孤魂,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時代培養的一羣貪婪的惡魔,蠶食着人的情感,漸漸冰冷的心刺痛着懦弱的靈魂,一次又一次地用冷言嘲諷來消磨她的生機,活着竟成了最後的追求。所謂的面善人慈竟是如此冷酷,宣揚着生無所戀,死無所安。以麻木,冷漠磨礪的一把劍來切割那最後柔軟的血淋淋的心臟,將那最後的顫抖都消磨殆盡。

生活的信念,不!這不再是生活了,它只是具被百般折磨的肉體了,應該叫作:活下去的信念。也在當作安慰的無聊的麻木看客中被毀滅了,未老而衰朽,未死而如屍,形慘慘而心無動。若心中有哀,臉上無悲,那是戀生使然;臉上無悲,心如枯泉,則對生已無留戀,內心已無哀,她就陷入絕望的境地,也只等風月中吹散她已如塵埃般的肉體與早已頹落的靈魂一併邁入地獄,這樣絕望的靈魂定然沒有辦法在死後得到解脱,再去地下繼續過着懦弱的生活,等待着哪一天的救贖……

究竟怎麼了,連淚水都被封建禮教給標上了惺惺作態,淪為麻木的看客的裝飾。

究竟怎麼了,就連"仁慈"也為道士冠上了醜惡的虛偽,變作殘忍的看客的嘲諷。

她是不死也得死了,這樣一個冷漠得世界,沒有了精神支持,她還怎麼"活下去",倒不如一死了事,還能得到個”清白“的身軀來看看形形色色人的醜態,惡俗以及步入死亡……

《祝福》讀後感10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的向前,最終無力的倒下,埋在厚厚的積雪中。當魯鎮祝福的鐘聲敲響,魯鎮的人們沉浸在幸福的祝福的氛圍時,祥林嫂卻帶着滿懷的愁苦悲慘離開了這個世界。“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地獄,死去的一家人是否能團聚”,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這一連串的問題一直以來困擾着可憐的祥林嫂子,她本指望知識淵博的魯迅先生來解答,誰知得到的也只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祥林嫂是帶着怎樣的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我們可想而知。

是誰在黑暗中歎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期間,無奈獨流水……是誰使如此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有着如此悲劇的命運?是萬惡的、吃人的舊社會;是魯四爺、魯四嬸、衞婆子、祥林嫂的婆婆,還有柳媽、魯鎮上的那些人們,都在有意無意的傷害着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的輪迴,四季的交替,在凜冽的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帶着渴望來到這個世界,卻帶着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她是舊社會婦女的典型代表,舊時的女性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自尊。人們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各種條條框框禁錮着女性。想想現在的我們,有多幸福。擁有與男孩子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力,社會上男女平等,不分貴賤。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女孩子能書善畫,有的甚至比男孩子更勝一籌。父母老師對男女同學都是一視同仁,女孩子只要有志向,同樣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當然,我們現在擁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女孩子都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後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華,秀出女孩子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