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清塘荷韻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8W 次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塘荷韻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塘荷韻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1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藴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悦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期望之心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期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狀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無,再寫我種蓮子,之後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之後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一樣。其次,《荷塘月色》的資料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資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敍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之後,《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述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歎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説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説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説兩文結果不一樣,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脱而不得,情緒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那裏便不消細説。

  清塘荷韻讀後感2

昨天,上的課是《清塘荷韻》,季羨林的。一説,季羨林的名字,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知道。我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你們讀了這篇《清塘荷韻》,相當於在北京大學上了一週的課!

季羨林的文字,揮之不去。我連做夢,都在想,那個翠綠的荷塘!真可惜,我們水電職院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荷塘!只有學校門口那口臭得不能再臭的爛池塘,每天都要橫衝直撞地閃現在我離校回家的第一時間!

沒有荷塘,會成我的一塊心病。天天在學校上班,總感覺學校是一片“荒涼地帶”,總覺得這“荒涼地帶”缺點什麼,原來是缺的是荷塘!

季羨林,説中了我想説的話。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少。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由此看來,我的這塊心病,確是由來已久了。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附近,有兩個荷塘,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大荷塘,緊挨着小荷塘,大荷塘那頭是外婆家,小荷塘這邊是我的小姨家。從外婆家,到小姨家,白天黑夜,都得經過這一大一小兩個荷塘。每每到夏天的晚上,我和幾個小夥伴會搬出涼蓆,拿把蒲扇,爬到一個水泥砌的曬穀台上,躺着看星星。荷塘的風徐徐吹來,那風兒,像外婆温柔的手掌在撫摸着我,我總能在這柔柔的風中沉沉睡去。數不清啊,有多少個夏夜,我就沉醉在外婆家的荷香荷風裏。

外婆已經去世多年了。可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那時夏夜納涼的情景。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如今的我,每天在一堆枯燥的工作中忙碌着,無暇去懷念什麼荷塘了!沒想到,季老先生的《清塘荷韻》,竟又勾起了無窮無盡的荷塘懷想!

不能忘卻,終究不能忘卻。外婆的音容笑貌,依然那麼清晰。外婆沒讀過什麼書,可是她卻很會取名字!我的母親叫李蓮和,我的小姨叫李荷蘭,我猜想,可能是外婆太喜歡荷塘的緣故吧。

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寫於1997年,正是香港迴歸的那一年。不知,季先生的荷塘,與朱自清的荷塘,哪一個更美?北大校園,清華大學的清華園,我都沒有去過,無從比較。我只能從文字裏去猜想,他們各自不同的心境與情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3

喜歡季羨林的散文,尤其喜讀《清塘荷韻》。

季先生曾經反覆説:“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清塘荷韻正是季先生感動的事物,繼而又通過季先生的文章把我們感動了。

季先生的《清塘荷韻》看似隨筆流出,實則寫出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人生低谷時對生活依然保持的樂觀態度。

文章開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樓前有清塘數畝。初有荷花,數年後,池塘裏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有無之間,均很美麗。無卻留有遺憾。

接着作者寫了池塘與荷花的絕配,中國人的愛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幾顆敲破的蓮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變成了作者的希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裏總算浮動了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雖有希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蹟出現在第四年上。從荷葉的長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吮吸荷花和荷葉的清香,到賞荷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綠肥、紅肥,到風乍起時“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到粗略估計荷花的將近一千多朵的朵數,都充分寫出了作者的愛荷之情。

文章最後,天氣變寒,荷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殘荷,甚至連殘荷也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的結尾段很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寫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樣,清香四溢,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