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範文5篇大綱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範文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1W 次

《做最好的自己》用了近百個真實案例,闡述如何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選擇自己的價值觀,闡述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範文5篇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1

讀李開復老師《做最好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成功的定義: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他在書的開頭處就指出了一元化成功的誤區,並指出了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他的深刻見解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成功以及人生意義的理解。

從高中埋頭苦讀,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學奮鬥得天昏地暗的緊張繁忙甚至帶點小壓抑的生活中解脱出來後,面對或許不是自己理想的學府,有時候會想這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嗎,失敗的定義就是如此嗎?還是説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應接不暇的社團活動,氣勢宏偉的圖書館其實也是上帝為我開啟的關於成功的另一扇窗?記得白巖鬆曾説:“人生沒有如果,每條道路都有不同的風景”。於是開始敞開胸懷,放下過去,去擁抱全新的大學生活。

但顯然,大學與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對獨立自主能力這一要求的明顯增強。或許在大多數人眼裏,衡量高中生成功與否的標準便是是否擁有優異的高考成績和名牌大學的入取通知書。然而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時期。由於接觸的事物範圍變廣,大學舞台也提供了各種各樣選擇的機會,我們在確定理想和定義成功的時候便開始有點迷茫起來。大多數人都渴望自己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然而,對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又不能擁有清晰的認識。成功是躋身世界500強企業,取得一份年薪遙遙領先於同輩人的工作?還是遨翔於知識的海洋,埋頭科研工作,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抑或是與世無爭,過着自己幸福的小日子?曾經我也迷惑過,是否真的要違背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努力練就一身本領以讓自己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躋身於金融或是生物分子之類的高薪高端行業,然後取得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成功?但後來還是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恰當的比較只會磨滅自己潛能和對幸福的感受力。因此我還是選擇了維持現狀,繼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及至最近讀李開復老師的《做最好的自己》,才發現自己對成功的理解竟是如此膚淺。雖然沒有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但對“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理解不足。我選擇的只是做自己,所謂的維持現狀,跟隨自己的興趣或許只是逃避激烈的競爭、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一個拙劣的藉口。李開復老師説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因此,僅僅追隨自己的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積極進取,不斷挖掘出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還要走出“自己”這一狹小的天地,因為成功與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密切相關的,而人生價值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與對社會的貢獻率相掛鈎的。從書中的make a difference,“世界因我而美好”看來。李開復老師內心向往的還是對社會做出貢獻,幹出一番影響世界的大事業。因此,我們所定義的成功還應該是能走出自我狹小天地,樂於對他人,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成功。

李開復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成功同心圓”,他認為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説,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包括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並提出了要培養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使自己成為在價值觀、態度等方面達到完整、均衡,使自己成為合格的國際化人才。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感謝李開復老師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道路,對成功的定義以及如何取得成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堅定地朝“最好的自己”而努力!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2

最近讀了李開復的《做最好的自己》,感覺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後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説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然而,李開復的這本書則使我重新審視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停地評審別人,研究對手,卻很少花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因此少不了迷失自我。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真做到嚴律於己,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的身邊。

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好自己。

蓋茨説,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你必須去適應它,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勇敢、快樂的生活,而不是等待這個世界來適應我們。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再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

自己的路是彼岸,看得到腳下的坎坷;別人的路是彼岸,只看到遠處的詩情畫意。

李開復通過這本書提醒我們:要獲得成功,首先要擺正心態,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成功的基礎。在生活工作中要誠信待人,不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和信任,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行。

除此之外,人生態度包括勇氣、自信,同心理,胸懷,自省,積極,態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行為手段是實現價值觀的途徑,發現興趣和追求理想是行為手段的源動力,一個人只有擁有理想才能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的做出人生中的決定,沿着自己的成功之路穩步前行。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3

最近看了李開復的一本書《做最好的你自己》,當初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就像是一位友人對自己説話一樣,友好、毫無壓力,與其他説教的書不一樣,後來發現,它裏面的一些內容很適用我現時的情況,特此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李開復寫的這本書結合他自己的人生經歷還有一些真實具體的故事深入探討了什麼是成功這個問題,指引了當代青少年走向成功的道路,是個不錯的選擇。他總結出來的“成功同心圓”是以正確的價值觀體系為基礎的,面對一元化成功與多元化成功,他有自己的見解,對於迷茫、人云亦云但又渴望成功的青少年來説應該是受益匪淺。

書的前面就提到李開復收到的一個即將上大學的學生的來信,裏面寫到,這個大學生覺得人生失去了希望,原因是他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清華北大,而是被另外一所重點大學錄取了,他覺得這樣的結果離自己的目標太遙遠,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覺得自己很沒用,成功對他來説已無希望。看到這樣的事例,我不自覺地想到了自己,當然,我知道不只是我,很多大學生應該也有同感,想當年的自己,目標多麼遠大,聯想到如果自己真的考上了某一所大學,自己的人生就是充滿了希望的了,可是,現實就是變成了現在這樣,難道這樣的自己就沒有成功的機會了麼?李開復是這樣回答的,他説,考上最理想的大學,成功的機會也許就是90%,考上沒那麼好的大學機會也許就降到了85%,考上普通大學機會也許就變成了80%,但是不管是哪所大學,機會一定不會少於80%,重要的是你怎樣去把握這80%的機會讓自己變成自己所認為的成功的人,一個有着錯誤價值觀的學生,他所需要的成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成功,而是別人想要的成功。

談到這裏就要聯繫到“一元化成功”和“多元化成功”了,所謂的“一元化成功”就是把成功與名利、成績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這樣説,那世界上成功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因為在一個學校裏,成績拔尖的人也就那麼幾個,其他人怎麼辦?在“多元化成功”這一方面美國教育做得比較好,在他們看來,成功就是你完成了你想完成的一件事,“sucess”的意思就是結果,換個説法就是,園丁的成功就是打理好花園裏的花,廚師的成功就是做出讓客人滿意的食物,教師的成功就是指引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企業管理人的成功就是賺取源源不斷的金錢等等,不同類型的人朝着自己的目標,做好每一件事,快樂每一天,不斷超越自己,做有意義的事,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試圖地模仿別人的成功,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多元化成功”。

李開復總結的“成功同心圓”是值得人們借鑑和學習的一套體系,它包括了成功應有的因素:價值觀、態度、行為等。每一個因素都結合一定的事例做了深入的解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積極主動”的解釋,多少學生到目前來説,一直走着父母為自己選擇的道路,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做什麼,根本沒想過,李開復説,成功的選擇在於自己,只有大膽嘗試,積極進取,勇於超越自我,才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超越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關鍵看你自己的意志。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超越自己,你就成功了,與其人云亦云,不如開創自己的成功之路。

李開復總結了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着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成功就是不虛度光陰,將每一個目標具體化,過充實的生活,回過頭來時,你發現自己在失去的光陰中能帶走點什麼,那你就朝着成功一步步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