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六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探索使用各種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各種方法讓冰糖溶解得快點。

課前準備:冰糖,水(温水,熱水)攪拌器(筷子,湯勺)玻璃杯,小錘子,乾淨布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猜想活動引入主題。

1、教師出示冰糖,提出問題:

T:上次活動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為什麼它溶得慢呢?

C:"因為冰糖是一塊塊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麼方法能讓冰糖也溶得快起來呢?

C:"把冰糖變得像白糖一樣小就溶得快了"

"對,把它打碎,變小小的"

"我用熱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媽媽就是這樣做的"

"還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發言,提出自己的猜想,並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畫出來。

二、幼兒分組實驗,老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種方法來讓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幼兒分組實驗,老師觀察並記錄幼兒實驗的方法,工具,語言,步驟及記錄,隨機指導幼兒。

三、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的結果和方法。

活動感想: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瞭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瞭然看到溶解的過程,並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此次活動由科學、體育活動組成,在整個半日活動中,我們提倡幼兒自主創造、同伴經驗共享、教師支持引導的教學理念,讓幼兒在自我、同伴、教師三位一體的互動中獲得經驗、提高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習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經驗獲取過程!

隨着我對綱要的深入學習理解,科學活動的價值趨向定位於:幼兒樂學、會學、會用,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科學現象、理解科學原理、並學習將科學原理運用、解釋於實際生活。根據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將科學活動的目標定位在: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船開的'快和遠。

2、感知紙船開的快慢與風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關。

重點: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船開的快和遠。

難點:感知紙船開的快慢與風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關。

形成原因:

大班幼兒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用較簡單的比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而在這個科學活動中,可以讓船開動的方法有很多,產生風力後它的集中程度、大小影響着幼兒對船開得快慢,這樣的現象對幼兒的判斷推理產生了困惑,所以我把這個作為我的教學難點。

解決策略:

1、 實驗探索法

2、 歸納演繹法

3、 原理運用法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

讓幼兒不用工具讓紙船動起來,初步感知風能使船動起來。但是船動得很慢,怎樣讓它開得快呢?這樣就激發了幼兒下一步的繼續探索的願望。

二、第二次探索:

通過不同工具讓船動起來,感知風力大小與船開得快慢的關係,但是風力的集中程度又制約船開得快慢,這就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三、第三次探索:解決了風力集中程度影響船開的快慢問題。

四、運用已學的經驗解釋了生活中的現象。這也就是我們科學活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念兒歌《什麼鳥》。

2、瞭解不同的鳥。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2、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過程:

一、瞭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瞭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麼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鳥嗎?這隻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麼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隻鳥,這隻鳥的身體看上去怎麼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麼?(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隻什麼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麼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説話,你教它什麼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説。。。。

二、討論

1、師:誰來告訴我什麼鳥最小?什麼鳥最大?什麼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1)師:你還知道鳥都什麼本領?

2)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內容分析:

在進行單元主題教學活動“驚奇一線”孩子們通過尋找活動,認識了生活中對我們有幫助的各種各樣的線,有一天,孩子們發現身體上也有很多有趣的線,頭髮絲,眼睫毛,掌心線,血管、、、、還有指肚上一條條的指紋呢,孩子們對指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二、幼兒分析

中班幼兒已經有了前期的知識經驗,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日常的訓練也提高了很多,因此,幼兒對創新思維並不陌生,能積極主動的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大膽展開想象,本次活動設計,切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根據幼兒的好奇和探索需要,由幼兒的興趣生成新的探究內容,為幼兒和已有的經驗搭建了橋樑,讓幼兒通過實踐經驗,自主獲得新的認識。

三、設計思路:

手--我們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指紋本身對幼兒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是培養幼兒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幼兒體驗創新思維樂趣的良好載體,本次活動在課前帶領幼兒觀看《名偵探柯南》,積累了幼兒的感性經驗,活動中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髮展特點,展開他們的思維空間,活動開始以遊戲方式展開,動靜結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活動中注意體現出創新思維的方法,擴散、由一點向多點發散思維活動、創新想象與操作活動等。培養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為日後的創造力培養打下基礎。活動名稱:指紋的祕密

四、活動目標:

1、喜歡大膽聯想與想象,能夠根據一種物品聯想到與它相似的其他物品。

2、瞭解指紋的基本形態(簸箕形,鬥形),提高觀察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體驗手指印畫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

五、活動重難點:

重點:根據一種物品聯想到它相似的其他物品。

難點:瞭解指紋基本形態,發展幼兒創新意識。

六、活動準備:印泥,彩筆,課件,背景音樂

七、活動過程:

(一)律動導入:手指遊戲

(二)小朋友請坐,向阿姨問好。

師:小朋友,剛剛我們用身體的哪個部位做的遊戲?

幼:小手。

師:我們的小手上有很多的祕密,今天劉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找找手指肚上的祕密,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手指第一節,看看哪個小朋友發現的.祕密最多?

幼:一條條細細的線、、

師:小朋友手指上有一條條細細的線?這就是“指紋”

(三)出示課件

1、指紋圖片(鬥形),請幼兒説説指紋像什麼?幼兒自由回答,指紋是一樣的嗎?

2、觀看對比圖片認識指紋的基本形態(簸箕形、鬥形狀)

教師總結: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

(四)1、每個小朋友的指紋是不一樣的,那怎麼能把指紋變到紙上?

簡單涉及指紋還可以用來做什麼?(用途)鞏固指紋的形狀是不同的,提取指紋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幼兒想象並回答

2、那現在小朋友在幼兒園裏指紋可以用來做什麼?幼兒想象並回答

教師示範時,指紋變變變,看看能變成什麼?請幼兒觀看小朋友也試試好不好?

(五)播放背景音樂,幼兒創作:教師指導,請幼兒相互説説自己創作的是什麼,體現幼兒的互動。

(六)作品展示,活動結束。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中班科學:挖野菜——薺菜

活動目標:知道春天許多野菜都長出來了,泥土裏.草地上.樹叢中.小河邊到處都有,他們可以吃,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挖野菜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新鮮的薺菜若干,每人一個小塑料袋,選擇一塊生長野菜較多的草地。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薺菜的'外形特徵。

幼兒每人拿一棵薺菜,仔細觀察薺菜葉子的形狀和顏色,聞一聞它的氣味。(有些開花的薺菜還可以讓幼兒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鏟形的小種子)。

(1)提問:薺菜長在哪裏?是人們種出來的嗎?(長在草地上.小河邊.樹叢中,是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又叫它野菜。)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野菜?你吃過哪些野菜?怎麼吃的?有什麼感覺?

:野菜有許多種,可以吃,營養好,現在人們已經開始種野菜了。

2.組織幼兒到户外去採摘薺菜。

(1)組織幼兒在户外的草地上.樹叢中採摘薺菜。邊採邊引導幼兒發現薺菜生長的地方和人們種菜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2)教師與幼兒共同把採摘的薺菜去除雜草後加工,大家品嚐。

活動建議:

此活動可以結合春遊開展進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用動作表現蜻蜓的飛行姿態。

初步感知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的藝術表現特點。

創編兒歌。

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兒歌,根據兒歌內容用恰當的動作表現。

體驗兒歌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兒歌":《紅蜻蜓》。

圖畫紙、畫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用書《紅蜻蜓》畫面,請幼兒説一説,做一做:

--圖上有誰,紅蜻蜓在幹什麼?

--紅蜻蜓飛累了,停在哪裏?

--引導幼兒想象蜻蜓在勢頭上、水上停的樣子,在大風大雨中飛行、降落的樣子,並用肢體動作,表現蜻蜓飛行?

學念兒歌《紅蜻蜓》。

想象創作一。

--引導幼兒根據兒歌線索展開想象:紅蜻蜓還會停在哪裏?

--請幼兒把自己的想象畫成一副畫。

--請幼兒交流各自的畫面內容,鼓勵幼兒模仿兒歌的句式來概括表達。

--幫助幼兒整理仿編的兒歌內容,並根據兒歌的結構表現特點,請三個幼兒合作創編一首新兒歌--請幼兒學習朗誦各小組新編的兒歌想象創作二。

--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你喜歡什麼動物?它會在哪裏做什麼?。

--鼓勵幼兒嘎那據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特點來創編兒歌。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百科: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一般體型較惖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有複眼,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