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10篇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9W 次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10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説出西瓜皮像什麼,並拓展想象西瓜皮的用途。

2、運用多種方法讓瓜皮越變越小。

3、培養幼兒觀察、想象、創新設計能力,從中體驗創新操作的快樂。

4、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表現自己。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遊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遊戲。

[活動準備]

1、有關於小螞蟻和西瓜皮的課件。

2、課前組織幼兒吃西瓜或與家長聯繫把吃剩的西瓜皮讓幼兒帶到幼兒園。(最好是半個西瓜皮)。

3、西瓜皮若干、火柴桿若干、木板、米飯、鐵絲、木棍、木漿、臉盆、水、吸管、水龍頭、小水桶、花繩、花、牙籤、積木、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認識半個西瓜皮,並説出西瓜皮像什麼。

1、結合課件(小螞蟻在春遊的過程中遇到了半個西瓜皮),讓幼兒從準備的西瓜皮中間找出哪些是半個西瓜皮。

2、幼兒發揮想象盡多的説出西瓜皮像什麼?

過渡:你們想知道小螞蟻遇到西瓜皮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課件展示小螞蟻:小朋友,我用它製作了很多好玩、好用的物品,你們也快動手做一做吧!

二、幼兒分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發現西瓜皮的用途。

1組:利用材料發現西瓜皮能當翹翹板底座、飯碗、滑梯。

2組:利用材料發現西瓜皮能當太陽傘、船、房子。

3組:利用材料發現西瓜皮能當大水缸、花籃、花盆、淋浴器等。

三、幼兒互相介紹自己用西瓜皮和其它輔助材料製作的物品。

四、課件展示小螞蟻製作的物品,同時對幼兒作品的肯定。

五、課件展示小螞蟻: 小朋友,你們能幫我想出讓西瓜皮變小的辦法嗎?

組織幼兒動手操作,發現更多讓西瓜皮變小的辦法。(切、掰、摔、壓、踢、踩)

六、對幼兒進行講衞生的教育。(垃圾放到垃圾桶裏)

小百科:蟻科通稱螞蟻,節肢動物門,多為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軀平滑,或有毛刺、刻紋和瘤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集體活動名稱:

談話活動:怎樣過新年

內容和要求:

1。通過活動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大膽的創新精神。

2。鍛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要求幼兒能夠用較為流利的語言描述情景,並能夠使用豐富的詞彙來形容新年的快樂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3。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環境與材料:

各種與新年有關的圖片或者物品

過程與指導:

1、談話導題:“新年就要來到了,大家都很高興,讓我們來想一想,怎樣過新年才快樂呢?”幼兒自由討論,請想好了的小朋友來講一講,他準備怎樣過新年?去年的時候是什麼過的?心情怎麼樣?

2、出示各種與新年有關的圖片,請小朋友看一看,上面都有些什麼,人們在做什麼?他們的表情看起來怎麼樣?你覺得他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為什麼?

3、回憶去年小朋友給其他的班小朋友拜年的情景,請幼兒想一想當時的情景是怎麼樣的?我們在拜年的時候説了些什麼?引導幼兒回憶《拜年》這首兒歌,全班一起來背誦,激發幼兒對新年的嚮往。

4、告訴小朋友,新年是一年的新開始,小朋友又大了一歲了。提問:你在新的一年裏有些什麼打算,有什麼願望,應該怎樣做?

5、教師小結:我們不僅自己要快樂的過新年,而且還有給身邊的人送去自己的祝福,我們已經學會了很多拜年的話,還可以把自己的祝福畫出來,做成賀年卡,送給自己最喜歡的人,好嗎?

活動反思:

本節課以“過新年”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從情境導入、學唱歌曲、參與體驗、創作表現、拓展延伸等幾方面,突出對歌曲《過新年》的學習,是一個綜合型的課程。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並能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淡化和解決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遊戲中學會了歌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學習太陽和月亮的英語單詞: sun 、 moon.

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

鍛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材料準備

月亮、太陽圖片一張。

幻燈片。

活動流程

一、情境導入

手指韻律操、兒歌《我上幼兒園》。

教師提問:“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在天空中看見了誰?”

(引出太陽公公)

二、學習單詞

1.介紹單詞sun

教師提問:“太陽公公距離我們太遠了,大點聲音喊。”

2.引起幼兒好奇心

(幻燈片,太陽公公不高興,學生每人説一遍。展示太陽公公高興的圖片。)

3.學習單詞moon

教師説:“太陽公公下山了,月亮姐姐爬上來了。

(幻燈片,介紹圓月和小月牙)

4.遊戲:

(圖片未圖色,讓小朋友圖色,增加學習興趣。)

教師説:“月亮姐姐為什麼不開心?因為沒有穿漂亮的衣服,我們給它穿小衣服!

(鞏固月亮的單詞)

三、知識鞏固遊戲

太陽升起來,小朋友起牀。月亮爬上來小朋友睡覺。

四、活動延伸

通過學習英語單詞,使兒童簡單瞭解月亮的圓缺。增強學英語的興趣及知識的瞭解。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並瞭解現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中國人民的勤勞、聰明,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

3.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1.關於四大發明的視頻、圖片、資料。

2.掛圖:四大發明。

活動重點、難點:

知道四大發明的內容,瞭解中國現代的成就。

活動過程:

一、介紹中國的四大發明。

1.幼兒談話,引出主題師:小朋友,我們是什麼國家的人呀?你覺得中國人聰明嗎?我們中國人很聰明,真了不起。

你知道嗎?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就發明了很多東西。

二、幼兒探索瞭解中國的四大發明

1.幼兒操作,尋找四大發明的圖片師:你能講出古代的中國人發明的一樣東西嗎?(幼兒講述)後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中國人發明的東西的資料,我們去了解一下,看看有那些是你知道的。

師:古代的中國人發明了許多東西,其中有四樣東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發明”。誰能把四大發明找出來呢?(幼兒操作)

2.利用圖片,進一步介紹四大發明

(1)介紹造紙(出示圖片)提問:是誰發明了紙?教師講述蔡倫造紙的故事。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寫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後來將文字刻在木簡上,用繩索穿起來,多不方便呀。東漢時代,一個叫蔡倫的人想出了個好辦法,他造出了紙。

(2)介紹印刷術(出示圖片)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書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寫出來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時候,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時,將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內容排列,然後在版上塗墨,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這樣就方便啦!

(3)介紹火藥火藥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發明的。把火藥做成火龍炮,好象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隻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我們現在用的禮花、鞭炮就是火藥做成的。

(4)介紹指南針(出示實物)以前人們利用磁鐵的磁力來指示方向,這樣就不會迷路了,指南針是宋代的時候製造出來的,它可以用於航海。

我們一起來做做指南針的實驗把吧:(和幼兒一起做指南針的實驗)

3.小結

師:我國最早結束人類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勞動,發明了印刷術;我國最早使用火藥,我國的煙花爆竹樣式很多,很美麗。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四大發明。

師:我們古代的中國人怎麼樣?真了不起!老師這裏有一首讚美中國人的兒歌,跟我念一下:中國人,真聰明,造紙火藥指南針,還有一個印刷術,四大發明了不起。我們從小學本領,長大也做發明家,發明家。

你也是中國人,你也很聰明,你長大後,要發明什麼東西?用來幹什麼?

(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有積極創造的信心)。

活動反思:

孩子對整個活動都十分感興趣,他們開動腦筋回答老師的問題,還展開豐富的想象。對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直鼓掌,表達他們對古人的敬意。其實讓幼兒瞭解四大發明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感受中國人的聰明,讓幼兒感受到中國人民勤勞聰明的優秀品質,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小百科:聰明,漢語詞彙。褒義詞。是用來表達對待某事某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一般是用來讚美的詞語。也可以形容某物有着某種與人類智慧共通之處,有着某種靈性,某種生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回憶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之分,再次感受從不同角度觀察線條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

2.嘗試將多個線條進行創造性地組合,包括點、面、形的有效組合變化出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

3.學習合作,共同體驗線條組合變化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3.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4.願意參加美術活動,感受繪畫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點、線圖譜一張,作畫的白紙一張,蜘蛛織的範畫網一張,四位小朋友一組,每組一張大白紙,紙中間各畫上一隻不同種類的蜘蛛,幼兒人手兩支粗細不同的黑色勾線筆。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回憶各種線條

1.運用兒歌的形式,出示小蜘蛛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會是誰呢?(師邊演示邊念兒歌,然後出示小蜘蛛圖片)

兒歌1:八腳怪,像螃蟹;一肚子,都是絲;修修補補裁裁剪剪,不是裁縫,那是什麼?--小蜘蛛

師:這是一隻靈巧的小蜘蛛,它會吐絲織網呢!小蜘蛛吐出的絲就是一根根的線條。你們看小蜘蛛吐出了哪些線條?有我們認識的嗎?

(師事先用紅黃兩種粉筆在黑板上畫出直線類線條和曲線類線條)

2.觀察回憶線條:這是什麼線條?它像什麼?認識各種線條,並以波浪線為重點,引導幼兒多角度觀察:這是什麼線條?像什麼?變化了大小、方向它還是波浪線嗎?又像什麼?小結直線類線條和曲線類線條。知道線有長短、粗細、曲直之分。

二、欣賞、學習線條組合、變化。

1.師邊念兒歌邊用粗的勾線筆示範搭支架。

今天,我們的小蜘蛛可高興了,它要開始織網了,為了使自己的網更加的牢固,聰明的小蜘蛛選用粗線條為自己的網搭支架。師示範第一步:用粗筆先搭由中心向四周放射出十字架式的直線,在逐步添加斜線,注意線要直,線與線之間的距離要均勻;師示範第二步:為了風吹動時支架不晃動,將兩根直線之間由裏向外用橫線固定;(一邊畫,一邊念兒歌)兒歌2:小蜘蛛,忙又忙。牽銀線,忙織網。織出大網幹什麼?網住蚊蠅做食糧。

2.觀察圖譜,感受點、線、圖形組合變化的奇妙效果。

這是一隻非常愛漂亮的小蜘蛛,它看到這麼多線條,可喜歡啦。搭好了支架,它還想用線條裝飾它的網,包括點和一些好看的圖形,它都想織進網裏,怎麼織呢?我這裏有一張圖譜可以給小蜘蛛做個參考(出示點、線圖譜)

師指着其中的幾組由一種線條不斷重複、兩種線條隨意組合的圖案,三種線條組成的圖案和與點、圖形結合組成的圖案讓幼兒充分感受。提問:這裏的圖案是怎麼組成的?分別用到哪些線條?

小結:原來,一根線條很單調、很普通,但是,把許多根同樣的線條組合起來,或者説幾根不同的線條組合排列一下,再或者與點、線一起變化一下,奇蹟就出現了,許多的線條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真漂亮。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設計貼近生活,對幼兒進行了科學探索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完成了活動目標。但有的幼兒對蜘蛛感到害怕,所以沒有進行實物觀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營養,根是多種多樣的。

2.教育幼兒要愛護花草樹木的根。

活動準備

1.圖片:青菜(大葱,芹菜等)

2.實物:帶根的青菜

3.薯條

過程過程

一、出示大葱,導入課題。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大葱)

老師給你們跳一個《甩葱舞》好不好?

2.組織幼兒跟老師一起跳甩葱舞,激發幼兒興趣。

二、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根。

1、幼兒自己觀察植物的根。

教師:大葱還能陪我我們一起跳舞呢,

小朋友,你們看桌上都有什麼?

(葱、青菜……)

2.請你們仔細看看、摸摸、再説説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觀察討論,對植物感興趣。)

3.你們發現了什麼?

引導幼兒説出,這些植物都有根。

請幼兒互相説一説根是什麼樣的?

三、認識植物的變態根。

1.出示胡蘿蔔

教師:誰認識它呀?

請小朋友説一説胡蘿蔔的根是哪一步分?

2.小結:植物的根是多種多樣的。

四、根的吸收。

1.根有什麼作用呢?

幼兒討論,教師講解,讓幼兒知道:

根吸收營養,就象小朋友吃飯一樣重要。

2.除了大樹用根來吸收養料和水分,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來吸收養料和水分?

五、根的用途

1.這些植物的根對我們還有什麼用途呢?哪些可以食用?

(紅薯、山藥、胡蘿蔔、白蘿蔔……)

讓幼兒瞭解,這些根是變態根。

2.出示紅薯條

這些根是可以吃的,誰想來嘗一嘗?

3.你們知道,樹根有什麼用嗎

請幼兒欣賞:根雕

六、活動結束

討論:根對植物的生長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在貫徹《規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並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活動前讓幼兒初步感知球體、圓柱體能滾動的現象,然後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兒的探索慾望。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複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麼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後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後再去拿另外一個。看誰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動反思:

本課的教學從生活實際的情境出發,通過出示幾幅運動圖片讓學生分類並歸納出滑動與滾動的'概念。然後,可以讓學生找找身邊相關的滑動與滾動現象,加深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理解。為了引出探討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的關係,我向學生介紹古人是如何利用滾木將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讓他們猜測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滾動摩擦力較小,但還是存在部分反對的聲音。究竟真理是什麼呢,需要通過科學實驗得出數據來證明。繼而進入本堂課的重點探究環節,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的關係。在試驗設計時學生只注意了變量,卻忽視了需要保持不變的因素。提醒學生關注僅僅通過一個因素的改變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變化。學生很快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控制變量。接下來提出問題:怎樣根據現有的小車進行改變使其分別進行滑動和滾動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討論,很多同學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車的輪子固定住,小車運動時就是滑動摩擦了。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贊成。於是,每個小組都以此方案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得出了本節課的重要結論:滾動摩擦要比滑動摩擦小得多,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滑動摩擦大約是滾動摩擦的5倍。實驗得到真知,同時也可以用此結論解釋生活中的某些常見現象,如:為什麼剎車後很快會停下來,為什麼工人在搬重物時要在底下墊幾根管子等等。緊接着又給學生介紹自行車上的滾珠軸承,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因為內外圈間有滾珠,這樣只有外圈轉動,靈活輕便。在課堂結尾部分請同學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們都在減少摩擦力,有沒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並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更好地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用。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競爭意識

2、提高幼兒動作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協作配合能力,初步體驗團隊合作精神和同心協力完成任務的快樂。

3、通過活動使幼兒懂得關心他人,尊敬長輩的良好品德。

4、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遊戲。

5、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幼兒動作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協作配合能力;

教學難點:使幼兒體會到應該尊敬長輩、關心他人。

活動準備

已習得兒歌經驗《看外婆》、活動音樂、大腳板鞋子、小籃筐、蘋果若干 (紅色卡紙製成)。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準備環節: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準備活動(彎腰、甩手、跳一跳、踢腿等簡單動作);

2、活動引入:將教育活動中學習的兒歌《看外婆》作為故事引入,喚起幼兒的注意。

看外婆,過小河;

提着籃子看外婆。

籃裏裝的啥禮物,

香甜香甜大蘋果。

二、基本環節

1、瞭解大鞋及用途

教師講述兒歌故事:“今天,老師聽説外婆生病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外婆吧。可是外婆生病了,我們要不要帶一點禮物去看望她呢?”幼兒根據兒歌的引導,大部分就會回答帶蘋果去看外婆。

可是外婆家門前有一條小河,我們要穿上大鞋子走過去才不會濕了腳。教師出示大腳板鞋子,先讓幼兒猜一猜怎麼來穿,然後再進行總結並請幼兒示範怎麼穿鞋子。(三位幼兒穿一雙鞋子,把腳伸進木板上的橡筋裏就行了)

2、介紹規則並分組比賽

教師介紹遊戲規則:“我們走的時候三個小朋友一定要一起邁出同一只腳。比如説先邁左腳、再邁右腳。不然有的小朋友邁左腳,有的小朋友又邁右腳,這樣會摔倒的。如果一位小朋友出的腳不一樣,大家都會摔倒,會影響整組小朋友的成績,所以我們一會走的時候可以一邊喊一邊走‘左、右,左、右’。小朋友要記住後面的小朋友走的時候要扶住前一個小朋友的腰。前面三個小朋友走完之後就要快速的把大鞋子脱下來交給後面的小朋友,然後分為兩組,看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能走的最快、最好的把蘋果送給外婆然後再回到老師這裏”。

教師和兩位幼兒一起示範到底是怎麼穿大鞋子走路,然後分組遊戲。

3、教師總結點評

教師講一講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如三位幼兒的配合),然後再給予表揚,特別是有的幼兒摔倒了,自己還勇敢的爬起來繼續走,這也很令我感動。教師告訴幼兒外婆收到了禮物很開心,身體也好了許多,並謝謝我們大三班的小朋友們。同時教師還應啟發幼兒想一想如果身邊的親人、同伴身體不好,或是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多多關心他人。

三、結束環節

讓幼兒互相幫助放鬆一下身體,然後再去飲水解便。

四、延伸環節

教師可以讓家長配合,平時家人生病時帶上禮物和幼兒一同前往看望,並教育幼兒關心他人、尊重長輩。使我們的一日活動與家庭聯繫起來,真正達到活動的目標。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選用了才學的一首兒歌《看外婆》,我認為兒歌琅琅上口,幼兒很快就學會並能背誦。所以我想將這首兒歌作為故事情節的引入開展活動。

2、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還是比較順利,幼兒看到有許多老師在旁聽課,不僅沒有緊張,反而十分活躍。由於在介紹怎麼穿鞋子的時候,説的有點過多時間上有一些延遲。我主要是怕幼兒不清楚怎麼穿時,就會重心不穩摔跤。但是實際操作時發現幼兒都十分聰明都瞭解規則。只是在走的過程中剛開始沒有習慣三人同時出腳,難免發生摔倒的情況,特別是在拐彎的時候需要更加緊密的團結協作。另外,我班的幼兒年齡基本上都是5歲了,所以這個活動對他們還是比較適合的。如果在以後的活動中多多練習三個人就會走的比較協調了。最後我發現幼兒對這個遊戲都十分的感興趣,比較容易接納遊戲,最主要的是他們都很勇敢。

3、整個活動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在以後的活動中希望老師講的能更少一些,讓幼兒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能少説的就少説,能不説的則不説就行了。教師的語言還能更通俗易懂,使幼兒與教師交流的更暢通。

4、如果我重新上這節課,我也許會換一個故事環境。另外由於是幼兒第一次接觸這種大腳板鞋子,在制定規則時可能就不讓他們轉彎再回來,等他們多練習幾次後再設計轉彎的環節。當時聽課的老師們也覺得轉彎時對於幼兒有些難度,但是這也培養了他們不怕困難的品質,要敢於想辦法。同時在看到三位幼兒在摔倒之後又重新站起來的精神所感動。也許他們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平時沒有事無鉅細的照料,才使得他們身上沒有那種嬌氣的行為。我為我的孩子們感到驕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尋找活動使幼兒認識薺菜,馬蘭頭的外型特徵,知道其名稱。

2、知道野菜是多種多樣的。

3、激發幼兒對尋找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動手的能力。

4、瞭解薺菜,馬蘭頭對人體的好處。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6、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每張桌上放一些薺菜,馬蘭頭若干(每個幼兒帶薺菜,馬蘭頭到幼兒園)

2、每人一把挖野菜的工具和一隻塑料袋。

活動過程:

一、觀察薺菜,馬蘭頭的外型特徵

“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放了什麼?你們認識它們嗎?它的名稱叫什麼?長的是什麼樣子?”(引導幼兒説出薺菜,馬蘭頭的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徵)

教師告訴幼兒: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野菜。

二、比較薺菜和馬蘭頭的異同處。

1、“這些野菜長得都是一樣的嗎?哪裏相同?哪裏不同?引導幼兒説出薺菜和馬蘭頭的異同點(相同點:都有根、莖、葉,都是綠色的,有的馬蘭頭的莖是紫紅色的、有的莖是綠色的;不同點:馬蘭的葉子有些橢圓型,比薺菜大,薺菜的葉子比較細,葉子邊緣有凸齒形)

2、教師小結:這些野菜有的是馬蘭有的是薺菜,除了它們,還有其他的野菜(野芹菜,紅花菜)但它們的形狀不同,所以説野菜是各種各樣的。

三、組織幼兒去野外尋找野菜,提醒幼兒遵守紀律,注意安全。

1、“現在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到野外去尋找薺菜和馬蘭頭,小朋友在活動中要注意安全,不要走的太遠,把挖到的野菜放在塑料袋裏,比比誰找的最多,用剪刀時要小心手指。”

2、幼兒排隊出發。

3、在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正確尋找薺菜、馬蘭頭,提醒幼兒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4、返回活動室

四、瞭解野菜對人們的好處

今天我們認識了薺菜和馬蘭頭,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野外尋找了這些野菜,但是有的小朋友家的田裏也種這些野菜?(請幼兒説説)為什麼人們要種這種野菜呢?我們人吃了有什麼好處呢?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人們吃了馬蘭頭對視力有好處,眼睛會更亮,薺菜裏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薺菜可以抄着吃,也可以做燙吃,對人們的身體有好處。所以人們喜歡吃這些野菜,我們小朋友也要常吃它們,喜愛吃它們,不挑食。

活動延伸:

讓幼兒品嚐薺菜、馬蘭頭、紅花菜以及其食品。

活動反思:

馬蘭頭、薺菜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蔬菜,但它們出現在我們教學活動中,幼兒對它們的名稱並不認識、外形特徵不瞭解,通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並帶領幼兒到野外去尋找馬蘭頭、薺菜,讓幼兒對它們有初步認識,並瞭解這些野菜的特殊用途。通過到野外尋找活動既培養幼兒對此教學活動的興趣,又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注意細節,大膽講述小貓貪吃的不同神情。

2、能理解"貪吃"的含義,根據故事情節進行思考,大膽想象故事內容。

3、體驗閲讀的樂趣。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能夠仔細觀察畫面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畫面內容。

教學準備:

大圖書《貪吃的小貓》、一段《貓》的動畫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觀看動畫片

1、小朋友,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吧。動畫片中的小貓在做什麼?這是一隻怎樣的貓啊?(讒嘴的、貪吃的貓)

2、今天老師帶來的這本書也是有關小貓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出示大圖書、遮住書名)畫面上有誰?這隻貓看起來怎麼樣,它在想什麼?你覺得它跟剛才動畫片中的小貓會一樣嗎?它看見美味的食物會做什麼?(指讀書名《貪吃的小貓》)。什麼是貪吃呢?(特別喜歡吃,特別能吃,吃東西沒節制等)

3、看,貪吃的小貓探頭探腦地出現了。猜猜,這本書會講貪吃小貓的什麼故事呢?(看封面預測故事)

(二)閲讀講述,展開活動

第1頁:畫面上有誰?小貓在做什麼?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貓貪吃的樣子。(請幼兒學一學:高興得尾巴翹起,嘴巴鼓着,眼睛盯着,怕你搶了它的香腸。)媽媽和小女孩的動作和表情怎樣?媽媽知道小貓在偷吃香腸嗎?小女孩知道嗎?誰能把這件事連起來説一説?

第2頁:看看,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誰能把這件事跟剛才一樣説一説?教師根據圖中的文字進行小結,以便給孩子下面閲讀予以暗示作用。(貪吃的小貓後腿踮起,前腿搭在購物袋上,眼睛瞄着麪包,嘴笑眯眯的……)

第3頁:媽媽又買了什麼東西,小貓還會吃嗎?我們一起來把這件事説一説好嗎?這次,小貓吃得如何?你是怎麼知道的?(小貓吃得很得意,它摸着肚子,抿着嘴巴,舔着舌頭。)學一學小貓寫得意的樣子。媽媽在做什麼?小女孩在做什麼呢?

第4頁:換種方式,讓幼兒進行閲讀:教師講述內容,並引發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小貓的動作和表情怎樣?它的心裏會想什麼?這時侯是什麼天氣?你是怎麼知道的?

第5頁:接下來媽媽買了什麼?小女孩是什麼表情?她為什麼要把巧克力袋抱得緊緊的?

第6頁:貪吃的小貓在幹什麼?誰來講講這時候的小貓又是怎樣?小貓吃得開心嗎?從哪裏可以發現?(它雙手相握,歪着頭,嘴角翹得很高。)小貓為什麼這麼開心?這時候媽媽在做什麼?她知道小貓偷吃嗎?小女孩呢?

小貓偷吃了媽媽這麼多好吃的,媽媽會怎樣?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對付這隻貪吃的小貓?

第7頁:這次,媽媽買了什麼?媽媽的表情怎樣?她知道小貓偷吃 嗎?她是怎麼知道的?小貓還會繼續吃下去嗎?

第8頁:誰來講講小貓是怎樣吃的?(它四肢伸長,把頭鑽到了購物袋。)媽媽呢?媽媽看到小貓偷吃東西為什麼不生氣反而高興呢?

第9頁:怎麼回事?什麼東西撒了一地?小貓哪去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10頁:小貓怎麼了?(毛、鬍子都豎起來了,張着嘴辣死了……)小貓為什麼這麼難受?它究竟吃了什麼東西?貪吃好嗎?為什麼?(以日常生活實例引導幼兒不貪吃)

(三)師幼閲讀,體驗分享樂趣

1、師:剛才我們看圖閲讀了《貪吃的小貓》這個故事,有誰願意把它連起來講一講?

2、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看看它到底是怎樣説的?(出示文字,教師與幼兒一起閲讀文字,體驗分享樂趣)

3、小結:今天我們閲讀了《貪吃的小貓》這個故事。知道貪吃的危害。那我們小朋友能不能貪吃呢?小朋友你們喜歡怎樣的小貓,遊戲《貓捉老鼠》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因此不必在內容上花過多工夫,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並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是怎樣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領會到作者是運用具體事例寫出了貓的性格特點。寫貓的性格古怪時,將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貓的性格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可以通過師生分工朗讀,領悟總分式的構段方式,體會用事例寫具體的表達方法。在體會貓的特點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句來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字裏行間所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把髒腳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動;把貓的叫聲形容得悦耳動聽,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寫貓的可愛時,“ 它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它是那麼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對小貓的寬容憐愛如待幼小的孩童。這樣飽含情感的語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