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世説新語》兩則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世説新語》兩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3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世説新語》兩則教案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3、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敍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敍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説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閲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説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閲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PPT 課件、打印好的閲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複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麼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説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説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説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敍其事,不作任何誇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説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

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裏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鬆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後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讚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藴。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藴。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藴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四、課堂練習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閲讀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內容如下:

王冕者,諸暨(jì)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何)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出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見。

1、對下列加粗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竊入學舍(偷竊) B、冕因去(離家)

C、執策映長明燈讀之(拿) D、琅琅達旦(天亮)

2、簡答:

⑴ “曷不聽其所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⑵ “聽已,輒默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⑶ “兒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⑷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一句説明了什麼?

學生完成這個練習,教師選五位同學回答。

明確:

1、A(竊:偷偷地、悄悄地)

2、⑴ 王冕

⑵ 聽完以後,就默默記住

⑶ 暮歸,忘其牛……已而復如初

⑷ 説明王冕讀書的專注、入迷。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中有關《詠雪》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閲讀選自《世説新語言語》中的兩個小片斷,並思考兩文的深刻含義。

附原文:

孺子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無此必不明。”

木猶如此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xuàn,淚水流下的樣子)然流淚。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閲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鑑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今天我們接着學習《〈世説新語〉二則》中的第二則《陳太丘與友期》。

設計二: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

三、選兩個學生複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

四、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

1、各小組提問。

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 “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麼判斷遲到?

⑵ 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⑶ 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⑷ 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明確:

⑴ 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裏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

⑵ 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後,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後,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有同學通過網絡查閲相關資料,獲知友人是比陳太丘官高兩品的官員,平素對陳太丘傲慢無禮。

⑶閲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⑷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並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後背誦。

⑴投影顯示: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⑵ 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

⑶ 全班齊讀、背誦。

五、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體味語言簡練意義豐厚的特色

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説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敍事簡潔,敍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後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⑵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⑶ 撒鹽空中差可擬。

⑷ 未若柳絮因風起。

3、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於敬詞,哪些屬於謙詞。

① 敝人 ② 卑職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學生逐一回答,明確:

1、期:約定。去:離開;過去的。顧:回頭看。引:拉;放開。舍:放棄;犧牲。信:誠實,講信用;隨意、隨便。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

⑵ 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⑶ 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⑷ 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3、敬詞有③④⑥⑦⑨ 謙詞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見”通“現”;D、“説”通“悦”)

七、課堂小結

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閲讀選自《世説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小片斷《雪夜訪戴》。

雪夜訪戴

王子猷(yóu)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來回走過),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一夜)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活動與探究】

1、説話訓練:

⑴飄揚的雪花像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像説一段話來描述它。

⑵以“誠信”為話題,仿照下面的表述,學説一句話。(任選一例)

①誠信是砍倒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仍敢於承認的勇氣。

附答案:誠信是十指插入竹籤後仍不出賣同志的信念;誠信是二十年來始終如一照顧犧牲戰友父母的執著。

②誠信使人們彼此信任。

附答案:誠信使人們彼此認同共渡難關;誠信使全人類緊緊團結在一起。

③ 誠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誠信是一篇童話,純真有趣,意味悠遠;誠信是一首長詩,優美而雋永。

④誠信是什麼?老農説,誠信是春天播下的種子秋天裏結出豐碩的果實,是汁水滋潤禾苗結出的盈穗在風中奏出的交響曲。

附答案:教師説,誠信是推倒了牆變成的橋,是師生間真切的情感紐帶,是皎皎白玉蘭般純潔的師生情;工人説,誠信是國家把工廠交給了我們,是我們辛勤勞作下生產的質高價優的產品;學生説,誠信是祖國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是我們擔起歷史大任時對祖國母親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是商人的誠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執法是公僕的誠信;誠實守信,遵守諾言是朋友的誠信;不説謊話,不欺騙人是孩子的誠信。

2、關於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的設想:

誠信是做人之本,為讓同學們在人生重要的中學階段,過得更豐富,更充實,更有價值,故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可以回顧過去,談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來,暢談自己的理想。

3、課外閲讀,蒐集一些古往今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誠信”而建樹偉業的人的資料,然後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誠信史”為書名,整理成一本閲讀筆記。

4、開放探究:閲讀《世説新語》中“管寧割席”和“阮裕焚車”,簡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裏刨地種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還是揮動鋤頭,把這看得跟磚瓦石子一樣,華歆拾起來又拋掉了。兩人又曾經坐在一條席子上唸書,有坐着轎車穿着禮服的貴官從門前經過,管寧照舊唸書,華歆放下書本出去看。管寧把坐着的席子割成兩片,跟華歆分開來坐,説:“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車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譯文)阮光祿在剡縣,曾經有一輛漂亮的車子,來借的沒有不借給的。有個人要葬他的母親,心裏想借卻不敢開口。阮光祿後來聽到了,歎一口氣説:“我有了車子卻使人不敢來借,還要它幹什麼?”就把車子燒掉了。

【參考答案】

“管寧割席”通過兩個小故事曲折地寫出了管寧高潔的品格和華歆貪戀富貴的可鄙。

在阮裕焚車故事裏,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沒有責任的事,只要這事跟他有關,他也要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絲毫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