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6W 次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1

教材簡析:

《窮人》是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全課思想內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1、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2、讚頌窮人富於同情心、熱心助人的美德。

教學目標:

1、抓重點詞句,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2、通過劃出感動的語句並寫出簡單的感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珍視學生閲讀過程中個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講個故事,故事的題目叫《小熊找水》

2、課件出示熊媽媽的兩句話,扣緊“善良”

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善良

在自己迫切需要幫助時,還主動幫助別人。

——善良

3、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窮人》這篇課文,走進桑娜和漁夫的內心世界。感受窮人的善良。

二、研讀文本,感悟人物品質

請大家默讀課文8--11自然段,劃出讓你感動的語句,自己讀一讀,簡單地寫一下感受。

1、指名讀劃的句子。

2、出示課件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1)學生交流感受。你特別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板:非不可

(2)“非這樣做不可”就是什麼意思?(一定要這樣做)

(3)為什麼桑娜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如果不這樣做,西蒙的兩個孩子會死的)

(4)那,是什麼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況下,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

小結:説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況下,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

誰能通過朗讀把桑娜的善良讀出來呢?(讀好重點詞)

指名朗讀(2—3人)

讓我們一起讀這句話,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3、出示課件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她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學生交流(2---3人)(桑娜的心理極其複雜、善良等)

(1)同學們,“忐忑不安”是什麼意思?(心神不定)

剛才,大家是從詞典中理解的,我們還可以從字形理解。“忐忑”,心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2)是的,桑娜抱回孩子的一瞬間是心神不定的,此時,她想到了什麼呢?

(自由交流)

小結:桑娜想到了

(3)這段話省略號特別多,從這五個省略號你感受到了什麼?

(4)師過渡:從這五個省略號中,我們感受到桑娜的思緒混亂與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內心矛盾。這就是忐忑不安。

那誰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讀出來呢?

指名朗讀(3—4人)注意讀好省略號(如讀不好,師範讀,再指名讀)

(5)那她為什麼會忐忑不安的想到這些呢?請聯繫上文説説。

師:是啊!桑娜的家境貧窮到如此地步,她還是把兩個孩子抱了回來,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桑娜善良)

同學們,你們從“嗯,揍我一頓也好!”感受到了什麼?

你能用“寧可也”來説一説嗎?

(桑娜寧可捱揍,也要抱回那兩個孩子;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板書)

(6)請大家好好讀讀這段話,讀出桑娜的美好品質。

(7)請同學們讀讀下文,還有哪些語句也能表現桑娜的忐忑不安?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説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牀前。等)

指導朗讀,誰也願意來讀一讀,讀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師過渡:桑娜出於善良的本能,抱回了兩個孩子,儘管沒有徵得丈夫的同意,儘管心裏忐忑不安,但她並不後悔自己所做的事,正心事重重地等待着丈夫回來。就在這時,漁夫拖着濕淋淋的漁網回來了。

4、請同學們讀讀12—26自然段,找出漁夫的表現

學生交流

出示課件:

漁夫皺起眉頭,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説:“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1)請大家讀讀這段話,你有什麼疑問?

(2)學生交流

(3)同學們,請注意漁夫的神情變化。“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他在為

什麼而憂慮?

(4)“得怎麼行”這個“得”你能給它換個詞嗎?從這裏你感受到

什麼?(下定決心)

(5)大家再好好讀讀這段話,文中的哪個字用得特別好?

(6)大家想象一下,什麼樣的日子是“熬”呢?

學生想象交流

(7)大家再想象:那再加兩個孩子漁夫一家將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熬呢?教師小結:是啊!漁夫肩上的擔子會越來越重,日子也會越來越難,可以説是度日如年。可他還是決定抱回兩個孩子,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

(漁夫的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小結:這段話雖不長,但寫出了漁夫由憂慮到最後作出決定的過程。撫養孩子成人這不是簡單的接濟、施捨,這是多麼艱難而漫長的路啊。這期間,要消耗他多少精力、體力乃至生命,為了幫助別人,他寧願犧牲這一切,從這裏我們也感受到漁夫和桑娜一樣的'善良,一樣的心靈美好。

誰能有感情的讀一讀,讀出漁夫的善良和美好心靈。

指導感情朗讀

5、過渡:12---26自然段重點描寫了桑娜與漁夫的對話,寫得細緻、精彩,我們想不想來讀一讀?下面就請大家分角色朗讀這部分對話,注意人物語氣。

學生練習

指名朗讀(教師適時指導)

6、過渡:桑娜拉開了帳子,看到七個孩子安靜的睡着了,睡得是那樣的香(插圖)漁夫和桑娜默默地看着。

小結:是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兩顆善良的心在進行着碰撞。這亮麗的火花深深地震撼了老師的心,同學們,你們被震撼了嗎?此時,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學生交流

三、總結全文,昇華中心

1、課文學到這裏,讓我們再回味一下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篇文章,課文通篇除了課題之外,找不到一個“窮”字,然而在字裏行間卻處處反映了窮人的貧窮和困苦;全文也沒有一個“美”字,而文章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心地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2、同學們,給處於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關心,一份安慰,能讓他人點燃生命之火、揚起生命之帆。同時也使自己得到快樂,覺得生命有價值。請擁有一顆善心,獻上一份愛,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3、讓我們在音樂聲中,一起飽含深情地把這一段話朗讀一遍(課件),來結束我們今天的課。

四、作業

任選一題進行小練筆:

1、續編《窮人》的故事要求:A人物的堅強意志不能變;

B人物的善良本性不能變

C人物的悲苦命運不能變

2、讀《窮人》有感

五、板書設計:

窮人

非不可

桑娜善良

忐忑不安

得怎麼行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漁夫

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珍視學生閲讀中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因為語文是多義的,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文化語境”和“閲讀期待”不同,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為此,我主要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去感悟人物的內心,例如:抓住“熬”進行想象,體會漁夫和桑娜有着一樣美好的心靈。這樣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使他們從中受到愛的教育。再則,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並且儘量在探究、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有話説,會説話。但是,這節課也暴露了我平時上課的一些陋習:同一個問題老喜歡去循環重複的強調。導致這節課裏安排的11個幻燈片僅僅出示了一半。用評課老師的話來説,幾乎把對人物的分析課上成了心理研究課。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優秀2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這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本課思想內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是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牀上。屋裏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這些描述飽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二是讚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課文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裏,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緻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的複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敍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説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顆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課文以窮人為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與西蒙兩家的貧窮──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差,還有疾病,是沙俄時期俄國漁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與腐化。

課文在寫作上特色鮮明,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勞、善良的品質。關於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桑娜的內心世界,刻畫了一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窮苦勞動婦女的形象。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反映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

課文段落分明,結構獨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為主線,圍繞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這件事,前後設置了兩個懸念:漁夫是否平安回家?漁夫回家後能否同意收養孩子。兩個懸念交替展開,逐步消除,從而推動着故事向前發展。這樣處理,使得全文波瀾迭起,扣人心絃,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扶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還不會説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後,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説什麼,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麼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激起讀者對桑娜今後命運的關心。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聲的意思。桑娜與漁夫對話時先後兩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漁夫回家了,漁網也撕破了,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説,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説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説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説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説明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説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裏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文章的懸念終於消除,讀者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中。這一動不動的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靜又不平靜的效果,讀來給人以回味的餘地,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2)對詞語的理解。

呼嘯:文中形容海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説明寒風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受:承受。

魁梧:(身體)強壯高大。

倒黴: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憂慮:憂愁擔心。

二、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舒適、擱板、勉強、抱怨、傾聽、掀起、魁梧、撕破、倒黴、嚴肅、憂慮、濕淋淋、心驚肉跳、自言自語、自作自受、縫縫補補等詞語。抄寫描寫環境的句子。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3.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教師要進行朗讀備課。朗讀時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課文開頭對天氣的描述,要讀得低沉而緩慢。人物的心理和對話,要體現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場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有害怕,也有自責,更有決斷。又如,漁夫回來後,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桑娜開始是提心吊膽地回答丈夫的話,接着是強作鎮定地敍述西蒙家的事,最後是如釋重負地告訴丈夫孤兒已經抱過來;而漁夫,先是對天氣的後怕,接着對西蒙去世感到震驚,最後是在擔憂中做出收養決定。朗讀時要注意有感情地讀出來。

2.學習本文,重點是從環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教學時可參考如下思路:

(1)讀題激疑,讀通課文。開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課文是否只寫了窮人的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生字新詞,獨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本文篇幅較長,有的語段也比較難讀。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説説哪些語段比較難讀,然後安排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最後指名朗讀語段,幫助學生讀通課文。如果學生還不能讀通順,教師可進行適當的範讀。

(2)概括課文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學生讀通課文後,可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由於課文篇幅長,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不容易一下子説清楚,應當允許學生逐步把事情説清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課文第1~2自然段,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裏,等待出海打魚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課文第3~11自然段,講桑娜出門探望丈夫的漁船,結果走進了西蒙家,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抱回家,然後忐忑不安地繼續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課文第12~27自然段,講漁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動提出收養孤兒,夫妻倆的想法不謀而合。理解桑娜夫妻決定收養孤兒的艱難。

(3)深層研讀,感受人物品質。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教學時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抱孤兒

孤兒回家部分,重點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聯繫上下文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從這種矛盾的心理中,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理解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組織交流: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麼會想到這些?通過討論明確:由於桑娜家庭的貧窮,由於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才會有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同時明確: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複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接着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瞭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要以讀為主,在讀中理解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通過朗讀,讀出兩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讀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是朗讀的重點。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標點符號的提示,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然後反覆朗讀,讀出人物的真情,最後讓學生彙報朗讀。朗讀的形式力求多樣,必要時教師要發揮範讀的作用。

3、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應當結合對收養孤兒這件事的理解進行。可以通過朗讀,讓學生找出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思考“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後讓學生把描寫環境的句子摘抄下來,進行積累。

4、課後小練筆:續寫《窮人》:

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必要時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把想象的故事寫下來。最後,組織學生交流。如,通過開小小故事會、在宣傳欄出專輯、排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5、課文多處運用了省略號,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⑵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如,“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語意的跳躍。如,“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些什麼呢?”

⑷表示説話結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縫縫補補……”這些用法,都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相機滲透。

6、生字、新詞一般以學生自學為主:

教師可提醒學生讀準“怨、掀、慮”的讀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讀“zuò”。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別:“怨”與“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圍結構,“鬥”字要寫在豎彎鈎裏面。

7、教師可結合對桑娜與西蒙兩家貧窮生活的理解,向學生介紹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