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案例

初二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9W 次

  《敬畏自然》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初二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案例

知識與能力: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2.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3.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本文,讓學生轉變過去人們一致認為的征服自然的觀念,應該敬畏;2、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自然,愛護自然。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鍊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

學法指導:比較法

課型:授課課

教學時間:二課時

授課時間:第11周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1-5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ūn)鵬 咫尺(zhǐ) 相形見絀(chù) 美味佳餚(yáo)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佳餚:精美的菜餚。

二、導入

當你為宇宙的神祕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覆閲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麼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閲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説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閲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於人。

2.學生髮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1)説説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後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説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後)還是可笑,那麼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麼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後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後,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説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有利人類長遠發展。

四、佈置作業:熟讀課文

五、板書設計:

六、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學習課文,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餚

二、繼續學習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