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含有包公的歇後語大全大綱

含有包公的歇後語大全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導語:包拯是中國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稱之爲"包青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包公的歇後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含有包公的歇後語大全

包公的上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公的衙門——好進難出

包公的鍘刀——不認人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包公放糧——爲窮人着想

包公審案子——鐵面尤私;六親不認

包公升堂——儘管直說

包公鍘陳世美——公事公辦;大快人心

包公鍘駙馬——剛正不阿;公事公辦

包公鍘皇親——法不容人;六親不認

包公斬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老爺(包公)辦案——明察秋毫

成立皮包公司——做無本生意

開封府的包公——鐵面無私

老包(包公)斷案——認理不認親

  有關包公的故事:

1040年(康定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臺,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要一方端硯。 在肇慶,正值包公祠的包公金身開光,很是熱鬧,那裏有一幅畫,畫的是包公離任時在船上,把別人送給他的一方端硯丟到水裏去了。這幅畫說明包拯是清廉的。

包拯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他在出使契丹時,契丹國刁 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後,他立即將在契丹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契丹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契丹蠶食邊境領土,是由於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裏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這些意見得到朝廷的採納從而加強了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於訓練及加強戰鬥力。

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爲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取得利國利民的成效。

當時有個叫王逵的轉運使,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屬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潔,王逵貪卑,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所以要派人去調查。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勢,不願前往。包拯爲弄清真相,爲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並且掌握了證據,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報告了真實情況,實際上搜括農民,引起農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依據包拯這一事蹟,加以整理而成的劇作。

由於包拯出色地做了工作,朝廷對他也是重用的。他最大的官是三司使和樞密副使,大概相當於副宰相之職。這是包拯做官的頂峯,這時他也年老了。

包拯留有簡短的家訓說: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意思是:“後世子孫任,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以歿之後,北吾子孫。”意思是說: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不許回老家,死後不得葬進包家墳墓。不聽者,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的後代也多是好的,他們以包拯的後代爲榮。廣東徐聞縣海安鎮位於祖國大陸的最南端,這裏有一條小村叫 “包宅”。據說住的是包公的後代。我到那裏看過,這裏近代似乎沒有出過什麼達官貴人,但民風樸實,在解放海南島時,支援解放軍渡海作戰作出很大的貢獻,有些人成爲渡海英雄,有10多人爲解放海南島獻出了生命,成爲革命烈士,這些人是可敬的。現在他們靠自己的力量治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很有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