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有關狀元的歇後語大綱

有關狀元的歇後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有關狀元的歇後語有哪些呢?請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有關狀元的歇後語

  有關狀元的歇後語:

八十歲考狀元——人老心不老

把狀元關到門背後——埋沒人才

草窩裏扒出個狀元郎——埋沒人才

拉着狀元喊姐夫——想高攀

理髮匠登金榜——行行出狀元

七十歲中狀元——老來喜,老來發奮

傻子中狀元——難得的好處

十年寒窗中狀元——先苦後甜

新科狀元招附馬——喜上加喜

演戲的中狀元——高興一時說一時

睜眼瞎考狀元——丟人現眼

中了狀元招駙馬——好事成雙;喜上加喜

狀元府內吃蟠桃——貴人吃貴物

  關於狀元的歷史: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爲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爲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爲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爲多。其中較爲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爲“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爲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爲,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狀元起初稱爲“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爲“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爲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風氣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爲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爲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中國歷史上雖然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卻很少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國時期,20歲的女子傅善祥,參加太平天國組織的科舉考試而成爲了女狀元。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爲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着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爲“大魁天下”,因其爲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