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關於中學語文教育論文!大家幫幫忙啊!急用!

關於中學語文教育論文!大家幫幫忙啊!急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現代語言學派認爲,語言既是社會的,語言又是可以感知的。語言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語言具有強烈的交際功能,決定了語言在交際過程中必須受社會的規範與制約。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s)稱,人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必須具有一種懂得“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對什麼人講什麼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能力”⑥。而語言又是可以感知的,則意味着學習與使用語言實則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必須經過主體心靈的觀照以後才能對言語形式與言語意義進行選擇與再加工再創造。語言可以感知,說明了語言的學習、使用同主體的感覺、認知與情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人們從心理的角度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活動中實際上有兩個心理過程:一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運用)的過程,一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爲)的過程。前者被稱爲智力過程,後者被稱爲非智力過程。語言的智力過程一般對應着語言的社會屬性,而語言的非智力過程一般對應着語言的可感知性。

關於中學語文教育論文!大家幫幫忙啊!急用!

因而,語文教育除語言交際教育(認知教育)的功能外,還有審美教育與倫理教育的功能,培養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質。真、善、美的終極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養成爲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體精神的人。”⑦語文教育作爲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既有利於實現客體主體化,更有利於實現主體客體化,對於實現人的自我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與作用。只有實現了人與環境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雙向建構,實現了人的雙重存在的有機統一,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語文教育通過實現個體(學生)發展來實現共體(自然、社會)發展,而不是人與自然的對立、社會

學生作爲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那麼,語文教育就要根據這種特點來進行,使語文教育呈現出相對的階段性。烏申斯基對兒童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作過心理學的闡釋。他說:“幼年時期,從6歲或7歲開始到14歲與15歲止,可以稱爲機械記憶最強烈的時期。到這個時期,記憶已具有很多痕跡,而且利用詞的大力支持,兒童可以迅速地和鞏固地掌握新痕跡和新聯想;但是內心活動即阻礙這種掌握的聯想之重新組織與改造,還很微弱。這就是爲什麼幼年時期可以稱爲學習時期,而教師就應當利用人生的這一短促時期來豐富他的內心世界,使能運用思維能力所需要的表象和表象的聯想。”烏申斯基所說的“幼年時期”的後期,即13歲到15歲階段,相當於我國的初中階段。初中學生,機械記憶力強,作爲保持在記憶中的具體事物的形象———表象逐漸豐富起來,再現與重構表象的聯想能力開始發達起來,而抽象概念較少,對抽象概念的聯想能力不是特別強。因而,初中語文教育應當以學習形象性較強的記敘類課文爲主,以誦讀背誦的學習方法爲主,以寫作記敘文爲主,而不可過分拔高地讓初中生去大量閱讀和寫作深奧玄遠的論說文。關於青年時期的心理特點,烏申斯基寫道:“在想象發展的歷史中,沒有一個時期會有青年時期那樣重要。到青年時期,一些個別的、或多或少豐富的表象聯串,組成一個網。到這時候,青年已積累很多的表象聯串把他的心靈佔據住,而也正是在這時候對這些表象聯串進行着強烈的改造。我們認爲人生中從16歲到22歲~23歲的時期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時期。”烏申斯基所說的青年時期的早期即從16歲到20歲,相當於我國的高中階段。在初中基礎上,高中學生的(涵義寬泛的)“想象”能力日益發達與成熟。所以,高中語文教育除了繼續學習形象性較強的記敘類課文外,還必須加大論說文的閱讀與寫作訓練。有效推行語文課改工作,對提高全民素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要、提高綜合能力至關重要,爲使語文課改工作真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必須加快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增強搞好語文課改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一是要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新課程理念,樹立新課程的教學觀。把教師從以單純升學爲主要目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搞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滿腔熱情地支持教師搞教學改革,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及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想方設法爲教師搞教學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2、增強課本選用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不斷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地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以填補統編教材的不足,使學生學有所用,能夠把所獲得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來。

3、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互動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既是認知的主體,更是發展成長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應試的工具。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以實現學生的發展爲目標,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以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我們應盡力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改革教學方式。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教師的“講”要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儘量做到少而精,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討論、多動筆。如採取自學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由於語文學科的學習不是一個由全不知到知的過程,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自學。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立討論課。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通過討論課,努力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氣氛,挖掘課文中豐富的內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既發展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並與師生之間縱向交流相互交織,構成立體型信息傳遞。討論課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

第二,豐富互動形式,增強互動能力。爲了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精於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的問要問得有價值、有廣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數學生思維的動力,回答的願望。過去教學,大多數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就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歡迎學生突發奇想。教師的問,不宜問盡,有的問題應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問,哪怕是極細小的閃光點,也應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樂於思考,樂於質疑。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生動的事例分析提高學生互動興趣和互動能力。

第三,鼓勵學生刻苦訓練。課堂教學不能光講不練,而要講練結合,練的內容最好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通過“練”來鞏固知識和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表達能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素質教育的推廣,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對知識的傳授,也要教會學生如何面對社會,面對人生,面對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知識是一個認識過程,知識的積累不一定能轉化爲能力,能力是在反覆實踐中獲得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所以沒有實踐就沒有能力可言。語文教師應在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素質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先進地區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徹底改革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變教師爲主體爲主導,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要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師要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作爲重要的一環,抓緊抓好。教師要積極引導啓發,通過各種興趣活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改革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在指導提高學生寫作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利用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鼓勵學生寫作興趣,也可通過辦手抄報、出版牆報、板報、向報刊投稿等形式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其次,教師要根據寫作訓練計劃,積極引導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深入社會、調查研究等,幫助學生收集資料,開拓學生寫作思路。

總而言之,雖然中學的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但只要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語文教師不辭辛苦,大膽改革,大膽創新,以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的實踐中運用,中學的語文教學的前景是光明的。

還有,您要是覺的這些不夠,下面這個網頁裏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