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高考古詩文鑑賞和語言運用怎麼做?

高考古詩文鑑賞和語言運用怎麼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解題技巧】總體要求

高考古詩文鑑賞和語言運用怎麼做?

一、首先要看清詩歌標題,有些標題就顯示或暗示了詩歌的內容或詩人主要思想感情;還要看看作者是誰,熟悉的可以通過他的其它詩來幫助讀解。有的註釋也不容忽視。

二、研讀詩作,整體感知,透過意象、意境揣摩詩人所抒之情。

不管題幹有沒有問這方面的問題,這一思考步驟是少不了的。因爲它是解答其他鑑賞問題的前提和入門。如果是比較熟悉的詩人的作品,還須知人論世:通過詩人的生平和詩風,類推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三、審讀題幹,弄清要求,認真細分鑑賞要點,要求答什麼就答什麼。抓準答題的角度和切人點。直奔鑑賞中心話題。作答時一定要扣緊詩句,適當摘錄詩中詞句作答,纔會既簡潔、又充實。

【解題技巧】答題格式類型

1.先觀點後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後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後總

3.先總後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

4.分點作答式,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解題技巧】分類解析:

(一)形象意境類

名詞解釋: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鑑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係)等,既是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傾注着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考查方向:1. 對抒情主體形象的認知理解

2. 對詩歌意象的識別理解

3、對詩歌意境的體味(色彩、構成、情味等)

題目類型:

1.“╳╳的寓意是什麼”,“╳╳指什麼”,“╳╳在詩中是什麼意思”等。

2.“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什麼意思”,“營造了怎樣的氣氛”,“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景物有什麼特點”等。

3、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變體:這首詩歌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體會意境:客觀形象圖景+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答題要領:可分爲三個部分:

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點;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這裏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圖景後,結合主旨分析爲什麼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高闊遠深,或恬靜優美、或蕭瑟淒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爲: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讚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閒適恬淡之情等

答題步驟:

形象類:

(1)找到詩人描繪的形象的有關詩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3)結合文章主旨分析詩人爲什麼要寫這一形象(4)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類: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2)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再現畫面時既要忠於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美(3)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4)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啓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爲什麼而“哀傷”。

例析: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

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

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着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着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爲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附相關術語:常見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②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④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爲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

⑤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⑥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⑦梅花——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

⑧鬆——堅貞高潔

⑨蓮——表達愛情

⑩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

11杜鵑鳥——淒涼哀傷的象徵,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爲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爲淒涼、哀傷的象徵了。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13鴻雁——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複習教(學)案]鑑賞複習解題指導-情感主旨類

(二)情感主旨類

考查方向:1、對所抒感情的理解

2、對詩歌深層含義的揭示

3、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題目類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主旨是什麼”或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句某聯發問。

解題格式:

1、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2、概括詩歌主旨: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答題要領:兩點,一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麼。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採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例1、閱讀歐陽修《採桑子》,分析這闕詞的內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解。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絃。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導】第一步認真閱讀詩句,整體感知詩歌寫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確詩中提到地點(西湖)、時間(月夜),人物(詩人)、事件(盪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鷗鷺閒眠、風清月白),歸納時要善於摘錄詩中詞語組合。第三步,根據“卒章顯志”的特點揣摩詩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點詞語或短語“誰羨”、“便是仙”進行讀解,詩句結尾句不再描寫,而發議論,這正是解讀主旨的關鍵。前面景色描寫非常寧靜、美好,纔會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覺。這種鑑賞題在解答時,通常“切分”爲兩點,一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二是揭示主旨。採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風習習,夜鳥閒眠,一片寧靜、美好,好似人間仙境。抒發了詩人愛戀西湖風光和現實生活的美好情懷。

例2、閱讀白居易的《村夜》詩,分析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情緒?

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解析指導】第一步,找出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霜草蒼蒼”、“蟲切切”;“月明蕎麥”、“花如雪”。第二步,仔細審視這些景物所體現的特點,想景語皆情語,以景傳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後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體現人物心態的詞語,如“行人絕”“獨出門”等,尤其從“獨出門”可以發現詩人情感上有一個轉變過程。表現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蒼蒼”和“花如雪”,兩種景象截然不同。

【參考答案】 這首詩抒發詩人由原先的孤獨寂寞,到獨出門後去排遣煩悶,看到了明麗景色而感到特別喜悅的感情變化。

附常用詞

思想情感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淒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閒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悽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超脫(寄情山水、嚮往安寧)、豪放(詠史述志、狀景抒懷)、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臺、月影自憐)、思鄉、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鬱悶、憂愁;孤獨、悽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閒適等。

● 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

●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爲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 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勝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送別感懷

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評價主旨類常用術語: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複習教(學)案]鑑賞複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三)表達技巧類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鑑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1)必須準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纔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鑑賞。(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鑑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鑑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爲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樸;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緻。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爲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錶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