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如何在語文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周圍的環境也 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在痛苦的呻吟:美麗的首都北京近年來屢遭沙塵暴襲擊;中華民族之“搖籃”黃河再也無力給予兒女更多的乳汁,甚至已無力瀟灑地奔向大海,退化的草原已吸乾涓涓細流,乾旱的高原阻斷了豐沛的水源,斷流問題日益嚴峻,對全流域生態環境、民衆生活和政府決策有着重大影響;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雄偉壯觀,但在人類恣意的破壞下逐漸生命垂危,直至枯竭;野生動物濫遭殺戮,不少珍貴動物已經瀕臨滅絕或即將滅絕;世界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日漸擴大……環境問題一次又一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爲了我們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爲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最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負責人提出了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①土壤遭受嚴重破壞,肥沃程度降低,剝蝕情況嚴重,年流失量大增。②能源的浪費引起氣溫升高,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③自然區域越來越小,導致數以千計物種滅絕。④森林面積嚴重減少,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⑤淡水資源受到威脅,1/4的地方長期缺水。⑥化學污染威脅動植物健康,引發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⑦城市無序擴大,嚴重破壞環境。⑨過度開發海洋,漁業資源銳減。⑨空氣污染威脅人們的健康。⑩極地臭氧洞擴大,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作爲小學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該從小愛護環境,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大到關心全球環境問題,小至節約一滴水、不亂扔一張廢紙、愛護一棵草…… 下面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如何在語文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一、學習課文,巧妙滲透。

結合課文,自然滲透現行語文教材,經過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又以嶄新的面目呈現出特有的生機和活力,書中洋溢着綠色情結,學科知識領域中融入了環保知識。語文教材最具有權威性,科學性、思想性,符合當今教育的主流,極富說服力,每篇課文都是精心編選的,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材料。教師科學有序地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備課時,要認真研讀課文,全方位地思索環境因素,努力挖掘、捕捉教材中環保素材,並着手尋找相關的環保內容,正面誘導學生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如《斑羚飛渡》《華南虎》《珍珠鳥》等都不失爲好的環保素材。教師以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知識去教育和感染學生,發揮課文的環保教育功能,爲取得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奠定基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有孫犁的《荷花澱》一文,有對白洋澱的精彩描寫:白洋澱的葦子———“要問白洋澱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澱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澱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

白洋澱的荷花———“她們奔着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着陽光舒展開來,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澱還有這麼美嗎?據《人民政協報》2003年7月15日“白洋澱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說,由於50年代盲目地圍湖造田和上游多處水庫的建立,白洋澱淤積嚴重,來水不暢,自1984年以來,已多次出現乾涸現象,“昔日滔滔大澱,如今只餘經脈”,“不光魚蹤難覓,隨着水的減少,白洋澱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樣,身體的各種機能都在退化,或者我們叫它生物多樣性的減退。從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鳥和水生植物現在更是難得一見”。孫犁筆下的葦子呢?“王家寨村從前人均有1畝多葦子地,自從旅遊等項目佔地後,目前,人均只有3分葦子地。因爲水少,葦子的長勢也大不如前,葦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想一想,當年多少抗日英雄爲了保衛家鄉白洋澱而浴血奮戰,甚至不惜犧牲了生命。如今這塊養育了一代代人的魚米之鄉,正面臨着“水鄉乾涸,魚鄉無魚”的困境,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環保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嗎? 又如在教學《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個食物鏈,破壞了這個食物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將使整個生物界遭到滅頂之災。又如在教學《向沙漠進軍》、《死海不死》等課文時,課前讓學生先收集有關資料,瞭解我國沙漠、湖泊的狀況,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思考:①如何防止土地的沙漠化、湖泊面積的銳減?②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能有效地預防我國北方的沙塵暴天氣,改善我國湖泊的水質?③我們中學生能爲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做些什麼切實可行的工作?針對上述問題,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紛紛談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一定要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不隨意傾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精心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可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體會到人類生存環境遭破壞的嚴重後果,從而增強了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其實,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課文還很多,比如寫杭州的西湖、濟南的泉水、非洲的原始森林等內容的課文,都可以把它們從書本上的描寫聯繫到現實的狀況,只要這種聯繫是自然的,對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一定大有益處。

精心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可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體會到人類生存環境遭破壞的嚴重後果,從而增強了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結合朗讀,自然滲透。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強朗讀,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學《春》、《濟南的冬天》、《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都市精靈》、《幽徑悲劇》、《詠柳》、《望廬山瀑布》等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讚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三、組織活動,正確滲透。

熱愛大自然的老師不僅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貫穿在所教的課程中,而且應該經常帶孩子參加實踐活動。採用接觸式、對比式、實驗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學生的參與和滲透力度。通過親自體驗、現實參與來激發他們對美好環境的'渴求,對日益嚴重、近在咫尺的環境污染的深惡痛絕,變“要我做”爲“我要做”,增強環保的自覺性。活動形式可以有:資料查詢和閱讀;實地考察和調查;宣傳和設計,如節約水、電、紙的宣傳口號的設計、小區綠化環境設計等;環保活動,如收集廢紙、剷除城市“牛皮癬”等。在自然的懷抱中,還可以讓孩子們學着種樹種花甚至種莊稼,以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賜。在這些開放活動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親身體驗,不僅增強了環保意識,而且培養了接觸社會、獲取信息、與人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寫作訓練,有機滲透。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有機地將環境教育滲透於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境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師可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環保記事本,讓學生隨時記下自己爲保護環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節約用紙,分類傾倒垃圾,種植一棵樹木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自己家裏做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一種可貴的環保意識,進而又漸漸培養和形成種種更爲可貴的環保習慣。

其次,每當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或遊覽一個地方之後,教師應要求學生把活動內容記下來。倘在活動之前,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方面,常常能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例如在放寒暑假或組織春遊、秋遊時向學生布置任務:每到一個地方,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手寫下來,通過對祖國河山的真實描寫,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環境,抒發你心中的真情實感。

學生所寫的作文中,往往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的,也有對所見景緻有所欠缺之處深深憂慮的,更有對改善環境提出自己見解的。通過有目的地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引起學生對自己生存環境的關注,從而提高環保意識。這是作文訓練中進行環境教育,同時也是環境教育豐富作文教育的一個成功範例。

如此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既增強了學生環境問題的憂患意識,又培養了他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如能堅持長期有效的滲透,必將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爲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