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導語:勵志,我們都應該學會的,那麼你瞭解哪些勵志的人物呢?他們的故事你是否瞭解了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勵志人物故事素材,歡迎大家參考!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篇(一)

劉普林:貧窮讓我變得更富有

走在路上,你並不一定會認識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的感動,這就是“自強之星”的魅力。他們並不需要誰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學習。

對劉普林的採訪約得很迅速,因爲幾天後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個月,時間緊迫。臨行前的準備工作很繁雜,但劉普林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採訪,我們約好第二天上午10點在武漢新東方學校中南總部見面。

採訪當日,他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怯生生地站在記者工位前,小聲地打着招呼:“您好,我是劉普林。”然後他就羞紅了雙頰。 整個採訪過程中,他始終筆直地坐在椅子上,雙手不停地把玩着面前的一次性紙杯,還因爲太緊張而不小心弄灑了杯中的茶水,侷促不安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曾經接受過央視等多家知名媒體採訪過的新聞人物。

也許你並不認識劉普林,但你聽說過曾感動中國的“馬路孝子”吧?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這個在“重點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學,這裏的學生很難和“榜樣”二字扯上關係,但劉普林就在這裏,成爲了值得同齡人的學習的對象,成爲了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出身寒苦,讓他更懂得體諒

劉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農村的一個六口之家,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家境貧寒。父母爲了維繫家庭生活日常開銷相繼在他上小學和初中時外出打工,將他們姐弟幾個交給了年邁的外婆,從此劉普林開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初中正是活潑好玩的年紀,在結束一天的課業後,夥伴們總會相約着一起玩耍,他卻埋頭田間地裏,翻地、插秧、除草、打穀、背柴、收肥??做着許多同齡人甚至聞所未聞的粗重農活。每每看到同伴們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時不時拿出一些他想要卻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無法擁有的東西時,他都會在心裏羨慕不已,但卻從來不抱怨。因爲他清楚父母爲了養家的辛苦,爲了能夠能夠儘量減輕父母的負擔,他總是能省則省。在學校,他幾乎每頓飯都不超過三元錢,外出時,也是能步行絕不會坐車,哪怕是在太陽異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這些對於生活優越的大多數90後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可能是農村的孩子都比較早當家吧,那時雖然情況不好,我也沒覺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家裏哥哥姐姐都要幹,他們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說起過去,他總會說,其實還好,多年來,他也早已習慣。

劉普林的母親是一名環衛工人,因爲體諒做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劉普林主動替母親掃街兩年,被媒體報道爲“馬路孝子”。談及這個稱謂,他說:“其實並未做什麼,我所做的只是作爲一個兒子,作爲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做的。我幫的不是別人,而是生我養我的媽媽。”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一句古老的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強自立,讓他變得富有

劉普林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稱號,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他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所以,當他得知自己從全國五十多萬參與者中脫穎而出,和其他9位優秀的大學生一起被評爲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時,深感意外。他也因此來到北京,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一起參加座談,第一次見到“活的俞老師”,這些讓他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

他說:“在此之前,我只聽說過俞老師,沒有見過真人。這是第一次見到他。雖然座談會很短,他又很忙,沒能跟他說上幾句話,覺得有點兒遺憾。不過,那天俞老師送了我幾本書,我回來已經看了兩本了,從字裏行間我感覺他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劉普林說自己也有當代大學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談會上,聽了俞老師一席話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的事蹟,他感觸很多,並開始描畫起人生的藍圖,開始爲了實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的夢想而努力。

他說:“和其他那些‘自強之星標兵’相比,我總覺得很慚愧。因爲他們身處逆境,卻仍不忘爲了公益事業而奮鬥,爲了幫助他人而努力。而這之前我只是爲自己家裏做了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爲我想,如果自己都過得不好,又拿什麼去幫助別人呢?”但因爲在自己的成長路上受到這麼多好心人的幫助,收到了這麼多人的捐贈,他認爲自己一定要爲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麼, 特別是成爲了“自強之星標兵”後。

成爲全國“自強之星標兵”後,除了榮耀本身帶來的興奮外,他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因爲作爲一個標兵,他是許許多多大學生學習的榜樣,他必須對那些以他爲榜樣的人負責,這是作爲一個標兵的責任。所以,他必須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樣才能不負“自強之星標兵”的稱謂。

感恩前行,用行動回饋社會

其實,劉普林早就開始了“爲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麼”的行動。看到報紙上刊登了心臟病患兒需要捐款的事情後,他不僅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義務賣報紙活動中,幫助患兒籌集醫藥費,還從自己每個月200元的微薄生活費中拿出20元來作爲捐款。20元,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數字,但卻是他好幾天的生活費。

從2010年10月起,他每隔半年都會去義務獻血,到現在已累計獻血1500毫升。他說,因爲覺得自己並不是最困難的,卻得到這麼多好心人的幫忙,所以總想回報社會點兒什麼。他還成立了一個雷鋒小組,用那些好心人捐贈給他的錢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並利用節假日,去貧困山區支教。

他希望將來通過自己的努力,除了能讓父母安老之外,還能爲更多的人帶去幫助。他喜歡幫助別人的感覺,喜歡看到那些被幫助的人, 因他而有所改變,哪怕只是一時的情緒變化。幫助他人在他看來是付出,也是收穫,因爲在付出的同時, 能收穫自身的存在感和滿足感。這些經歷都將成爲他人生的積澱寶貴的財富,回首時最美好的回憶。

貧寒,對於有的人來說是不幸的,因爲它常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劉普林即使沒有新衣服、沒有零食、沒有玩具,一年只能見父母一次,甚至長時間做着那些本該是大人來做的粗重農活,也從未覺得那是多痛苦的事;因爲出身貧寒,所以他更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和艱辛,而那些農活也是他作爲家庭一份子必須承擔的責任;也因爲出身貧寒, 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報,才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環。

物質上的貧瘠並未能將劉普林打倒,反而讓他在精神上變得更加頑強、富有。看到這樣的劉普林,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他的未來不會更好?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篇(二)

華人新首富李澤鉅:財富背後的心理祕笈

亞洲首富李嘉誠分家了!這個世界第九大富豪、華人首富,終被爆出分家方案。大兒子李澤鉅,正式接班李嘉誠,成爲總市值達8521.02億港元的家族信託(lks unity)掌門人,而李澤鉅本人身家,也一躍增至2900億港元,成爲華人新首富。二兒子李澤楷,分家後名下資產不到哥哥的1/20,不過李嘉誠表示會全力幫助李澤楷收購心儀的公司,而提供的資助金額,將會是李澤楷現有資產的“以倍數計算”。面對兩個兒子完全不一樣的分配方案,李嘉誠認爲,兩兄弟在事業和財產上都沒有衝突。

消息一出,在網絡上迅速引起了高度關注。俗話說的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物價飛漲之時,缺少金錢或財富可以說是寸步難行。毋庸諱言,我們每個人對財富都是心嚮往之的,當然多少會令人滿足因人而異。對於財富的追求,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爲此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從著名的晉商到徽商,到當今的浙商、蘇商、閩商、潮汕商團等等,都在不斷地實現商業帝國的打造。

當一些人已經擁有大量財富以致富可敵國之時,爲什麼還在不斷地孜孜以求、兢兢業業地追求財富的積累?富人成功的心理根源是什麼?是怎樣的驅動力不斷地驅使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而爲什麼我們又常常看到富不過三代?以下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財富背後的心理祕笈。

人爲什麼追求財富?——追求財富,是生存本能與自我實現之需要

從馬斯洛關於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滿足生理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人只有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後才能從事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特別在社會競爭激烈、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人們對於財富的追求也就愈加激烈。而從弗洛伊德關於生本能與死本能的觀點分析,自我保護是生本能的功能之一,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對於財富的追求也可以說是人的本能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疑惑的是,爲什麼那些富豪們在擁有了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以後,還不能滿足自身對於財富的慾望,仍在想盡一切辦法努力使財富聚集,有人將這種心理歸結於人性的貪婪,在我看來,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在滿足基本的需要之後,需要的層次會有所提高,更多的是出於對諸如社會地位、受到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

特別是當人生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刻,會有一種高峯體驗的經歷。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調查一批有相當成就的人士時,發現他們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馬斯洛把這種感受稱之爲高峯體驗。這也是有些人用盡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和人生體驗,如臺灣的“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92歲高齡仍奔波世界各地親自參加商務活動,可惜的是,在美國出差期間終因心臟衰竭而客死異鄉。

爲什麼有些人會成爲富人?——苦難的經歷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縱觀中國第一代富豪們的創業史,大多具有草根創業、野蠻生長的共同特徵。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時代背景給予了第一代創業者良好的時代機遇,但是並不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都能成功。分析50、60後的成功人士,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是在貧窮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歲月的磨練才最終在同類中脫穎而出的。即使像李嘉誠這樣的亞洲首富,也是最初從學徒做起,起點之低與後來的成就之巨所形成的反差,不得不令人震撼!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苦難的童年經歷,一方面如果後來的人格發展得到良好地引導會給人以巨大的發展驅動力,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當,也會造成人格的頹廢,導致自暴自棄甘於平庸的境地。而那些最終成功的人,都是具有堅韌毅力、執着追求的人。他們也成功地將困難的經歷化作了巨大的成功、成就的原動力。正是因爲經歷過苦難,纔會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纔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發展機會,並善於捕捉機會。

誠然,中國的第一批富豪中也有衆多在後來的發展中由於自我膨脹、貪得無厭或不講規則觸犯法律底線者,他們或被捲入時代洪流淘汰出第一梯隊,或被法律制裁鋃鐺入獄。苦難的經歷是把雙刃劍,是利是弊只有適度把握,善用這種財富纔會創造更多更大的財富。

爲什麼富不過三代?——家庭教育方式是主導因素

無論古今還是中外,都普遍具有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原因固然複雜,且具有多方面的決定因素。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富裕家庭錯誤的教育方式是主導因素之一。

首先,富二代的生存背景與富一代有顯著不同,富一代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在創富的過程中有許多磨練自我的機會,而富二代基本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由於富一代在成長過程中經受過多的磨難,出於心理補償作用,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重複自己的老路,這樣無形中剝奪了富二代應該經受磨練的機會,也間接剝奪了富二代成長的動力和精神追求。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有些富二代由於精神的空虛,將成長的動力轉移爲追求不正常的刺激活動,如故意炫富、瘋狂飆車等等事件。當然,也有比較好的轉移成長動力的方式,比如將這種動力昇華爲追求藝術的創作,像國外諸多富豪那樣進行藝術品的收藏等等。

其次,當人們意識到富不過三代這個問題時,也有主動尋求解決方式,提早做好準備工作的富一代。比如李澤鉅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年輕時期就被父親李嘉誠安排進行許多商業鍛鍊,因此可以順利的進行家業傳承。在大陸,目前富二代承接上一代家業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諸如宗慶後之女宗馥莉、劉永好女兒劉暢、湯臣集團的湯子嘉、湯珈鋮等等,都在預備接下上一代的指揮棒。

再次,從總體上看,能夠成功承接上一代家業並能發展壯大的還是少數。由於成長的背景與環境的關係,很多富二代形成了心理學中的舒適區難以改變,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整與適應新的環境,改變心態,很難成功繼承和發揚上一代的功業。因爲,沉溺於舒適區的人,會有很多負面效應。諸如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對現狀充滿着一定的滿意度,既沒有強烈的改變慾望,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爲,無非是爲了保持舒適的感覺而已;沒有危機感,甚至產生自我麻痹感和優越感。最終,就像溫水煮着的青蛙一樣,失去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終將被淘汰。

作爲亞洲首富的李嘉誠,着實有着自己的遠見,爲了能使大兒子李澤鉅能夠順利接班,傳承家業,多年前就開始着手培養佈局,既言傳身教,又提供機會進行實踐鍛鍊,但願李澤鉅能夠不負衆望,再創家族事業的輝煌,成就華人商業的巨大成功。

勵志人物故事素材篇(三)

李嘉誠憶奮鬥史:14歲時被說眼眸無神難成大器

我認爲人最大的悲哀是無聊,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哪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藉口大王,一定被社會唾棄和淘汰。

“無論別人如何看輕你,你都要做自己的行動英雄。”近日(11月22日),華人企業領袖李嘉誠在長江商學院十週年慶上發表題爲《行動英雄》演講,分享成功“祕籍”和人生感悟。

作爲全球華人所敬仰的首富級人物,李嘉誠早年發家歷程卻是充滿艱辛。15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爲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弟,李嘉誠被迫中斷學業,開始養家餬口。當過茶樓的跑堂、做過鐘錶店的店員、跑過五金廠的推銷員。會看相的同鄉還曾認爲他“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

“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象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11月22日,香港長江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在北京出席長江商學院成立十週年慶典。中新社發廖攀攝

李嘉誠沒有向天命低頭,而是不斷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打造屬於自己的命運。當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李嘉誠依然堅守唯一的信念: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來,也正是如此造就李氏的財富王國。

“回想過往,人生似夢非夢,七十年匆匆而去,那個同鄉看不起、瘦弱、無神的少年,一直憑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李嘉誠勉勵大家,我們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們謹守正知、正行、正念,並應高聲迴應社會:我們一生未曾不仁不義、不善不正。那些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是人最大的悲哀。

以下爲現場講話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項兵院長、各位教授、同學、校友、朋友們:

下午好,今天很高興和大家共聚,一起慶祝長江商學院成立十週年。

我十四歲那年,一位會看相的同鄉對我母親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飛黃騰達,怕沒有他的福分!

我媽媽剛剛失去丈夫不久,這番話令她多心酸。媽媽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勵我,說:“阿誠!天命難算,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艱難,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錯啦。”我當然相信母親,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請媽媽放心,我內心相信,只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纔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當年我們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擡頭白雲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嘯問天,人情茫如風影,四方沒有迴應。我唯一的信念——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來。

在我眼中,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象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遠大,你下一階段的追求是什麼?你的價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麼?我們活着又是爲了什麼?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慘、孤寂、貧病的絕望之谷,承擔社會的責任,是不是我們的義務?

我認爲人最大的悲哀是無聊,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哪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藉口大王,一定被社會唾棄和淘汰。

有能力的人,要爲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歷史中有很多具有創意、有抱負的人和羣體,同心合力,在追求無我中,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恆價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這不是祕密,可惜,三歲小孩知道的事,不是人人做得到。回想過往,人生似夢非夢,七十年匆匆而去,那個同鄉看不起、瘦弱、無神的少年,一直憑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各位同學,你們活在機遇的時代,在這片充滿機會的大地上,我深信你們的成就一定比我更高、更好,能量一定比我更大,我們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們謹守正知、正行、正念,應該可以高聲迴應社會:我們一生未曾不仁不義、不善不正。我盼望,爲下一代建立和守望未來,是每一位長江商學院同學的承諾,讓我們一起共勉,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再尊嚴、自由和快樂中,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