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關於描寫龍虎山景色的句子

關於描寫龍虎山景色的句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D1龍虎山,我來了,帶着一種仰慕已久的心情。事有湊巧,我在一週前看過一部連續劇《風雨龍虎山》,一週後,就來到了龍虎山。龍虎山的確很有氣派,那讓人肅然的道教發源地,那鑼鼓齊鳴的吊棺表演,那惟妙惟肖的大地之母,那清澈見底的蘆溪河,那一半耕讀一半旅遊的無蚊村,都讓前來旅遊的人耳目一新。

關於描寫龍虎山景色的句子

D2“億載造化,千古人文”,這說的正是鷹潭的龍虎山。地質學家說龍虎山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程度最好的地區之一,其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擁有從幼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化的結晶。歷史學家告訴我們,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到雲錦山,肇基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因此更名龍虎山

D3龍虎山因《水滸傳》和張天師而名揚天下。《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龍虎山的秀美景色:“千峯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橫飛,藤蘿倒掛。”

D4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處。早在東漢中期,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原名爲雲錦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研創道教。“丹成龍虎見”,山名遂改爲“龍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國歷史舞臺。上清宮是天師們“辦公”的地方,宮內的伏魔殿和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的“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生地;天師府則是天師們休息的場所,至今仍能看見張天師們家庭活動的種種細節。現在的龍虎山作爲道教聖地,在海內外道教界備受推崇,來此朝聖、觀光者絡繹不絕。

D5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但集山水、道教、崖墓羣於一體的名山恐怕只有龍虎山了。早在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師張陵攜弟子云遊,由淮入鄱陽湖,溯信江,沿瀘溪河逆水而上,至龍虎山,見兩岸奇峯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棄舟上岸,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而得名。道教選擇了龍虎山,龍虎山的靈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

D6如果說參拜道教是一次歷史和文化的的洗禮,那麼坐着竹筏沿瀘溪河泛舟就是與大自然交談的最好方式了,瀘溪河水碧綠似染,水急時千流擊崖,彷彿人聲鼎沸;水緩時款款而行,宛如竊竊私語。水淺處游魚可數,一轉身就是一個逗號;水深處碧不見底,一微笑就是一個句號。與兩旁的山岩相映,便構成了“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的奇麗景象。

D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爲龍虎山山水綺麗,又有天師煉丹遺址,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唐代詩人顧況《安仁港口望仙人城》這樣描繪龍虎山:“樓臺彩翠遠分明,聞說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裏有人聲。”宋代王安石《龍虎山》寫道:“彎彎苔徑引青松,蒼石壇高進晚風;方響亂敲雲影裏,琵琶高映水聲中。”

D8發源於福建光澤的瀘溪河像一條閃亮的玉帶串起了龍虎山的幾大景區,河兩岸的赤壁丹崖有如鬼斧神工,呈現出各種奇特的造型,最著名的莫過於“十不得”了:男女相依的夫妻峯,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含苞待放的水中蓮花石,是“蓮花戴不得”;碩大無朋的仙桃石,是“仙桃吃不得”;惟妙惟肖的天師煉丹勺巖,是“丹勺用不得”;紅紫斑斕的雲錦山,是“雲錦披不得”;漩渦翻滾的道堂巖,是“道堂坐不得”;孤峯獨秀的鐘鼓石,是“石鼓敲不得”;天師試劍的試劍石,是“劍石試不得”;橫溪枕流的玉梳石,是“玉梳梳不得”;而仙女巖呢,則是“仙女配不得”。

D9上饒的人們說:“鷹潭龍虎山不如三清山更有氣派”。這話初聽起來好像不無道理,因爲三清山的高度,和那些讓人驚心動魄的風景,三清山確乎要好看一些,但是,細細一想,龍虎山也有龍虎山的特點,也有其他景點所不具備的優點。一來是,龍虎山有山有水,山水兼得,一個缺乏水的地方似乎就缺少了一種靈氣;二來,龍虎山和中國道教密不可分,給信教的國人以特別的感覺。

D10宋代文人蘇東坡、曾鞏、陸九淵、文天祥,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明代宋濂、徐霞客、夏言,清代袁枚等在龍虎山都留下詩文和題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遊龍虎山,在他的遊記中對龍虎山有精彩的描述:“遙望東面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爲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爲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面削起者爲碣石,最峭。”

D11道教的發祥與張天師的傳承,奠定了龍虎山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在龍虎山下的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起居和祀神所在,也是道教正一派祖庭和歷代張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建築佈局呈八卦形,充滿古徽派建築特色,規模宏大,古木參天,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與千年道文化的傳承,還有千年懸棺之謎,構成龍虎山最絢麗奇異的景觀。

D12放眼遠眺,只見“仙岩”全景一覽無遺。正如明成化年間臨川才子胡紫高遊“旱仙岩”後寫道:“千盡雲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臨絕頂,好景勝蓬萊。”在“仙水巖”,這裏的山山水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瀘溪河”的兩岸則到處都是奇峯怪石、亂石林峋,它們有的象“人”、有的象“花”、有的象“狗”、有的象“馬”、有的象“牛”、有的象“獅子”、有的象“老虎”、有的象“大象”、有的象“竹筍”、……等等,觀後真叫人拍手喊絕,驚歎這大自然的神奇與瑰麗!

D13龍虎山境內山清水秀,瀘溪河源遠流長,清澈見底。道祖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說水如大道,聖人如水,重在無爲,貴在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強好勝。水隨方則方,隨圓則圓,甘處卑下,甘守低凹之處,效水而行,從善如流,乃修身第一要務。 水以柔克剛,滴水穿石,順其自然,處理事務時,要像水一樣,潤物無聲;胸懷寬廣,猶如大海,海納百川。

D14美麗的龍虎山是世界地質公園,是風景優美的地方,也是讓人們喜愛的地方。龍虎山的山千姿百態。有的像大象在小心翼翼地把鼻子放在水裏喝水;有的像兇猛的獅子在奔跑;還有的`像一隻烏龜慢慢地爬行着,似乎在找一條河跳進去涼快涼快。最神奇的還是吊懸棺,在幾百米高懸崖峭壁上有無數洞穴,洞穴裏放着許多許多的古代棺木。

D15這裏有“西江第一家,南郭無雙地”的天師府,府內的一塊御匾、一顆玉印、一把寶劍、一方石碑、一座元鍾、一面宋鏡,無一不鐫刻着中國道教史不同時期的不同側面,無一不訴說着每一個文物不同尋常的歷史傳奇。鼎盛時期,其周邊建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36座道院,供奉着三清、四聖、南北斗、28宿、36將神像。府門上有一副由明代尚書、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抱柱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它形象地概括出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

D16當我來到“瀘溪河”時,只見河兩岸長滿了青翠欲滴的蘆葦,真是“一條澗水流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乘上船筏順水而漂,只見河水深處泓遂莫測,淺處可見游魚水鯴,水滯之處,河面則平滑似鏡。可謂:“水從天上來,瀘溪仙鏡流”。飄飄逸逸,逍遙自在。難怪宋代文學家晁樸之在游完“龍虎山”之後便寫下了“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

D17丹崖碧水造就地質奇觀,十里畫廊盡顯南國風流,道教祖庭彰顯人文厚重,絕壁崖墓開啓千年謎團。這就是龍虎山,一座無龍無虎的江西名山,一座有山有水的旅遊名山,一座含峯含崖的地質名山,一座遵理遵義的道教名山。觀瞻龍虎山,需要一種開闊的俯視。站在高空,你會發現,發源於福建光澤的瀘溪河似一條翠綠的玉帶,串聯着龍虎山的24巖、99峯和108處自然景觀,串聯着億萬年來的丹霞仙境,串聯着兩岸一個個古老的村落,串聯着由峯崖組成的粒粒瑪瑙和珍珠。

D18從“仙水巖”下來,至巖腳,這裏有座異廟,廟檐下題有“飛雲閣”字樣。該閣高有七層,石壁上修了一棧道通往廟宇。閣壁上刻滿了文人騷客的墨寶,有“鶴爲留影”、有“神仙可棲”、有“仙蹤縹緲”、有“仙岩環翠”、……等書法石刻。最顯目的就是明朝更言所刻的兩米見方的四個大字“玉壁凌空”。據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曾在此留下名篇佳句。

D19在這座道教之都裏,我深深地呼吸着道教裏最厚重、最正宗的宗教氣息。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首,始建於東漢,屢毀屢建,如今還存有東隱院、善惡井、夢牀和傳說中的鎮妖井等文物古蹟。在這裏,我體驗了正一道最正規的叩拜方式;在鎮妖殿,感悟着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裏營造的引人入勝的意境,大意是洪太尉強行掘開天師鎮鎖魔王的鎮妖井後,裏面的36員天罡星、72座地煞星趁機投奔人間,化身爲梁山泊108將,從而演繹出一部驚天動地的經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