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元宵經典手抄報版面設計

2016年元宵經典手抄報版面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從國家祭祀到全民同樂

2016年元宵經典手抄報版面設計

記者: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印象中這是一個很熱鬧的傳統節日,但是,對元宵節的起源,人們卻知之不詳。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節日呢?

陳連山:元宵節俗名“正月半”,在古代也叫“元夜”、“元夕”,意思是第一個月圓之夜。道教稱之爲“上元節”,認爲這是天官賜福的日子。老百姓也叫它“燈節”,因爲元宵的核心活動是夜遊觀燈。

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創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按照當時的觀念,泰一神是最高天神,居住在北極星,乘坐帝車(即北斗星)巡遊宇宙。泰一祭祀四季都有,但最重要的祭祀時刻是正月上辛日。《史記·孝武本紀》裏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童)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這個祭祀的時間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尚未確定在十五日,但時間接近,而且是夜裏舉行,應該有燈火。童男童女七十人唱歌,也和後來元宵節歌舞活動類似。特別是其中所說的“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象徵着生殖萬物,這和後來元宵節普遍流行的求子活動相互一致。因此,從唐朝開始,人們就把它當作元宵節的起源了。例如,《藝文類聚》卷四里就說:“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蹟。”

記者:漢武帝的泰一祭祀,我們想象一下,它更像一種廟堂之上的國家儀典,似乎和後世的“民間狂歡”還有點距離,是這樣嗎?

陳連山:當然,泰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還不是民間節日。

到東漢末年,正月半纔開始成爲節日。由於史料缺失,我們只知道當時民間有敲鼓活動。南北朝時代,百姓在這一天用膏糜祭祀地神,祈求一年蠶事豐收。膏糜,也叫膏粥,用大米粥加上油脂做成。這是當時的元宵節食品。而皇家與貴族則張燈結綵加以慶祝。

隋初,元宵節完全成熟。《隋書·柳彧傳》說,柳彧上書隋文帝:“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即正月十五之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爲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燈火明亮,鼓樂喧天,化裝遊行,雜技表演,現代元宵節的主要內容都出現了。不過,隋文帝擔心民衆狂歡有悖禮儀,下令禁止了。隨着經濟繁榮,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正月,政府開始舉辦元宵慶祝:“帝以諸藩酋長畢集洛陽,丁丑(正月十五),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百萬。自是,歲以爲常。”因此,南宋人胡三省認爲:“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佛教也加入到節日活動中。印度佛教在十二月三十日(相當於農曆正月十五)舉行如來佛的指骨舍利展示。而中國佛教信徒結合元宵節的實際需要,舉行張燈紀念。

記者:隋煬帝時代的元宵節在後世確實很有名,明清時代流傳甚廣的“隋唐”故事裏,就有秦瓊等人“鬧花燈”的經典段落。這些故事既是對奢華之風的批評,但反過來也能看出一種繁華。

陳連山:其實,到了唐代,元宵節張燈習俗更是風靡於世。唐政府還專門開放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日),以便於人們賞燈。於是,元宵節的名字正式出現。韓偓《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詩》:“元宵清景亞元正(注:春節),絲雨霏霏向晚傾。”

宋代元宵觀燈更加興盛,從正月十四一直延續到十八,而且燃放煙火。張燈成爲元宵節最爲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

記者:除了觀燈,歷史上的元宵節還有些什麼節俗流傳至今呢?

陳連山:元宵節的節俗還有不少。比如,從宋代開始,我們可以看到的記載中,又增加了猜燈謎遊戲。這種遊戲,充滿智慧和趣味,一直延續至今。當時的元宵節食品中,還出現了湯圓,當時叫“浮圓子”。明清以後,吃湯圓(北方叫“元宵”)成爲全國習俗。

明清以來,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因而極其熱鬧。其主要內容是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遊行活動中有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擡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則是元宵節的高潮,五彩繽紛的煙花把整個夜空點染得無比絢麗。

正月十五元宵節從西漢的國家祭祀活動最終發展成一個全民狂歡的最大娛樂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