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相關知識:

  端午節吃什麼?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端午節不可不吃的美味食物就是糉子(tsung-tse/glutinous rice dumpling),這種傳統源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害屈原。

因爲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糉子裏面的餡兒也有所不同,北方多爲甜味糉子,以豆沙(bean paste)、紅棗(date)等做餡兒,而南方則多爲鹹味糉子,以肉(meat)、堅果(nut)等做餡兒。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也有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喝什麼?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端午節嘗試一下雄黃酒吧。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realgar wine)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這樣可以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同時也能驅趕惡靈(fend off evil spirits)。

  端午節玩什麼?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端午節最應景的節目就是賽龍舟(dragon boat racing )。端午節也叫龍舟節,可見賽龍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端午節戴什麼?

端午節最有特色的飾物就是香包(sachet)。小孩佩戴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用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 herbal medicines)做成的香包也可以預防疾病。

端午節掛什麼?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許多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端午節時,人們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爲保護之用。

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branches of moxa and calamus around the doors of their homes)和懸鐘馗像(display portraits of evil's nemesis, Chung Kuei)都是爲了驅疾避兇,討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