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關於剪紙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剪紙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導語:造紙術的發明在漢代就已經發明瞭,紙的發明應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有輻射了七他許多技藝的產生,其中剪紙文化也在當時產生了,那麼,剪紙這門技藝蘊含着哪些內容呢?下面分享一些關於剪紙的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剪紙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傳統文化剪紙手抄報圖片參考01

傳統文化剪紙手抄報圖片參考02

傳統文化剪紙手抄報圖片參考03

傳統文化剪紙手抄報圖片參考04

  【傳統文化之剪紙手抄報資料】

  一、剪紙文化的發展歷史

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而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

到了唐宋,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爲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爲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爲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爲裝飾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爲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二、剪紙文化的形式

“剪紙就是平面的鏤空藝術。”幹了幾十年剪紙藝術的徐陽對剪紙藝術做出了最簡單但又最精髓的介紹。“嚴格來說,自東漢蔡倫的造紙術發明之後,剪紙這項技藝就已經產生,宋朝開始逐漸出現專門的剪紙藝人,主要是走街串巷爲人們上門服務剪紙。剪紙這門技藝最興盛的時期是在明清兩代,那個時候人們生活富裕了,自然娛樂品質也就跟着上來了。”

杜甫在《彭衙行》中著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當時剪紙招魂的風俗就已流傳民間。所以說剪紙技藝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產生於人們的民俗活動中,又應用於民俗活動,可以說兩者誰都離不開誰。“就像人們過節愛貼的窗花,是因爲春節的喜慶氣氛需要一種物化的事物來表達,所以開始用紙剪一些喜慶的圖案,這些窗花剪完之後在春節貼出又能更好地發揮其藝術效果,烘托氛圍。可以說,沒有民俗文化活動,就沒有剪紙藝術。”

“剪紙的過程分爲創作和剪裁兩個部分。”說起創作過程,徐陽只是輕描淡寫介紹了一句,但簡單瞭解之後,剪紙有着非常高的造型要求——圓要飽滿圓潤、尖要尖而挺拔、方要齊整有力、缺要排列有序、剪線要均勻精細……“我們東方的藝術形式是比較含蓄的,主要是強調作品的意境,所以造型只是一種手段,而一幅好的剪紙作品,無論形式上怎麼變化,都要包含三個要素,就是民俗性、吉祥性還有意向性。只有包含這三個要素,才能真正表現出這門技藝的藝術感染力。”

 三、剪紙文化與民間習俗

民間剪紙的活態性首先體現在傳統的節日文化空間中。春節是中國古老隆重的年節,北方鄉村的春節正是從鉸剪紙、貼窗花開始的,這個習俗至今仍在陝西、山西、甘肅、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許多鄉村延續着。大紅紙鉸出的窗花,象徵着年節的喜慶、吉祥,古老的剪紙紋樣裏遺存着豐富的生命記憶,傳繼着中國本原的節日文化主題和敘事方式,剪紙至今仍是中國年節的典型象徵。

中國傳統的婚喪習俗,是民間生活中重要的人生禮俗,民間剪紙同樣是這些禮俗儀式實現的重要象徵手段。在民間婚俗中,結婚的新房成爲天地陰陽相合、生命孕育繁衍的空間象徵。在陝北圍繞着新房的窯洞,從窗花、炕圍花到窯頂上的“坐帳花”,以及嫁妝物品上覆蓋的剪紙通稱爲喜花。大紅的剪紙和剪紙中約定俗成的紋飾符號,直觀鮮明地象徵了生命(生殖)相合相生、繁衍興盛的婚俗主題。民衆在風俗中用剪紙表達生命情感的象徵,隱寓生與死的人生祈願,營造儀式特定的文化空間。黃河流域的鄉村圍繞着農耕信仰習俗,也在使用剪紙的方式表達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敬,對生存境遇的吉祥祈盼。在陝北、甘肅隴東、山西呂梁一帶的鄉村,春節時剪“抓髻娃娃”貼於門楣,以求避邪驅疫保平安。陝北民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五道娃娃一把叉”;春節民俗鉸“老牛頂散”剪紙門畫,稱“老牛頂散,除災免難”,就是早期農耕信仰文化的活態承傳寫照。

  四、剪紙文化與農耕文化

傳統的農耕生產依賴於自然,自然氣候的陰晴旱澇對靠天吃飯的小農生產至關重要。在西北的一些鄉村,淫雨連綿時民間要鉸“掃天婆”剪紙懸掛於門外,以求晴免澇;乾旱時要鉸“碰頭娃娃”剪紙貼於院外或水缸上,以祈求天降雨水。陝北、山西的呂梁山區、甘肅隴東正月裏還剪“療疳娃娃”以求驅病免災。河北中南部一些鄉村,在春節敬神、春分“打醮”、清明祭祀、農曆七月和十月的鬼節這一系列習俗節日中,鄉村婦女用彩色剪紙佈置神棚、敬神祈願、爲神鬼製作衣帽,彩色的民間剪紙成爲這一系列信仰民俗活動中重要的文化空間和信仰心理實現的象徵。

  五、剪紙文化與鄉村女性

在中國農耕文化傳統中,民間剪紙也是古老巫俗中的重要手段。中國南方的儺戲儀式中、東北滿族薩滿文化的信仰習俗中、苗族“鬼師”的各種儀式中,剪紙成爲其重要的巫文化象徵,其中隱蔽着古老的生命信仰淵源。於是,剪紙在巫俗中具有了神與鬼的靈力,在儀式中成爲招魂、祛病、避邪的象徵物。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這種招魂剪紙的原型,我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上的“五道娃娃”,這種喪俗中招魂避邪功能的“五道娃娃”紋飾符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的橫列七個手拉手娃娃的剪紙,據考證同樣是寓意靈魂復活、生生不息的招魂剪紙。

中國文明的持久性,是世界公認的一個事實。但追溯文明持久性的因素,人們只看到漢字的核心作用,對活態的以人爲第一要素、口傳身授的文化方式卻缺乏重視。民間剪紙即是和民間生活形態溶爲一體的活態文化傳統。在民間剪紙的紋飾體系中,記載着古老豐富深厚的文化信息,這種紋飾符號的傳承是依靠人的記憶、依靠民間信仰和民俗儀式的需求而實現的。“

剪刀是鄉村婦女重要的生活工具,剪棉花、剪布裁衣、剪紙、接生。鄉村婦女用剪刀創造傳承了民間剪紙的古老習俗傳統,這個傳統不僅是民間刺繡、民間麪塑的基礎,也是民間美術最本原的基礎。民間剪紙使諸多民俗主題通過鮮明的紋飾符號象徵得以表達,使許多民俗儀式得以完整地實現。學習鉸剪紙是民間鄉村婦女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接受的民間文化啓蒙,童年時期摹剪的是花花草草,青年時期剪的是理想,中年時期剪的是生活,老年時期剪的是哲理和期望。婦女們用一生的經歷在體驗着剪紙紋飾中的生命內涵和吉祥祝願。在民間,鉸剪紙的水平代表着一個女人的人格品性,心靈手巧的女人總是受到家人和鄉鄰的尊重。雖然她們對剪紙功能的認識大多隻停留在樸素的情感上,其實已超越了藝術,而與生存情感的企盼寄託緊密聯在了一起。在這種中華文明持久性因素的文化活態景觀中,我們發現了大地上以人爲本、口傳身授的活態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形成的多民族、多樣性文化生態區域的存在,爲我們開啓了一個豐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庫,這正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