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我愛讀書2015手抄報內容

我愛讀書2015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我愛讀書手抄報的相關辦報內容:關於胡適的讀書方法

我愛讀書2015手抄報內容

坊間已經有了無窮多的關於“名人談讀書”之類的書籍,好像也一直很受歡迎。這自然並不奇怪,因爲年輕人通常是喜歡瞭解名人們的成功路勁,看看有無可資借鑑之處,無論是治學或是經商。但說到讀書,我認爲大可不必去看政治家或者成功商人是如何說的,只看看職業讀書人是怎麼說的便足矣。不過,即使看這樣的書,自己也須多留個心眼,別太當真。我曾經爲雜誌寫過所謂的魯迅先生的讀書方法,現在就接着來聊聊關於胡適談論的讀書方法。

胡適在1925年10月,曾在當時上海的中華職業學校做過一次演講,題目就是《怎樣讀書》。他認爲“讀書”可以有三種說法:一是“要讀何書”,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讀什麼”的問題,他說這個問題殊不易解決,因爲個人見解不同,個性不同,各人所選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沒有多大的標準作用,所以他說“我不講這一類的問題”。二是“讀書的功用”,這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爲什麼讀”的問題,他說從前的人都會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現在不這麼說了,因爲大家都知道讀書是求知識,知識就是權力。而大家都會這麼說了,所以胡適說“我也不必講 ”了。那麼胡適要講什麼呢?他只着重講了“讀書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怎麼讀”的問題。這也許和我們大家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因爲人們通常對於“怎麼讀”的關注,要遠高於“讀什麼”和“爲什麼讀”。

於是,胡適就根據他的個人經驗,談到了關於讀書的方法。他說:

“我的第一句話是很平常的,就是說,讀書有兩個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怎麼樣?既要讀得“精”,又要讀得“博”,這樣的觀點你是不是已經很熟悉?

在談如何“精”的時候,胡適提出了他的著名看法:就是讀書要有“四到”。我們都知道以前朱熹提出了“讀書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而胡適在這“三到”之外,再增了一個“手到”。何謂手到?胡適說,“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纔有所得”。比如說,查閱工具書,翻看參考書,做做讀書札記等等,都是手到。他說“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門”,這裏說的“發表”,不是說文章在報刊發表,而是說把自己接受的信息和思想,經過整理和組織,用文字表達出來。

我愛讀書手抄報

這就是胡適所倡導的著名的“讀書四到”,不過他說的順序是“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和朱熹說的“三到”順序有所不同。人家朱熹是把“心到”在第一位,而胡適把“眼到”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爲朱熹所說的“心到”和胡適所說的“心到”並不是一回事。

朱熹說的“心到”首先是指心思要到,注意力要集中,別讀望天書,所以朱熹說,“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最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心思不在書上,那麼眼就看不仔細,就不會專注,只是泛泛地讀,決不可能記下來,即使記下來也不會長久。三到中,心到是最急需的。。

而胡適的“心到”呢,指是卻是腦筋要到,眼睛看到了,就該動腦經思考,即他說的“用心考究”,他講“心到”要懂得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並且還要藉助於外在的設備和思想的方法,比如要藉助於工具書,在讀的過程中要有分析,辨析,存疑,他還引宋人張載的話“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等,來闡述讀書要學思並重,獨立思考。看見了吧,這樣的讀書,纔是胡適所講的“精讀”。

在談到如何“博”的時候,胡適說“什麼書都要讀,就是博”,但他不小心還是又扯到“讀書的功用”上去了。他說一是“爲預備參考資料計,不可不博”;二是“爲做一個有用的人計,也不可不博”。這意思就是總之要無書不讀,如果只讀一種書,“則不足以知其書”。

所以最後他說:理想中的學者,即能博大,又能精深。爲什麼呢?因爲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而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那麼“精”和“博”要到什麼程度呢?胡適還繼續說到:“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

乖乖也,這樣的要求,看天下學人,是不是隻剩下他胡適一個人了?

好像也不對。

因爲胡適本人在1915年2月3日的日記中曾寫到,“學問之道兩面而已,一曰廣大(博),一曰高深(精),兩者須相輔相行。務精者每失之隘,務博者每失之淺,其失一也。餘失之淺也,不可不以高深矯正之。”意思是說,求精深者總會有所狹隘,而求廣博者又往往會膚淺,然後他說自己就失之於淺,也就是說,他自認屬於廣博型,還不夠精深,故還需要更加努力,以高深來矯正自己的淺。

完蛋了。連胡適先生自己都只認爲僅有“博”,而還達不到“精”,那麼誰還能做到他說的這個既“精”又“博”的份上呢?

奇怪的是,像胡適這樣大講特講讀書又要精又要博的人,在今天依然還大有人在。這種觀點好像真的非常流行,沒見過誰試圖去稍微懷疑一下。

但看看胡適自己的自相矛盾就知道了,這不過只是一個故事而已,千萬不要去當真。否則,恐怕誰也沒有辦法好好讀書了。因爲無論你再怎麼用功讀書,你都會感覺自己並不精深,也並不廣博,你會覺得讀書對你也許沒有多少意義了,就只有失敗的沮喪了。那你還讀書幹嗎?不如干脆不讀了。

所以,今天如果還有誰拿着胡適這樣的觀點,動輒要求讀書人既要精深,又要廣博,其實是害死人的。最好就別理他們。

也許你就會問了,連胡適說的讀書方法你都敢說害死人,你算老幾呢?有本事你來說個方法試試。

其實和胡適的看法一樣,我也認爲“怎樣讀書”是一個核心問題,還真值得大講特講。但是,假如你連打算“讀什麼書”都還沒有解決,那“怎樣讀書”又從何說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