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長城不僅僅僅是古時用來抵禦外來敵害的工具,更是這天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巧奪天工的設計,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它,是歷史的證明。小編整理的關於長城的手抄報,供參考!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讚美長城的句子

1、長城,1條俯臥在羣山尖一的龍,深黃的巨石記載着歷史的滄桑,一座座峯火臺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與汗水,而今,我登上了長城,我不能用雄壯的文字抒發追古思今的感慨,我只能用筆記錄下我的所見所感,來表達對長城的敬畏與讚美。

2、萬里長城凝結了千萬個勞動人民的血汗,是中華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長城像巨龍盤旋在羣山之中,那高大連綿的長城勾勒出蜿蜒的山勢,充滿了藝術魅力。

3、長城連續修築時刻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鉅,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爲世界獨一之奇觀。”。

4、聞名中外的八達嶺長城,它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蹟工程之一,它規模大,工程艱鉅,耗費人力之多,被稱爲“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2張

5、長城像1條矯健的巨龍,越羣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鉅工程。

6、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着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7、長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爲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8、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遠遠望去,像1條蜿蜒起伏的巨龍,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公里呢!號稱“人類奇蹟”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證明,至中國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9、到了好漢坡,這是一塊比較高的地,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到處懸崖峭壁,遠處朦朧的烽火臺,似乎有人在那招手。遙想當年戰火風飛的年代,英勇的戰士爲了保護自我的人民,在這浴血奮戰,擊敗來犯的侵略,是何等的令人敬仰和稱讚,一種對祖先的欽佩之情心涌而起。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3張

10、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全長一萬二千多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11、這天,看着長城,不禁驚歎與它的藝術建築,更驚歎於它忠心不悔地守衛了中華國土數千年的堅強毅力。萬里長城,堅信他不止能在中華國土上綿延萬里,能夠在那條歷史長河上綿延萬里,還能夠在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中綿延萬里!

12、聞名中外的八達嶺長城,它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蹟工程之一,它規模大,工程艱鉅,耗費人力之多,被稱爲“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

13、這麼陡的長城古人是怎樣建造成的呢!是啊,長城凝聚了中華兒女太多的智慧和汗水,不愧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和不可遺忘的寶貴財富。

14、在波瀾壯闊的渤海,在大漠孤煙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嶽,在塵土飛揚的古道。飛舞着1條雄偉神奇的中國龍。這就是不朽的長城。

15、這麼陡的長城古人是怎樣建造成的呢!是啊,長城凝聚了中華兒女太多的智慧和汗水,不愧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和不可遺忘的寶貴財富。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4張

16、“長城”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爲中國的象徵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17、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着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18、萬里長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比起那夢想萬世不滅,築造長城阿房兵馬俑的贏政,不管多普通的老百姓不是高明的多嗎?

19、“長城”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爲中國的象徵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20、長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爲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5張

建築方法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接着司馬遷又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成爲軍事佈防上的重要依據。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着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爲長城。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爲天然屏障。[39]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

隨着社會生產力進步,制磚技術不斷髮展,明代磚製品產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6張

影響意義

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爲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爲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爲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着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着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着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繫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衆。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着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長城的手抄報二年級 第7張

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衆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爲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係。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