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安妮日記》讀後感合集1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很快一天又過去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篇日記吧。日記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妮日記》讀後感合集1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着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爲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爲殘酷的迫害。爲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裏面,成爲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爲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裏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麼概念哪,他們居然那麼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爲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爲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爲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裏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裏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

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爲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裏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安妮日記》讀後感2

我讀過許多書,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描述二戰時期安妮和她的一家人被納粹黨追捕而被迫藏在荷蘭的一個密室裏的生活實錄。那段時日是猶太人最黑暗的日子,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而安妮這樣一個花季少女,卻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密室中度過了她最活潑、最美好的那段光陰。

在密室生活剛開始的時候,13歲的安妮差一點就被逼瘋了。幾乎不見天日的生活,嚴格的生活制度,這都是一個花季少女不應該承受的。這樣一個花一般的年紀,她不能和我們一樣自由、自在,而是天天躲在密室裏探照燈照不到的死角里,被逼迫着習慣陰暗以及白晝如同黑夜的生活。我甚至能夠體會安妮寫日記時的絕望與無奈的心情,但安妮的樂觀還是使我感到一絲欣慰的。我常常想,如果安妮在二戰結束前夕幸運地活下來,那麼歷史上是不是又會多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文字以及她筆下的生活都讓我深感震撼、悲憤。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裏度過了她兩年花季少女最重要的時光,而這兩年只有日記本陪伴她。在黑暗即將過去的時候,安妮卻離開了這個紛爭的世界,安妮一家只有她的父親一人生還,其他人都慘遭不幸。看到這裏,我對納粹黨十分憤恨。他們剝奪了安妮美好的童年,安妮她甚至沒有過感情的經歷和花季的幸福、快樂以及友情。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不只是對安妮一個人的惋惜,而是對所有猶太人的同情。

老師的話:<<安妮日記>>,書名毫不起眼,卻記錄了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戰爭歲月。二戰時期,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大肆屠殺猶太人,在集中營內喪生的難民不計其數。戰火瀰漫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使得人民顛沛流離。少女安妮遭遇不幸,她沒有自由,她沒有幸福,但她卻用文字將自己的內心進行解讀。黑暗中,唯有日記陪伴前行。生命短暫,卻用文字記錄了不短暫的時光。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3

看完了《安妮日記》這本書,讓我很有感觸,非常敬佩《安妮日記》裏的主人公ˉˉ安妮。弗蘭克,雖然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是她堅強、勇敢,樂觀!她不怕面對艱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怕面對戰爭世界的多種困難!

我覺得安妮和她的姐姐瑪格特.弗蘭克都是兩個好學的孩子,在她聽到姐姐推算說十月一號就能上學,她們姐倆就高興的不得了!我還覺得安妮是一個尊敬長輩的人,因爲不論是達思太太還是杜賽爾罵她,她都 不會頂嘴,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會氣呼呼的衝上去,一個勁地說她的缺點!哦,對了雖然她也會在日記裏對他們頗有微詞,但是,這也是她的一種傾訴!

我覺得庫格勒先生、克萊曼先生、梅普、沃森、艾莉...這幾位善良熱心的荷蘭朋友是偉大的,是樂於助人的!他們給弗蘭克一家和達思一家提供食物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有時候會帶一些小禮物和城裏的新消息!如果遇上重大的節日或某人的生日,大家就會聚在一起把自己的存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爲清冷的生活帶來一絲熱鬧,爲艱苦的生活帶來一絲甜蜜!

我還覺得安妮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女孩。因爲安妮生日時收到了約瑟夫。考思寫的《荷蘭民間故事》、達西寫的《雛菊的山中假日》十分開心,有零花錢沒想着買吃的,而是想着買《古希臘和羅馬神話》。之所以說她心靈手巧是因爲她會打毛衣,爲這件事她還和杜賽爾爭過房間裏桌子的使用權呢!

安妮和我一樣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世界永遠和平,沒有殘酷的戰爭,只有一個幸福和平的地球。

《安妮日記》讀後感4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妮寫了兩年多的日記,從13歲寫到15歲。安妮父親經商,母親是家庭主婦,家裏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瑪格特。19xx年希特勒在德國全面推行獨裁統治,猖狂迫害猶太人。安妮一家在19xx年前往荷蘭避難,可是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希特勒視猶太人爲劣等的民族,想要將猶太人趕淨殺絕。八個人在祕密後屋裏度過了兩年難熬的時間。雖然有朋友們的幫助,但他們每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中。祕密後屋裏本來善良的人變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搶。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格特最終被轉移到伯根_伯森集中營,在19xx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寫日記的時候和我一樣大小,她當時在祕密後屋的生活艱難。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別!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想想現在的生活,回憶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現在有多幸福,多快樂!安妮在祕密後屋裏並沒有絕望,她堅持讀書,寫日記,希望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當一位作家和記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爲社會做出貢獻。安妮在日記中寫下了她對友誼,對種族,對軍事等等的看法。在幾十平方的小天地裏,大家時刻擔心被發現,被抓走。他們經常空襲警報的驚嚇,飛機轟炸的威脅……安妮在日記中觀察仔細,文章通暢,描寫生動,着實讓人感到可驚可嘆!

戰爭只能說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安妮對漫長的和平而痛苦的等待,換來的只是苦難和死亡。像安妮一樣苦苦等待和平的不止一個,讓我們大聲說出:“和平萬歲!團結萬歲!”

《安妮日記》讀後感5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着歐佩培克公司,還有母親艾蒂斯和姐姐瑪戈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

1933年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一家在這裏開始了新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就是她的生日禮物之一。安妮還給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吉蒂。從她生日那天起,她就開始寫日記。由於納粹的迫害更殘酷。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被迫躲進父親辦公的大樓後面一些隱蔽的房屋裏面,這一躲就是兩年,至1944年8月4日遭人舉報而被納粹逮捕,把他們關進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生還,其餘人無一倖免,安妮的父親決定將女兒的日記出版。

安妮在日記中直言不諱,把吉蒂當成她最信任的人,最可靠的朋友,時不時地與它談心。她在隱蔽的房間中,只有日記相伴的情況下,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她沒有享受到一點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納粹黨的醜惡在時刻刺激她緊張的神經。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依然在自學知識,內心沒有沉淪,而是依然向着陽光。但是我們今天身處這樣好的環境之下,居然還有人不願讀書,與勤奮的安妮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爲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爲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爲了爲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我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

《安妮日記》讀後感6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猶太人安妮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記本,隨後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陪伴了她人生最後自由的2年1個月零21天,最終她在集中營因斑疹傷寒而去世。

日記的開頭和結局氣氛截然不同。開頭寫了她收到日記本的喜悅以及她和朋友們之間的交往,寫出她自由、快樂的心。結尾是他們聽到了好消息。但結局是在3天后,他們躲藏的祕密被告發,8人均被送往集中營。有兩個保護人也受到了連累。8人中,唯一的倖存者就是安妮的父親,他幫安妮發表了這本日記,同時告訴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記中,多次寫出她對和平的渴望,當好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激動,當壞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恐懼,也痛恨那些殘忍的德國兵。德國軍隊傷害了無數無辜的猶太人,用殘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剝奪了別人生活的權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兒子彼得都比較內向,大人們都比較喜歡他們。但安妮的性格活潑,不是很細膩,所以總被大人們指責。但她內心很懂事,爲了密室的平靜和安全,她不發泄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讓大人們因她而傷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卻會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大局爲重。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們應該學習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學會理解別人。

戰爭的結局是死亡,和平的意義是美好。爲什麼要選擇戰爭呢?那麼多猶太人就因爲自己是猶太人而死亡,這纔是最大的不公平,讓他們沒有生活的權利。爲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爲了達成我們共同的宿願,停止戰爭吧!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7

我在新華書店看完後想找一本書寫,第一眼就被安妮的日記吸引住了。在安妮的日記主要講述二戰期間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女孩寫的日記之前,我不知道從哪裏聽說過安妮的日記,但我不知道具體的信息。因此,藉着這次“品書讀經”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在讀完這本書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安妮日記》以猶太女孩安妮的視角,記錄了二戰期間密室裏人們的生活。安妮最初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崛起後,她與家人一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避難。她收到一本日記作爲生日禮物,並開始記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裏,她每天在密室裏用筆記記錄自己的成長經歷,思考戰爭、反猶太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別、宗教等問題。

在我讀了安妮的日記後,作爲一個成長中的女孩,安妮在日記中傾訴了她與母親不斷衝突的困惑以及她對性的好奇。同時,我對25個月的祕密房間生活記錄深感恐懼。查閱資料後,我深深瞭解到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種類似南京大屠殺的罪惡行徑。

我同情安妮。作爲一個年輕的女孩,我沒有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沒有和同學朋友一起玩耍,沒有享受生活的樂趣。相反地住在一間充滿恐懼和沮喪的密室裏—“星期天我的精神狀態最差。此時,房間裏的人都很沮喪,氣氛令人窒息。我們聽不到外面的任何聲音。房間裏死寂的寂靜籠罩着我,把我拖了起來,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地獄地獄的底部。我感覺自己像一隻關在籠子裏的鳥,翅膀被切斷,撞到了沼澤地上黑暗中的籠子;讓我出去“我的心在哭泣,”讓我去有新鮮空氣和笑聲的地方。

我佩服安妮。作爲一個年輕的女孩,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她堅持不懈,終於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作。迄今爲止,《安妮日記》已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了3000多萬冊,被視爲二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爲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成爲未來國家的棟樑,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安妮日記》讀後感8

安妮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但她的命運卻不同尋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對德國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一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就是衆多受害者當中的一個。那時,安妮剛剛過完她13歲的生日,他們一家就開始了躲藏生活,竟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而這25個月裏,他們卻過着痛不欲生的生活: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就連上廁所也不能。只有到晚上,他們才能依靠父親同事給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維持生命。而在這25個月的漫長歲月裏,小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密室內的點點滴滴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思考反猶太主義,思考一切的一切。顯然在她幼小的心靈裏,已經有了對生命獨特的感悟。她每天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下,面對着隨時被發現的恐懼,但卻堅持着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那樣的環境裏,空氣都是令人窒息的,她卻依靠她成爲作家的夢想寫作着,直到被發現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能感受到安妮的樂觀、堅定和執着。她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她還說:“當我仰望天空時,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它”。安妮,這個充滿樂觀自信的小女孩,她是寒冷時的篝火,是沮喪時的星光,是絕望時的朝陽,有她在,就有生命的存在。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直到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軍隊發現不久。這個年齡和我們一般大的小女孩,經歷了多少,又忍受了多少?

戰爭的殘酷並非常人能想象的。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美好的生活,摧毀我們的一切,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無助。

《安妮日記》讀後感9

戰爭是一個令人聽到會感到毛骨悚然的詞。

戰爭讓《柑橘與檸檬啊》的小託失去了他的哥哥,戰爭同樣也讓安妮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她如花般年輕的生命。

戰爭是無情的、痛苦的、絕望的,可是安妮面對戰爭依然存有的那顆樂觀的心如同星星的火種散落到每一個角落,溫暖着周圍的每一個人。

隱匿終日不見天日的生活、發了芽變黑的土豆午餐、寂寞難熬的時間、沒日沒夜的擔驚受怕讓每一個生活在小密室裏人都給弄得神經兮兮的。雖然安妮同樣也感受到不安、恐懼,可是她卻用一顆樂觀的心去泰然處之,她常常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隱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開端。”。她的心靈一直保持着平靜與真摯,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去領略生活、感悟大自然、擁抱美麗的世界,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爲一名記者並且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爲全人類做出貢獻。一個如此天真浪漫樂觀的猶太小女孩,她的存在讓人在黑暗時看到燈光,在寒冷時感受到暖陽的溫暖。

可是戰爭是如此的殘酷,它毫無猶豫地帶走了安妮鮮活的生命。她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每當我想再次翻看《安妮日記》時,可是隻要一想起戰爭所帶的悲劇、帶來的傷痛,顫動的雙手卻再也無法翻動書本,久久地停滯在書的頁角。唯有再次想起安妮所說的:“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那句話時,安妮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身邊,她那嬌小的身影似乎再一次的在我腦海裏浮現,她那樂觀的精神又再一次地鼓舞着我繼續前進。

戰爭是寒冷的,可是安妮的存在讓戰爭不再那麼的冰冷……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記》的書,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本書是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真實紀錄。

書中主要講述了一九四零年希特勒開始攻打荷蘭,安妮的全家開始了提心吊膽的日子。在她十五歲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納粹發現並送入了集中營。一九四五年三月死於集中營,那時她還不到十六歲。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十分的震驚,想不到希特勒是如此的殘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在現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裏,我就連美國攻打伊拉克都覺得已經很血腥了。換個角度來說,希特勒的身上充滿了暴力,整天把所謂的不優秀的人種是不應該存在的這種思想往人的腦子裏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優誰劣,希特勒那種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勒還把抓來的男人當苦力,那些倖存的苦力出來後就像是骷髏一樣,皮包骨頭。女人和孩子就把他們殺死後燒掉,用他們的脂肪作肥皂什麼的。讓人看了都覺的十分震撼。再來想想我們的現在,整天只用學習什麼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膽下過日子好多了呢?我們還整天抱怨作業太多,學習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記裏雖然都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但在文字中還是能發現她也是十分細心地觀察,體會生活的美好。我十分佩服她,我們需要的就是她的這種精神。生活是美好的,用心去體會生活,你就會獲得很快樂。即使像安妮一樣很小就死去了,但是能在快樂中生活,你一定是個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勒,是他扼殺了無數個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這樣樂觀的人,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安妮,多年後,異國他鄉的我,在燈下翻閱你的心,兩心之間強烈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環境造就的你我,又有怎樣的一顆可以相通的心,將時光的指針打回與你同齡的我的年代,可曾發覺我也共有迷茫困惑的青春歲月?

我有一個非常敏感、容易受傷的脆弱的心,別人一句看似無意的話,一個彷彿沒有什麼的動作,都可以使我受傷。我的感情世界非常豐富,但我極少將我的感情投入某件事,投給某個人。因爲我害怕受到傷害,害怕那心碎的感覺。爲此,我將自己的感情層層包裹起來,我笑,我鬧,我卻不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去,我尋求精神的寄託,我尋求發泄的途徑。

看了太多的書,聽了太多的故事,我漸漸知道冷眼看一切是很好的。我不想看分離的結局,不想看內中的曲折。近來,我很煩,覺得好多東西,好多人都討厭。我喜歡獨自一人,伴着一屋子的孤獨、寂寞。不管怎樣,但求無怨的度過這一生。

小說、電視中見的多了,我覺得最令我感到可怕和討厭的是被人要挾,我時常想逃避這種事,但我象魚在網中一樣,萬般掙扎卻無半分收穫,我逃避可以爆發的戰爭,我努力剋制不發作。這是份深深的無奈,我早下過決心,不要被人要挾,但實際上我卻無法擺脫,直面現實的我已不在了,現在的我常心驚。

安妮,你的生命質量等同於流星,那點光芒,劃過天際,剎那換永恆,你的身邊是佈滿硝煙的恐怖戰場,它殘忍地奪去了你們無辜的生命;但它不知道,你的精神永恆,你的熱望、你的整個心靈都與我們、與世界同在。安妮,人生之路,能夠無怨無悔地走上一回,縱使短暫,亦應引以爲傲。

如詩如夢的純情,溫柔如水的情懷,被光陰牽走;而今的我,是想哭哭不出來,有些傾瀉筆端,所以看來比較私人;想用筆名,就像替身在爲自己發言;可惜,有些話替身也不能說,想說就說,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是多麼幸福。

安妮,像你,飄零風中的玫瑰,流傳於世。

不敢用手術刀剖開自己,只怕看見的是創痕,就讓一切隨風,固守住風花雪月的浪漫。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十三歲生日。她收到的禮物中有有一本日記本。從這一天起,安妮開始寫日記。日記除了開頭,都是寫於後屋,安妮以書信形式假託寫給好友吉蒂的。安妮,一個13歲的女孩,她與她的家人爲了躲避納粹的追殺而住進狹小的密室,她沒有自由,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爲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一個13歲的女孩,在狹小的密室裏還能如此,說明安妮的內心也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爲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爲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安妮是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永遠快樂的女孩;一個面對逆境卻不願低頭的女孩正激勵着我們衝出逆境!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安妮日記》是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兒躲避戰亂中書寫的日記集子,文中記錄了她的生活和情感狀態,深刻的反應出了納粹德國發動的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摧殘人性和反人類的行爲終將被世人謹記並載入史冊,爲世人唾罵。而我們生活在自由、明主的社會環境裏,就更應該懂得珍惜,而這些都是安妮無法得到的,雖然她非常向往。

安妮出生在德國一個富有的德籍猶太人家裏,而當是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爲了逃命,他們一家來到了荷蘭躲避戰亂。但是納粹德國的侵略橫掃歐洲,很快荷蘭就淪陷了,而這時候他們無處可去,而納粹分子也在荷蘭到處搜索猶太人,就連安妮的姐姐也收到了法院的傳票,之後他們就在祕密小屋裏隱祕的生活着。安妮是渴望自由的,她多麼想出去活動,呼吸新鮮空氣,看一看外面的花花草草,可是她不能這麼做,每當納粹軍人來搜索的時候,她們就感到恐懼和擔憂,因爲食物也很緊缺。在這個時期,安妮也進入了青春期,心理上、生理上都開始發生變化,而她對父母的婚姻也非常擔心,因爲怕他們不再相愛了,這樣她就失去了家。

納粹德國的戰敗,讓安妮終於可以自由的生活了,但他的日記卻將德國的暴行記錄了下來,也寫出了一個女孩度過的艱難歲月。讀後感.在躲避戰亂的日子裏,安妮對媽媽充滿了抱怨情緒,而這些也可以在她的日記裏讀到,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她終於明白了媽媽的難處,她需要學會相處和溝通。

我們要用自由的時間努力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也要學習安妮的堅強,更要從她的領悟中得到啓發:學會溝通和體諒他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寒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記》。我一聽書名,就覺得這本書一定沒意思,於是我就擱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實上這本書不是我想的那樣。

一天下午,我覺得很無聊,想看會兒書。我來到書櫥旁,用眼睛一掃,發現了我前幾天擱在一旁的書——《安妮日記》。我即興翻了幾頁,覺得這本書還不錯;我又翻了幾頁,我便後悔當時我沒先看這本書,因爲這本書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幾頁,那時的我已經放不下這本書了,我被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書名中的“安妮”,不過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萊克,她是一個猶太女孩。《安妮日記》這本書重要講:安妮在13歲時,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裏生活了二十五個月之久。因爲那時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大量的追殺猶太人,因爲他認爲猶太民族是個極爲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裏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後,在那密室裏生活的8個人都被抓走了,最後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這本書讓人們全新認識了戰爭,讓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心裏想:戰爭真是太恐怖了!爲什麼要有戰爭?難道各國之間就不能和平相處嗎?同時,我也對安妮的命運而惋惜。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長大後會是什麼職業?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學家?著名的科學家?不過,她已經去另一個世界了,但願她在那會很幸福。

大家爲了紀念這位永遠的天使——安妮·弗蘭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記》這本書,特地拍了關於安妮·弗萊克的電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館。

這本書不僅讓我愛不釋手,還讓我有了對生命的感悟。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讀了《安妮日記》讓我深有感觸。安妮身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她原本可以過着安寧的生活,可是在那個年代裏就因爲她是猶太人,所以她和她的家人不得不到處躲避納粹黨的殺害,由此開始了一直隱居在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隱蔽的房屋裏面。

在安妮生活的時代裏,她每天白天都要提心吊膽的過着,而我們卻不用,我們什麼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顧,只需要舒舒服服沒心沒肺的生活着。不論做什麼安妮永遠都是輕手輕腳,更別談大聲喧譁了,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想想我們,與她比我們過的是多麼的令人羨慕,自由,安逸我們都擁有。

從安妮的日記中,我看出了她的害怕,她將居住的房屋稱作“密室”,就這個詞我們就馬上會聯想到的就是黑暗,“密室”是四處都不透風沒有一點陽光的,住在這種地方她該有多麼難過。和我們差不多的年紀,我們經歷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她的那種害怕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樣的感覺。她天天必須悶在家裏不可以出門,隨着夜晚的降臨,偷偷瞄一眼月光也是膽戰心驚的事,可我們做事完全隨心所欲,出家門是最基本的,我們還有散步逛街等等活動,相比較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生活感覺很滿足了。

安妮不敢的我們統統都敢,她要是活在我們這個時候,她該會多麼開心,我想她肯定會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她會做很多很多自己感覺想做又有意義的事情,絕不會糟蹋這些時光——不過這些想象僅僅只是我們強加給她的,她不可能會享有這些假如,她永遠都只是生活在戰爭時代的女孩。她不能擁有這些假如,可是我們卻可以,也許是我們的生活太過安逸,我們身邊有那麼多虛度光陰的人。

讀完安妮的故事我開始反省,我們不該這樣的,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現在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多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不該爲了一點點的小事就和同學朋友發生矛盾,做事也不該永遠拖拖拉拉的浪費時間。《安妮日記》,這本書真的讓我收穫了很多,珍惜現在的一切,享受所有的美好時光,帶着快樂感恩的心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