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留學日記:歲末東西大片

留學日記:歲末東西大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歲末東西大片

留學日記:歲末東西大片

《碟中諜4》有高超的特技效果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安排。

現在是一個90後留學生遍佈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爲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編者

《碟中諜4》與《Don 2》:好萊塢與寶萊塢之爭

寶萊塢大片《碟中諜4》隆重上映,阿湯哥的帥特工伊森·亨特捲土重來。

作爲一個90後,看到《碟中諜》的第一、第二部還是在懵懂幼年。20世紀末,這類成功塑造英雄個人傳奇的動作大片幾乎完全由歐美主導。《碟中諜》有着高超的特技效果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安排,又洗去007系列因創作年代久遠而沾染上的強烈政治意味,爲冷戰結束十週年的諜戰動作片場注入一股年輕、清新的氣息。

然而又一個十年過去,《碟中諜》系列似乎也漸顯疲態。儘管情節依然緊張、主角依然帥氣,但在格局和立意上鮮有突破。隨着非歐美製作打入市場,如今同類型動作大片,早已不完全是好萊塢的天下。

201*年聖誕前,《碟中諜4》與寶萊塢動作大片《Don 2》全球同月上映。後者的主角是有“印度湯姆克魯斯”之稱的沙魯克汗,大有與真正的阿湯哥同臺競技之意。

《Don》系列塑造了一個心狠手辣又有極強個人魅力的黑道大哥Don。在第一部裏,他以令觀衆拍案叫絕的方法主宰了亞洲地下世界,在新上映的第二部裏,轉戰德國瑞士,又以種種驚人伎倆將歐洲的黑勢力玩弄於鼓掌之間。

電影的象徵意味似乎很明顯:寶萊塢製作進軍西方世界,希望從亞洲之王上升到世界之王。

《Don》系列塑造了一個心狠手辣又有極強個人魅力的黑道大哥Don。

最近爲寶萊塢電影傾倒的我早早地訂了《Don 2》的票,在ODEON影院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這部寶萊塢片子擁有全部好萊塢Blockbuster的元素:帥哥主角有美女環繞,不斷變換髮型衣服墨鏡耍酷,對財富巧取豪奪,對常規規則巧妙打破,對爾虞我詐心領神會,玩轉賭場、銀行、飆車賽,徘徊在正邪之間,常勝於危機邊緣。

非常客觀地說,觀衆也能清楚地在片子裏找到《碟中諜》系列的影子。比如男主角的髮型打扮,比如闖過銀行金庫層層安保的手段,乃至主題曲的風格。模仿,似乎是寶萊塢大片進軍歐美片場的無奈之舉。以印度本土羣衆爲主要觀衆的片子,往往毫無好萊塢元素,只以傳統印度風格取勝,也是十分精彩。然而要打入好萊塢主導的西方市場,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和對西方文化的吸納,是外來的後起之秀不得不爲的妥協。光寶萊塢這個頭銜,就有依附好萊塢之嫌。

然而,這些片子往往能超越模仿,勝過它們所借鑑的作品。在每個模仿的方面都精益求精,同時依然傳達印度風情,如歌舞語言等。多元之餘,不顯荒謬雜亂,其實很難做到。《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可以看到《雨人》的影子,感人程度卻絲毫不打折扣,且立意深刻、緊跟時代發展。《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藉着《變形金剛》打響的機器人概念,卻更進一步,觸摸人性、科技的禁忌,讓人在哭笑之間深深反思。《再生緣》有《歌劇魅影》的場面和《哈姆雷特》的劇中劇,卻以東方的生死輪迴作爲主線,將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種種模仿都絕不落俗套,因爲不是爲了模仿而模仿。模仿不過是讓世界開始接受新影視勢力的必要步驟,最終的目標是超越,是立足於世界頂端。現今的寶萊塢,電影的數量已經完勝好萊塢,很多大片的質量也絕對可以與之媲美。

對西方先進之處的模仿與本土文化精髓的細膩融合,讓印度現代影片顯得極其豐富多元。百花爭鳴、全面前進,正是印度這個後殖民大國的真實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Don 2》使用了3D技術,身兼製片人一職的主角沙魯克汗在接受BBC Tom Brook近兩個小時的採訪中,表示接受3D是緊跟最新電影技術步伐的必要之舉。與此同時,拍攝《碟4》的美國著名導演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則表示對3D電影的發展前景並不看好。看上去寶萊塢正在努力地吸取西方電影的每個優秀之處併力求超越,等到後者黔驢技窮的一天,就是兩塢平起平坐之日。

《金陵十三釵》:異軍突起的中國大手筆

讓我更加高興的是,這個聖誕檔,在好萊塢與寶萊塢的爭鋒之間,一部非常好的中國電影異軍突起,吸引了國際目光。

《金陵十三釵》也是一部相當國際化的片子。

一場慘無人道的屠城之戰,讓各種來路不同的小人物在同一個命運的路口匯聚,人生之路被無情扭轉。殯葬師原本貪財好酒,在與他無關的戰爭中只會抖動着一塊寫着“我是美國人,不是士兵”的破布乞命;當他最終揮動教會大旗嚴拒日軍獸行,開着卡車將女孩們救出南京城時,真正成爲了拯救人命與靈魂的神父了罷?秦淮河女人們一直用無情無義的脂粉面具遮擋着千瘡百孔的心;當她們最終決心捨生取義、反轉“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千古罵名時,便重新擁有了少女的高貴純潔了罷?出生於富貴小康之家的女學生們原本單純無知、清高自傲;當她們明白戰爭裏女人身體的脆弱和精神的強大時,也懂得反省自我、洞悉世事的重要了罷?中國軍人們處於缺乏武器和戰略安排的必敗局面之中;當他們用個人的'智勇忠貞和一腔熱血抵擋敵軍時,想必是最強大的男子漢罷?陳喬治原本是被遺棄的孤兒、在教堂做最低等事務的小夥計;當他男扮女裝、完成養父遺願時,想必擁有了天使般的力量了罷?淪爲日軍翻譯的孟先生冒險帶來修卡車工具;最後雖然避不開慘死之命,但在死前沒有看到女兒走向毀滅時,心裏也有一絲慰藉罷?

沒有過於絢麗的自然景觀,偶爾閃現的亮麗旗袍,最後也因換成了棉布藍衫而美麗—戰火硝煙中唯有人性的光輝是最壯麗的色彩。沒有過分宏大的音樂,偶爾的琵琶曲兒和小提琴柔柔地點綴其間,猶如涓涓細流在巨石縫間殘喘—悲情時刻的沉默和死寂更加真實。

當影片製作班子的注意力從外在的宏大轉移到小處的細膩中時,各種富有象徵意義的細節就格外打動人心:英格曼教父的相片、教堂的大紅十字旗、玉墨的“回到十三歲”,這些都是不用花重金就造就的點睛之筆。

同時,這也是一部相當國際化的片子。片中不通的語言和相互的理解反映了種種文化差異與人性的共通之處;旗袍與女學生服、琵琶與教堂唱詩與最後的角色對換反映了戰爭中對立的女性階級逐漸產生的大友誼。製作班子也是相當的多元:美國著名演員出演男主角、美國華人作家的小說原作、兩岸三地和日本的各種技術指導、美國頂尖小提琴家Joshua Bell演奏的配樂……

有趣之處是,正如《碟中諜》對《Don》的影響一樣,《金陵十三釵》中也偶能看出西方大片《辛德勒的名單》的掠影:音樂、色調、劇情,尤其是那段劊子手彈琴的片段,經典的強烈反差,讓觀衆感到寒冷沿着脊背蔓延上來。二戰間德國納粹在西方慘無人道的屠殺已被斯皮爾伯格的鴻篇鉅製刻畫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東方在二戰中慘受的荼毒也終於被反映出來,而且鏡頭從一個精巧的、帶有女性氣息的角度看去,飽含柔韌的東方風情,又隱隱有大手筆之風。

作爲南京人,我對那一段歷史素有錐心之痛,但是爲戰爭之後終於能產生這樣的作品感到榮幸。

愈演愈烈的反“美國化”的趨勢?

“美國化”(Americanization)是全球矚目的一個現象,在文化層面有兩個人們津津樂道的方面,一是好萊塢作品的全球滲透,二是麥當勞快餐概念的普及(McDonaldization)。現在看來,反“美國化”的趨勢,似乎已有不可抑制之勢。寶萊塢影星在歐美取景引得萬人空巷,中國影片開始衝擊奧斯卡。華人餐館和印巴飯店,在倫敦、紐約等西方大都市也是俯仰皆是。亞洲文化的反滲透和在全球的風靡,似乎正隨着亞洲經濟共同崛起騰飛。

細細看去,我們的中華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現狀如何、前景如何呢?中國的菜,風靡程度毫無疑問絕不在印度菜之下。可是電影、文學這些更直接觸碰文化、審問人心的呢?或許還差着一截。藝術文學與飲食不同,直接是思想而非手藝的結晶,要有自由的春風,才能在千年文化的沃土之上,有百花齊放的盛景。中國幾位大牌導演都有過敗筆,《夜宴》、《無極》、《黃金甲》等在許多人看來都是迷失在古典歷史與西方元素間的失敗嘗試。《金陵十三釵》在我看來是罕見的好作品,直面歷史、貫通中西、觸動人心。可是能否好片迭出,還要拭目以待。

寶萊塢的成功在前,中國導演演員必然也不甘落後。中國電影全方位逼近好萊塢和寶萊塢水準顯然還要假以時日,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見到世界各國的年輕人爭着看中國影視作品,就如我們現在週週追美劇一樣;大家爭着學中文,不僅僅只是爲了去賺中國人的錢,也是爲了去品評中國人銳利和大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