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難忘的端午日記

難忘的端午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難忘的端午日記,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難忘的端午日記

  難忘的端午日記1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爲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

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端午節。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爲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爲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糉子一起成爲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爲中國的傳說。爲了什麼呢?爲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爲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爲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爲你而驕傲,又爲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着這耐人尋味的端午節,爲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難忘的端午日記2

年年五月五,歲歲端午節。這一天,我國人民習慣飲雄黃酒,吃糉子,賽龍舟。這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糉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糉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爲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目前,屈原的作品已譯成多種外文,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

  難忘的端午日記3

一個綽影,踽行着,束光地冷笑,自問。嗖風,吹扯起衣襟。憎心地翕磨脣口,擺舉一手,捶拍着脯胸,一手握抓住利劍,仰頭渺眺。猛住地抽拔開劍筒,指令蒼穹,爍烙着碧光的眼睛,勾盯住,閃殺着紫黑的眸色。跌撞踏塵,吼笑着,憾心的吶叫,嘆問穹空!

淪滅了,無數瑩白的屍骨與枯紫的血脂。

混濁了,楚邦,任曾秦人的侵踏。

焚化,一方雀躍的毒火,片連了,亮點着。

屈公,酌味倦國邦的蕭落,仇恨??長浩的秦軍,戳碎了寂淡的夜空。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爲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夕,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汨江,寂岑了古昔吶喊,淌着雨淚,幾泛水漪,獨情。屈公的自沉,朽腐了,苦醉的楚辭。縱落,扶把靈魂跌沉,一腔離騷別緒,塗共着肢身,泛浸汨水的滌洗。去了,一曾烙情。章卷的竹筒,消改不了昔夕的歷史,棲落眷故的淚水。

回懷汨水,盪漾開辛酸的楚詞,漁舟,扶撈不起,赤骨血肉。戳淡了冗鬱的靈魂。忠魂的腥氣,殘留在魚脣嘴口。尖齒的利牙,嚼噬着,哀麗的詩章。

拂檫幹,青竹葉上,乾澀的露汁。訣淌的水朵,填溼了,點花的糯米。

抑不住??潛溢的唾津,咬食着古韻的米團。抹消,數數線道。竹絲,冗心地纏執,捆束,楚章的傷痕。

悼祭,今彼。

惟有集摘,片葉,包紮昔塵的傷口。

  難忘的端午日記4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其中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架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來改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子。

  難忘的端午日記5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

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種信仰,即:五月爲惡月,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

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爲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着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