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走訪扶貧

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走訪扶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導語:走訪扶貧,致力農村脫貧致富,需要黨員幹部的全力以赴,全心全意。下面是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走訪扶貧,歡迎大家的閱讀與參考。

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走訪扶貧

  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走訪

  好日子就是簡單精緻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氣:x

昨天,我夜訪黃湖村,與村支部書記張克元、婦女主任唐湘蘭一同走進了村裏的一戶老黨員和一戶羣衆家中。空氣溼度很大,伴着雨後的降溫,風中掠過些許涼意。踏着聲聲犬吠,深邃的夜晚顯得更加靜謐。

我們走訪的第一家,是黃湖村15組的一名老黨員,也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他家了。這名老黨員叫許正富,曾在村裏擔任過村支書,今年75歲,癱瘓在牀4年,生活不能自理。一家4口人,老伴71歲,兒子、兒媳都在長沙務工。兒子去年做了頸椎狹長手術,無技術,但爲了減輕家裏的負擔,手術3個月後就開始在長沙當保安。

在家裏,老婆婆操持着2畝口糧田。由於許正富是退伍軍人,每年有些津貼補助,再加上殘疾補助、低保,二老的生活還算過得去。老支書雖然癱瘓在牀4年,婆婆也很耐煩,把家裏打理得整潔乾淨。

當我和婆婆拉起家常時,她雙眼不禁泛起了淚光。婆婆說,這個房子是去年底才裝修的,以前破舊不堪,下雨時,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家裏能裝水的東西都用上了還是不夠。去年,在村裏幹部的支持下,鎮政府幫他們申請了危房改造,才解決房屋漏水的問題。

老支書雖然癱瘓,但很樂觀,說起村裏的事情,滔滔不絕。他說,現在村裏的幹部,特別是現任的村支部書記能力強,正派,每次村裏有大的決定之前,都要到家中聽取他這個老支書的意見。我們談到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和生活保障的問題,以及農村老黨員、農村優撫軍人生活補貼和照顧問題。

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們即使生活條件不好,但很精神,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

我們走訪的第二家農戶,是一個名叫黃何的水產規模養殖戶。他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承包經營着30多畝魚塘。因爲兒子在部隊、兒媳在縣裏的幼兒園上班,所以30多畝魚塘由他一個人操持着。

說起養魚,黃何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從引進苗種、魚塘消毒、採購飼料、餵養投食,到防治疫病、聯繫銷售等等,侃侃而談。

養魚的效益比種糧食要好,但養魚也是一件辛苦活,不僅要掌握好餵食,還要及時換水、灌水,夜裏還要巡塘,防範魚缺氧。前幾年,他家裏修建了新房,本來是想住得好一點,但因爲要養魚,自己只能常年住在塘邊的窩棚裏。

黃何說,養魚夜裏要巡塘,一般每晚兩次,很辛苦,但不用守夜,村裏從來沒發生過偷盜事件。我被他的淳樸、勤勞感動,對其簡單而實在的苦樂觀歎服。

近年來,基層的社會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許正富兩老整潔的家,黃何辛苦養魚卻收穫滿滿的故事,便是小小注腳。

許正富是老支書,又是殘疾人,他既是全面小康社會重要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也是受益者。雖然我們在結對過程中給予了一些具體幫扶,但對更多殘疾人而言,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和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增加針對殘疾人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生活得更加殷實、更有尊嚴。

而對黃何而言,我們不僅要在其養魚過程中,爲其提供治安、交通、電力、供水等方面的保障,還要爲他們提供優質種苗、技術、飼料等要素的公共服務、指導,使其養出來的魚受市場歡迎,不愁銷路,發家致富,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

社會治理就是要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豐足、幸福平安、和諧有序,如詩歌一般簡單而精緻。爲此,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荷花品格梅花精神民情日記之扶貧

  所見所聞天坪村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氣:x

按照武陵區委對口石門縣壺瓶山鎮天坪村扶貧計劃,5月中旬,區總工會組成4人小隊,前往天坪村調查摸底、訪貧問苦。我,作爲其中一員有幸參加此次扶貧活動。

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5月15日到達了石門縣總工會,這裏,距離我們要去的天坪村還有很長一段路程。

5月16日一早,天剛剛破曉,我們在村支書張玉校的帶領下,踏上了崎嶇的山路,前往結對農戶家走訪。要說是山路,倒也不是,那彎彎曲曲的小路,不過人的腳掌寬,生長的小草已被踩倒,倒過去的方向看過去便成了進村的山路。路兩旁是一層層看不到盡頭的樹林,鬱鬱蔥蔥,煥發無限生機。佈滿荊棘的小路上,潮溼陰森、溝壑縱橫、險象環生,時而毒蛇出沒。走了將近兩個小時,在海拔1300多米的半山腰,一陣犬吠之後,隱隱約約看到了天坪村第一家農戶,從村支書張玉校口中得知,一般村民要從村裏去到村外,兩個小時是正常的路程。

我們走訪的第一戶叫張之付,男,66歲,在家務農,和妻子賀丙英育有一女。由於長期生活環境惡劣,一家人身體都很差。到他家時,屋門緊閉,顯示着主人出去了,我們一行便決定等等。張之付家是黑瓦木房,別說玻璃窗,就是一根釘子都看不見,屋前打掃的很乾淨,整整齊齊的碼着柴禾,房子有些傾斜,木頭上大部分都長滿了苔蘚,在我們眼中,這顯然是一幢危房。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我們等來了從田裏匆忙回來的張之付。看到我們,他有點慌亂,但還是熱情地打了招呼。他中等個頭,滿臉風霜,眼神透着無奈,顯然是被生活所迫。從他的口中,我們知道,他家耕地12.83畝,好一點的水田僅僅只有0.83畝,旱地12畝,這在村裏算佔有耕地很少的。地裏種了油茶和果蔬,都是供自家消費。張之付說,耕作很辛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是繁忙。一年365天,只有過春節纔會休息。農閒時,他得去石門壺瓶山鎮上找零活做,賺些小錢,不然一年就沒有收入。張之付的後院養了6頭豬和15只雞,他說這些也是供自家吃的,想要賣出去,但是沒人要,所以天坪村幾乎沒有發展養殖業的農戶。一聊便不知不覺過了午飯時間,張之付很熱情,硬要宰只家養的土雞來招待我們,被我們婉拒。

村支書張玉校告訴我們,天坪村位於石門縣西北山區,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山區,適合發展中、小規模分散養殖業,如養殖土蜂、土雞、山羊、牛、生豬極是適宜,但是天坪村全是山路,進出很不方便,想要產業化和規模化,無異於異想天開。再加上沒有銷售門路,養了也只能自己吃。又因交通不便,地域貧窮,外出務工等因素的影響,天坪村裏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常住人口僅有400人左右。擺脫貧困,任務艱鉅。

返回的路上,我們談起了扶貧的事情。一致認爲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先修路。再採取“農村合作社”模式,成立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組織農戶發展養殖業,再聯繫銷售等,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鏈。激發村民發展生產熱情,同時村集體統一建立電商和實體雙重銷售平臺,彌補村民缺乏銷售渠道的短板,惠及全村貧困戶及其他養殖戶。

扶貧計劃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下定決心,需要排除萬難,才能真正的致富。

“秀峯相對峙,一覽衆山小”,我站在傲立峯頂的簡易村部,面對蔥翠如黛的遠山,不禁心中感慨萬千:有黨和政府的關愛,有幫扶政策的普惠,有勤勞村民的自立,相信天坪村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