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日記

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導語: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以下是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日記,歡迎大家的閱讀及參考。

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日記

7月4日

驕陽似火,如同我們心中的按捺的激情。清晨七時許,就早早吃完了早餐,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待校車的到來。大家都帶了許多行李,歡聲笑語地談論着,對於此行都懷着一份興奮和期待。

隨着行李都放上了車,大家集體拍完了照留念後我們就正式登上了校車,緩緩離開了校園。看着窗外退去的風景,我有種離校回家的錯覺,可是,我這是要奔赴贛州寧都參加社會實踐服務。我放棄了早些回家的機會,克服了怕苦怕累的心理障礙,毅然決定參加這次活動,就是因爲作爲一個大學生,我懵懵懂懂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我們已經享受了社會提供的福利這麼多年,此時不正應該要爲社會、爲需要幫助的人做些什麼的時候了嗎?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即是青年,就要擔當。

這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點是對坊中學,對坊中學是寧都縣的一所普通中學,校園並不大,只有少許幾棟教學樓,當我們下車時,正是學生們課間休息的時間,他們紛紛跑到走廊上,帶着探許的目光注視着我們。我突然意識到,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不大,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纔會對我們的到來如此驚詫。而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廣闊,知識是如此的博大,如果能對他們產生一點點衝向外面,探索知識的影響就足矣。

今天的所見所聞,讓我有了挺多感悟。我也是農村的孩子,自小在農村長大,在農村上學。農村生活可以說是我童年的全部,但長大後脫離了農村,且家鄉也日漸發展起來,對於以前的艱苦慢慢淡忘。此次來到對坊中學,發現他們現在的生活條件竟如我小學時期一般,而現在我所念的小學、中學,設施都有了很大地改進,逐漸接近市級水平。時光彷彿倒退了十幾年,我還是個年幼無知的孩童,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我沒有努力學習,考出縣外,考出省外,我就只能禁錮在鄉下的圈子,領悟不到書本的真理,聽不到大師的話語,這將是一件多麼可怕可悲的事。

7月5日

早晨六點,天剛剛亮,我們就已經起牀,準備妥當後於對坊中學教學樓前方集合出發晨跑。六點多的對坊,並不如我想的那般寧靜,許多居民都已經起牀買菜煮飯,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在中學門口,還有一對中年夫婦在打羽毛球,果真是“一日之計在於晨”,“生命在於運動”。

大約八點多,我們就背起揹包正式出發了,今天的目的地是黃石鄉,到那去尋訪儺文化,並在行走過程中一路發放兒童暑期安全宣傳海報,宣傳安全教育。黃石鄉距對坊中學差不多十公里,我們一路上笑談高歌,到了居民區就去了解情況並進行宣傳教育。當地村民十分地熱情地問我們從哪兒來要到哪裏去,雖然語言溝通存在着障礙,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交流,我們更多地用肢體、用眼神進行對話。

我們最終目的地是觀音廟,看到觀音廟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大吃了一驚。因爲它並沒有完全建好,只是坐落着一個“框架”。廟旁閣樓內住着兩位老奶奶,從她們口中我們知道,這座廟有了一千年的歷史了,以前是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可現在已成爲了人跡罕至之地。在2011年的時候,得到了許多善男信女的捐款決定翻新重修,設計藍圖各項工作也準備妥當,可是在建了一半的時候由於缺乏資金等各種原因半途而廢,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模樣。

聽老人帶着心酸娓娓道來這段歷史,心中感慨萬分,我們決定盡我們的最大努力對這一事件進行宣傳報道呼籲社會愛心人士捐款以圓老人家的遺憾。

最後,老奶奶還熱情地拿出西瓜、花生、涼茶來招待我們,我們自然不想消費老奶奶的任何東西,只是盛情難卻,人情暖心,無法拒絕。我們湊了百來塊錢拿給老奶奶,聊表感謝之意。

今日,我最深的感受莫過於黃石老鄉們帶來得溫暖,他們對只見一面的我們,如此不吝惜地傾瀉他們的熱情,我亦會盡我最大的誠意以行動作有力的感謝。

7月6日

感覺時光突然變得漫長,好像我們團隊已經在一起很久了一般。陌生感早已褪去,一天的二十四小時,我們都在一起,一起跋涉長途,一起笑鬧高歌,一起尋村訪戶。

今天我們同四位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員還有對坊中學校長的.女兒一起走了將近兩個小時的路程前往胡屋村調查當地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保障福利等問題。途中我發現了許多在建或已建好的樓房,低矮小屋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正在不多加快……

在胡屋村的入口,我們還發現了一家養蠶的農戶,他們邀請我們進屋去歇息,並給我們展示了他們養的蠶,最後,隊中的幾位男生還幫他們採了桑葉。

今天寧都的發佈了高溫預警,太陽之烈讓人難以想象。豆大的汗珠從臉上一滴一滴地落下,背上陣陣發燙,從未經歷過如此辛苦的我不由得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可看着行進速度仍不減的隊伍,我咬緊了牙關,堅持到了最後。不由得說這樣的經歷真是人生難得一遇,有那麼一羣人陪着你一起走過最難熬的時刻,青春大概就是這樣了吧。

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困難,例如語言不通,交流困難,都爲我們調研活動的開展增添了阻力。但還好友當地的小朋友給我們充當翻譯,以不至於一句話都說不上。有些農戶還特別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到家裏去歇息作客,我們因爲時間有限,亦不願過多麻煩村民,就婉拒了他們,但心中的感激仍無限在放大。

7月7日

七月七日,上午停電,高溫達三十五度以上,應該是來對坊這麼久以來的最熱的一天。由於昨天晚上剛下了整夜的暴雨,空氣特別乾淨,天空幾乎見不到一朵雲,晴朗得讓人發慌。

耳邊知了叫個不停,校區靜謐無風。早晨八點半,我們分成了兩隊,一隊前往探望孤寡老人,一隊去給在地裏勞作的農民送水,整裝待發。我在尋訪孤寡老人的一隊,我們走訪了許多老人的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特殊的老奶奶,她有着深陷的眼窩,佝僂的身軀,白了一半的頭髮。她一個人住在一間低矮的土屋中,雖然子女有了樓房,也想要接她過去住,但她仍是執意留在這小屋中,也許是因爲習慣,也許是想守護、紀念些什麼。

老人家年邁無力,只能勉強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她的屋內昏暗,只見一張牀和幾張凳子,屋角結着蜘蛛網,院子內雜草瘋長。我們決定幫助老奶奶清理屋子,除去雜草。因爲缺少鋤頭等工具,我們只能徒手而拔,拔完後兩手通紅,火辣辣地疼,有些人甚至出了血。事後,看着我們的戰果,我們都開心笑了。奶奶也笑得合不攏嘴,直誇我們能幹,受此激勵,疲憊感都一鬨而散。

今日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能有所爲,真的實實在在地能爲社會做些什麼,而不是說空話、走形式。所謂的“中國夢!青春夢!”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7月8日

七月八日,一樣的高溫,一樣的熱情。

今日一大早,我們就坐車經過一個小時從對坊抵達寧都。到了寧都大家都非常興奮,我們的第一站去了寧都水口塔,該塔最早建於明代,在清代時經歷了翻修,塔內四口相通,曲折環扣,如入迷宮一般。不由得讓我佩服古人的智慧,撫摸着青石磚,彷彿感受到了百年前的溫度。探着黑暗,我們爬了近千層階梯上到了頂層,在上面俯瞰整個大地,確實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

我們思索了這座塔的文化價值,由此引申到經濟價值,大夥頭腦風暴討論如何讓這座塔火起來,十分有意思。

緊接着又去了寧都商貿城,我們採訪了一些小店的老闆,向他們請教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等知識,通過該次走訪,我初步瞭解到,電商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價格、物流幾個方面。電子商務的消費者不同於傳統商務的消費者,他們是高度遊離的,不需要任何轉換成本;而價格一直是電商的最大優勢之一,爲了佔據市場份額,價格戰不得不打;物流也逐漸成爲制約電商發展的一大因素,與高效優質的物流商合作也成爲吸引客戶的一個手段。

而寧都因爲經濟欠發達,在勞動力、物資價格方面較有優勢,而其他方面存在着較大阻力。

在下午,我們又急忙趕往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震撼地感受到了當年戰鬥的不易。

通過今日,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書本上的知識在實踐後才能真正在你腦中紮根。

7月9日

隨着活動的結束期不斷臨近,我們愈來愈相互珍惜能在一起的日子。

上午,縣裏的領導來對坊中學看望我們,我們向領導彙報了近日的活動詳情,老師聽後十分肯定我們的實踐成果,並帶來了“青春三下鄉”紀念服親手發放到每個人手中。

下午我們先前往敬老院,帶去了許多水果、補品。隊員們還準備了節目表演,在與一位老奶奶聊天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她在敬老院裏因爲年紀較大有時會被年紀稍小一點的老人欺負,老奶奶邊說邊落淚,我們在旁聽的也感到十分難過,老人向我們傾訴了許多在敬老院內生活的感受,我們瞭解了老人的困難後把情況反映給了敬老院的管理人員聽,還幫老人出了許多“點子”防止被傷害,希望能夠對老人有所幫助。

接着我們又來到了一位留守兒童的家中,當附近的小朋友看到熟悉的我們時,紛紛喊着“老師”跑來,屋內一下子就聚集了一大幫孩子。沈文濤組織小朋友們唱歌,“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歌聲響徹在整間屋子中。場面太溫馨,讓人不由自主的展開笑顏。

今天又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有感動有溫暖有落淚。

7月10日

不想告別。

總是在習慣了不捨了之後日子匆匆,好不容易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無法割連,倒是要分離的時刻了。世事總是這般規律,予你殘缺,予你遺憾的美。

回顧這六日以來,我們走過了無法估計的路程,唱過了無數首青春的歌。我們與孩子打成一片,我們給他們傳授知識,他們給我們帶來歡樂。我們給孤寡老人送去慰問之情,感動與辛酸並存,快樂與傷感同在。我們去村落尋找古文化,儘管塵土飛揚,驕陽似火,仍不能停止我們求知的慾望。我們深入到農村基層中去,到訪每一家,瞭解當地的福利保障落實情況,希望用我們的力量爲村民做一點事。

我還記得第一天來的時候我爲對坊中學落後的條件設施而驚詫;我還記得我們去祭拜觀音廟是老奶奶真誠的熱情;我還記得七七事變紀念日那天我們給孩子上的那堂難忘的課;我還記得走訪胡屋村做調查時聽不懂方言時的窘迫;我還記得爲敬老院老人表演時老人臉上的笑容;我還記得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時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太多太多,我好怕,怕我一不小心就把它忘卻。我只恨我自己沒有一支神來之筆,記錄這每一分每一秒。

說這幾天是我自我出生以來過的最充實而又意義的幾天一點都不爲過,這段經歷的財富值無法衡量。

謹以此文,提醒我不要忘卻。

更多相關熱門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