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我最怕的,就是你們太擔心我「推薦閱讀」

我最怕的,就是你們太擔心我「推薦閱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那些處處跟在孩子後面,各種管着叫着控制着,唯獨不讓孩子自己在遊樂場裏暢玩。如果看到孩子間稍有肢體接觸,便趕緊衝過去…。

我最怕的,就是你們太擔心我「推薦閱讀」

我們爲什麼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爲什麼會對孩子如此焦慮和擔心?

LET IT GO

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

朋友說他大學畢業的時候,什麼也不怕,沒有擔心找不到工作,沒有擔心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

唯獨擔心的,就是怕父母太擔心自己。

朋友從小在北方長大,招聘會上被深圳一家企業錄用。

父母只想讓他在當地找份工作,好說歹說,儘管父母不大情願,但最後也同意了。

然而,臨近要走的那段時間,媽媽卻時不時跟他說,擔心他去了深圳會怎麼樣,擔心他一個人在外面會吃不好;又說南方人很精明,又怕他被人騙,甚至做夢都夢見兒子在喊媽媽…

朋友說,當時被老媽弄得有點不知所措了。

朋友說不知道要怎麼說纔好,也和媽媽說了很多次:

自己又不是三歲小孩,懂得照顧自己。

不是出去了就不回來,只是去南方的城市工作而已,節假日都會回來。

而且讀大學的時候,也不是在同一個城市。

再說平時也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視頻什麼的都很方便。

朋友說他當時的感覺是,媽媽在自己嚇自己,然後順便也嚇他。

但是聽得多了,他也會生氣。

而且,這氣生得很憋屈,雖然內心很不爽,但是媽媽是在關心自己呀,我怎麼能夠…

反正,是大寫的不爽。

我們對他人的擔心,表示你還在我心裏,這樣可以讓我們之間產生鏈接,這是愛的表現形式。

但是,過度的擔心,就是病理性的鏈接。

因爲這樣的擔心,不但不能產生愛的鏈接,反而會讓雙方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的場景是,父母擔心子女,子女卻一肚子無名火。

心理學家曾奇峯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有位媽媽在網上留言,說女兒差不多滿三歲,打算送去上幼兒園,但總覺得孩子太內向膽小了。

平時在外面遇到不熟悉的人和她講話,女兒幾乎都不會開口迴應,別人逗逗她想和她玩,女兒也會躲開,也曾聽到周圍的親戚朋友認爲女兒膽小。

因爲女兒的性格問題,她現在很焦慮,甚至有時候會逼女兒多和別人打交道,儘管如此,女兒卻越來越膽小。

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大接受自己的孩子內向,這可以理解。

因爲我們對外向賦予了一定的成功的意味,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外向的孩子更招人喜歡。

但,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些內向的時候,他們會過度擔心和焦慮,甚至會因爲孩子的內向而憤怒。

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父母把自己的東西,過多的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投射,是心理學裏面常用的概念。

它的意思是,你將你自己的情感、衝動或願望,歸結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而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內容,並且認同了,就越來越不敢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而越發變成了父母想象中投射過來的樣子。

所以,那位覺得孩子內向的媽媽,越是逼孩子去和別人打交道,孩子反而變得更害怕。

因爲媽媽潛意識裏面已經設定了一個孩子的形象,這個孩子就是內向的,就是膽小的,我很擔心她的性格,擔心她未來的發展。

而孩子接收了媽媽的投射,如果要變得更外向的話,就必須先把自己變得更內向,因爲只有很內向的樣子,才符合媽媽逼她去改造的前提。

證嚴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爲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如果從心理學上說,就是父母孩子之間發生了投射性認同。

孩子認同了父母的投射,並且越來越變成父母心裏想象的樣子。

意識上,父母會說,我當然想孩子好呀。

但是潛意識上面,父母可能會把孩子想得很弱,很糟,很需要幫助。

比如我那位朋友的媽媽,當兒子要去遠方的城市工作的時候,媽媽想象得最多的'是,兒子吃不好,被騙,甚至哭着喊媽媽。這是有多慘遭遇的想象。

有個倒黴的心理定律,叫墨菲定律。

說的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比如生活中,你擔心早上不要睡過頭,結果今天鬧鐘不響,你擔心上班不要堵車,結果一路紅燈。

這些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人的“自我驗證”動機。

人都很容易自戀,很容易喜歡上自己的想法,我們總傾向在外界尋找和自我設想一致的信息

因爲這樣可以增強內心的確定性,消除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不過是把墨菲定律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順帶滿足父母自戀的想法。

過度的擔心,嚴重時,父母還可能會對孩子進行過分的保護(控制)。

??比如,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爲了緩解媽媽的擔心焦慮,所以,你得多穿點。

??又比如,遊樂場裏,處處跟在孩子後面,各種管着叫着控制着的父母們。

父母都覺得爲了孩子好,而孩子是不懂的。

但父母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的擔心是否已經給孩子照成了困擾。

即使孩子真的是不懂,過分的保護(控制)又真的能夠讓孩子從中學會照顧自己嗎?

也許,我們過分保護的,過分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曾被禁錮的心靈,而是一直未曾自由的玻璃心。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處於過度擔心的狀態,不妨看看自己的擔心,是在關心孩子,還是在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你對孩子的保護,是爲了保護他,還是爲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亦或只是爲了避免孩子成長的麻煩事。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擔心是否影響了孩子,不妨看看孩子的狀態,問問孩子的感受。

看看是否需要孩子去做些事情,才能安撫自己內心的情緒。

如果是的話,請把自己的投射收回來,請讓孩子做自己。

如果,你的父母正在過度的擔心着你,可以嘗試告訴他們你的感受,他們的擔心讓自己感到焦慮,你理解他們的焦慮,他們可以繼續擔心,但你更想收到的,是他們的祝福。

同時,也記得告訴自己,那不過是父母內心的投射遊戲,他們可以選擇投射,你也可以選擇不認同。

當你不再承接父母焦慮的時候,其實也對他們發出了一種投射,就是孩子真的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