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感悟平常心

感悟平常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平常心具體表現爲對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既積極主動,要盡力而爲,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感悟平常心,希望有所幫助!

感悟平常心

何謂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國古文化的軌跡去追尋,並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層次上解釋,便有些玄奧。其實,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有一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爲、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作爲一種處世,亦可進一步解釋爲: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但是,“無爲”並不等於提倡無所作爲,“無爭”並不等於不同惡勢力抗爭……至於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夢死,更不能算爲一種境界,正如作者所評論的:“當他們到了純粹只顧自己醉生夢死的境界時,道德的評價就蒼白無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人都不免會流於世俗,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時時自省,不喪失自我的真性。當代有一種拜金主義,以金錢來衡量一切。似乎除了金錢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東西作爲判斷價值的標準了。如此一來,多年形成的道德和價值觀即隨之發生了變化。大多數人處在迷茫、徘徊的猶豫狀態中,或憤世嫉俗,牢騷滿腹;或自怨自艾,消極沉淪。因此,無論對待什麼事,要始終保持平常心,就會躲過“名利之劍”的傷害。

真正領悟“平常心”的意義並以此爲人生準則,從中獲取無限的滿足和歡樂,做一個永遠幸福的人。

第一個平常心態:淡泊之心

隨名利而來的決不是安詳和自由,而是無盡的辛勞與煩惱。只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利害得失,無論事態如何演變,都不能使人心靈遭受傷害。

感悟人生,創造生命的逍遙自由。不滿足的心永遠無法滿足(吾唯知足)。生命不該爲榮祿所羈。名利面前,平心靜氣以待之。擺脫物我對立,尋求超脫人生。(莊子主張超脫,即擺脫一切之後的無知無慾。“無名”,即獨事天地相往來的獨善其身)。

珍惜生命,坦然處世。淡泊自尊,但求發展。

淡化名利,保持虛靜心靈。(莊子:“絕棄求名的心思,絕棄策謀的智慧,絕棄智巧的作爲,體會着無窮的大道,遊心於寂靜的境遇,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誇耀,這亦是達到空明心境的表現。)

看重名利只會使你一生更辛苦。命運面前不可消極沉淪。真才實學是立身之本。

仁意應是人生真諦。(孔子答:“正心和樂,兼愛無私,即仁義。”孟子:”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不能以仁居心,以義而行,便叫自我拋棄。)

阿諛奉承是甜蜜的毒藥。(真正偉人是經常謙虛地反躬自省,持續不斷努力的人。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時,這一瞬間,他已不是真的偉人了。)

第二個平常心態:仁愛之心

仁愛是人心的要點,也是成就事業的基礎,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懷仁愛之心,推仁愛之舉,就會不惑不懼,進入大道。

永葆善良之心愛人。(仁愛的品德,任何時候都是構成自身人格的重要成分)。積極入世,力求圓滿人生。一心向上,使生命不斷創新。仁愛之心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以善的力量去克服現實中的惡。正確處理感情與理智的關係。(孟子講良心的內容:“仁——惻隱之心;義——羞惡之心;禮——辭讓之心;智——是非之心)。和善之家必有餘慶。(《菜根譚》:“行善之人有如芝蘭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作惡着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滅,但日有所損。”我們知道,“爲善人欺,天不欺;作惡人怕,天不怕”。儒家勸人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與人相處,應該要隱惡揚善;與人交往,應該要擇善而從)。人與人應和樂相生。(人類的相處,應該互相加以諒解、愛護和尊敬,人人相敬如賓,情同手足,決不可彼此懷疑猜測,製造仇恨,毀壞人類的和諧幸福,對於父子、夫婦、兄弟、主僕、師生等,必須本着一視同仁的人類愛爲出發點,不分親疏,互助互愛。)

第三個平常心態:生死之心

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爲自然,不爲哀樂相困,不爲外物所役。如此,生和死,就沒有什麼值得深究的。

別做怕死而忘了活着的人。生與死是兩種不同的精神境界。死如新陳代謝,舊去新來。(佛經講死有六種:“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搬家”、“死如拉衣”、“死如新陳代謝”。)從奇怪的死亡到美麗的死亡。(生命永恆不滅。我們不但要對現世的生活懷抱無限希望,對於死後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自信。生有所白,死有所爲,相信生命是永恆不滅的。)視死亡爲一種積極的動力。(誰都無法保證天一定還會活着,所以不凡將今天視爲生命的最後的一天,而全心去努力。)要和死神爭時間不勝負。(與其等待死後的世界,不如在活着的時候專心致志於我們所能做到的事吧。)

既不貪生又不怕死,纔是真正的生命觀。(生與死,是自然的循環,既有生必有死,所以推之極致,無所謂死生。)

生命是一切財物中的第一寶物。(要使自己長生並不是靠能力或本領,而是平時留心自己的健康管理,每天過着開朗的生活才能達到的。)

生死無常事,理智而待之。

如何看待死亡是對生命的態度。(古時說死爲歸人,活爲行人。拘泥於生,是未通達生命的道理。我們來自然,而後迴歸與自然。懂得這一點,才明白死的道理。也能通曉生的意義。)

活得有價值死纔有意義。(生死的價值和意義既不在生,也不在死,而在於精神的延續和發展。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繼續傳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孔子告訴我們,乃是一種以生命的價值來戰勝死亡,進而求得死亡意義的現實生命觀。)

第四個平常心態:寧靜之心

順其自然,即可得寧靜,寧靜而致遠。現實之中能夠超越純功利的追求,在雜亂中求靜,繁紛中求無,乃是人的純樸精神的真實體現。

平常心即是道。人生如夢,亦真亦假。超然物外,順應自然。不可迷失真實的自我。(孔子:“見到賢人,便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告訴我們,慎獨是自省培養自我品德,保持真實自我的重要手段。)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以美麗的心情去工作。(今後的世界必須以安定、安全、安心的三安爲主,纔能有所發展。安定,指經濟生活;安全,指健康;安心,指精神生活)。

不沉迷於樂,不沉溺於哀。安之入命,不爲環境所羈。

忙碌不堪等於毀滅自我。(靜下來考慮事情,易瞭解事實真相,真正品味人生)。

精神生活重於一切。(以道爲食,以德爲衣,住在慈悲之中)。

第五個平常心態:貧富之心

人生本應無悲傷,知足者常樂,雖貧猶富。若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於貪慾和爭鬥,對於一個悟得平常心的人來說,即是正確而明智的抉擇。

不可做金錢的奴隸。(如果爲了達到某個目的就不擇手段,懷着不純正的動機來做事,必然不能得到好的結果。不管何時、何地都秉持一顆善良的心做事,即使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可是也絕不會後悔。金錢只是維持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保持清靜心態,不被物慾所困。(保持自我真性,不陷於貪慾和相爭,或許不合時宜,但爲明智之舉。《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馬,到出了事物的相互轉化之道。要求得心理和諧,得快樂時不自得,失運時不悲觀,才稱得起駕馭了生活的智慧。處於禍時不驚恐,處於福時不自得,這種因自然物理轉化而得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借鑑的。)知足人雖貧而富。(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不如;回首看見推車者,比上不足比下餘。)凡事不可過度強求。(莊子說:“我們都太拘於常理。”所謂常理,是太拘於名、智之見和人世的俗論。古人說得好,不要改變所受的使命,不要強求事情的成功,過度就是“溢”,而“溢”是不合於處世也不適於自處的。)

理想不應於物欲相等。(人必須在現實中實現自己的欲求,但人的道德修養和追求應超越於物質慾望之上。要在慾望的誘惑中堅守住自己的節操,進而一如既往地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

不要做物質承德奴隸。

物之貴賤在於人的分別心。東西的價值是取決於見到它的人之判斷,而不是取決於東西自己本身。歌德曾說:“以功利的眼光去看整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珍貴的。”森鷗文在《興津彌五右衛門》中:“凡事以功利之念來待的話,世上就沒有值得尊崇的物體了。”不能正確對待金錢與物質關係,它們就會成爲腐蝕我們身心的魔物。)

智者會把貧富視爲幸運。

人生本應無悲傷。(人往往是受外界力量的影響而自尋煩惱。)

正確把握理智與慾望的分寸。(純粹地杜絕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但一味陷入現實的慾望之海而不能自拔,也終是與真正的人生相去太遠了。孔子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即:真正的君子是知道理智欲求的界限的,他能夠在欲求中施之於理智,把握自己而不被外在的欲求所淹沒。)

第六個平常心態:忍辱之心

忍辱之心:人生有限,苦難甚多,但應始終保持堅忍、自制的精神和戰勝苦難的勇氣,進而達到心靈的諧和與人格的偉大。

坦蕩面對現實。(莊子說:“對於遙遠的不感苦悶,對於近前的不去強求,這是因爲時序沒有止期的。得到了並不欣然自喜,失掉了也不憂愁懊惱,因爲得失並沒一定。死和生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對生不必歡喜,對死也不必恐懼,要聽其自然,順其自然,纔可保持恬靜的心態。人的生命的時間,總比不上沒有生命的時間長,以其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必然會茫然而無所得。孔子側重人事的力量,主張依靠生命個體的完善和奮鬥進行改變命運處境的不斷嘗試。他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幹,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幹,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樣幹。”孟子是富有戰勝命運的強烈信心的`。他承認命運,“盡力行道”。)主動、自律、積極向上。(駿馬——看鞭飛奔;良馬——看打別馬而飛奔;凡馬——自受打而開始跑;駑馬——嚴厲鞭打而開始走。一個人要學習自律,凡是應該做的事情,不管別人有沒有說,都應該把它做好。)德性高尚的人永不自卑。(德,指人的內在性。能體現宇宙人生的根源性與整體性的謂之德。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吸引人和使人心神往之。真正的德,應是主宰形體的精神之純美和自然,是精神修養的外觀化。)君子落魄,依然自強不息。(一天地爲準則,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就是人所應該效法的宇宙精神。自強不息,就是人應具備的道德理想。司馬遷是身處苦難境遇的人們奮起創造的精神支柱。他52歲完成鉅著《史記》。五年前,他與漢代名將李廣蠶的孫子李陵同時做漢武帝的伺郎。李陵在與匈奴戰鬥中,兵敗投降。他獨爲李辯護,被判死刑。司馬遷是一個真正的志向崇高的奮鬥者。)

嚐盡人間苦處,纔不枉“走一遭”。(黑暗之後是光明。能突破黑暗而出的人,才能體會真正的光明的意義。社會上並非充滿了幸福。因爲有不幸,所以才能對比幸福)

苦難中追求和諧與偉大人格。(人生有限,苦難甚多,但任何時候都應注意心靈的和諧,保持自我戰勝苦難的勇氣,進而在苦難中追求和諧和人格的偉大。)

對待非議,置若罔聞。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難得糊塗一次,於心靈並非壞事;但人生一世,絕不能糊塗一世。事事糊塗也不是什麼好事。)

以忍息怒,寬大爲懷。(人與人相處,照理應享受和善,不應怨恨和仇視。古語:“怨家宜解不宜結。”佛經:“不可怨以怨,終以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做人,不能光站在自己本位上,單爲自己着想。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多的替別人想一想。對於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要從同情心、諒解心去看他,不要從猜忌心、仇視心去看他。)

第七個平常心態:成敗之心

人生不可能永遠成功,也不可能沒有失敗,我們不能因爲一時的偶有所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能因爲遭受一兩次失敗就垂頭喪氣、意志消沉。如果時刻懷着“成亦欣然敗亦喜”的心態,我們就會活得更理智、更瀟灑!

戰勝自己纔是真正的勝利。成功和失敗是一對孿生子。跌倒後能爬起來,就是成功。(沒有失敗過的人是了不得的人,然而能從其失敗站起來的人,就更加了不起。)自生自化,與人無爭。(物極必反,勢強必弱,這是自然的現象。知強而守弱,以柔弱勝剛強,概括了老子的人生哲學。他主張柔弱,並非追求柔弱本身,柔弱是其手段,剛強生存纔是其目的。所謂“守弱就叫剛強”便是。老子說,“事物發展到極壯極盛之地,接下來就是衰老了。”又說;“知道剛強的好處,而寧願處於雌伏柔弱的地位,這樣,纔可以作爲天下的溪壑,使衆流匯注。”老子還說,要想收縮,必先使它擴張;而欲削弱它,必先使它剛強;將要廢黜它,必定先是提取它;將要奪取它,必定先給予它。“歸根曰靜”。靜就是順任自然而無爲,就是渾然不用心機,與萬物一統,自生自化,因爲不爭,也沒有人能爭得過。)一隻巴掌拍不響。(高僧自隱給弟子說,要他們“聽聽一隻手的聲音。”說明幹任何事不能只爲自己的利益,要使雙方獲利爲宗旨。)不爲利益所驅,尋求生命自由。(荀子說,天表現着它的光明,地表現着它的廣闊。人只有效法天地的純正,加強心性的培養,才能明察時勢,才能立身明道,把握自己的命運。)

窮則獨善其身,自得其樂。(只要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自我高尚的人格,那麼無論事態怎樣,都可以獲得生活的圓滿。)

誠至之心定可得到回報。(我們的生命本能本身永遠不能創造奇蹟,所以感動天地者乃在於生命的精神,在於心靈的至誠至信。對於人們來說,誠信本身就是一個關口。這需要拋棄許多常理的規矩,需要精神的豐厚和心底意志的力量。)

無爲而不爲。(並不是一味消極退避自然,而是與所有萬物相聯繫,即萬物皆備於我。)

第八個平常心態:平常之心

我們經常說做人做事要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但是很多人對平常心是什麼不是特別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保持一個平常的心。今天我就和朋友們談談什麼是平常心,如何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人對事物發展變化的一個心態,主要表現爲自己對某件事做的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一個預測,並且對出現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結果給予客觀冷靜的對待。平常心並非要求大家面對成敗都消極對待,而是要求我們積極爭取,但是不苛求完美,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關鍵是要有一顆從容不迫的心。

很多人在認識平常心的時候會誤入一個誤區,他們認爲平常心就是“無爲、無爭、不貪、知足”這些思想觀點的集合而已,其實這些思想觀念僅僅是平常心的表象而已。如果你有能力你就要去爭,不爭就是傻子,關鍵是掙不到的時候別太過於在意自己的成敗。平常心並不是那個人的專利,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具備一個平常心,之所以很多人沒有平常心,是因爲這些人的心被世俗的名利遮蓋住了。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具備一定修養纔可經常持有的,因爲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

結語:

平常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是“無爲、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做爲一種處世態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等等。任何一個人都可具備平常心。

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具備一定修養纔可經常持有的,因爲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平常心即是清淨心。平常心爲道,空空爲道。

空空:一空爲一種物質,一種極微的物質,生命無限大的物質。一空爲此物質所具有的特徵和特性,即:虛無自然,清靜無爲。空,生成萬物質,決定萬物。萬物雖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何謂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國古文化的軌跡去追尋,並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層次上解釋,便有些玄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