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張姓的由來與典故彙總

張姓的由來與典故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也是我國現在的第三大姓張。那麼這個姓氏在歷史上是如何誕生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張姓的由來與典故彙總

張姓的由來與典故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爲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爲姓氏的。是爲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着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爲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爲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爲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衆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啓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爲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爲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爲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爲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爲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爲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爲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爲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爲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爲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爲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爲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爲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諡、諡氏、邑系、邑諡、族、族系等等爲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爲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爲張,是以技即職業爲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爲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爲姓。

張揮墓祠

張揮公園坐落於濮陽縣城東關,金堤以北、南環路以南,佔地1000餘畝。建有揮公墓、揮公碑、揮公像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廣場、展覽館等設施。

揮公墓爲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高5米,墓基採用料石砌築。

揮公碑在揮公墓地南20米處,碑身高3米,寬0.76米,厚0.5米,碑陽刻“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碑陰刻揮公的生平與功德。

揮公碑南90米處是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爲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岩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岩基座上,像高3.3米,採用實心紅花崗岩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共工,顓頊賜姓”

每年清明節期間 ,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張氏祭祖歌: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

浩浩張氏,族史輝煌。

始祖揮公,英武非常,

軒轅嫡後,帝胄世昌。

其父玄囂,封邑青陽,

清河之濱,滋潤成長。

手足情深,顓頊臂膀,

生而穎悟,巧技尤強。

體恤民疾,苦苦思量,

主祀孤星,夜觀天象。

頓生靈感,折枝效仿,

始制弓矢,史書記詳。

用於狩獵,獵物盈倉,

衣食無憂,黎庶讚揚。

用於禦敵,威力無雙,

大勝凱旋,拓土開疆。

諸侯鹹服,顓頊帝王,

華夏共主,萬民敬仰。

揮公功德,萬古流芳,

顓頊嘉之,封爲弓長。

以職爲氏,乃賜氏張,

張氏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綿延,繁榮盛昌,

遍及全球,遠播五洋。

英賢輩出,崢嶸自強,

爲將爲帥,入閣拜相。

科技藝文,工農學商,

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飛臨濮陽,

不遠萬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銘記心上,

不忘故土,爲國增光。

揮公後裔,再創輝煌,

祖神有靈,來格來嘗。

張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爲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爲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爲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爲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張姓典故

1、孺子可教: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說的是張良年輕時爲黃石公拾鞋、穿鞋,黃石公授他《太公兵法》,使他日後輔佐劉邦成就一番事業的一段故事。有一次,張良在下邳圯橋上閒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爲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圯,橋;褐,粗布短衣;履,鞋子;孺子,兒童,後生;業,既然,已經。)後因用“孺子可教”稱讚青少年有培養前途。

2、藉箸代籌:

箸,筷子;籌,策劃。據《漢書·張良傳》記載,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之後同他們一起攻打項羽,被劉邦接受。“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爲我計撓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張良說,如按此計,“陛下事去矣”。劉邦問爲何,張良曰:“請借前箸以籌之(意思是借你面前的筷子來指畫當時的形勢)。”後因以“借箸”或“藉箸代籌”比喻代人策劃。

3、助桀爲虐(或助紂爲虐):

比喻幫助惡人作壞事。夏桀、殷紂向來被認爲是古代的兩個暴君。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是張良勸說劉邦的話。秦末,劉邦進入咸陽城後,見宮殿巍峨,珍寶無數,美女成羣,就想留在宮中享受一番。當時的武將樊噲勸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聽,張良又勸他說:“夫爲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爲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謂'助桀爲虐’。”劉邦認爲張良的話有道理,於是撤出咸陽,把軍隊駐紮在霸上。

4、畫龍點睛:

出自唐代張遠彥《歷代名畫記》,說的是南朝梁著名畫家張僧繇的故事。該書卷七:“(樑)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後來,人們常以“畫龍點睛”用來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一二警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爲精闢有力。

5、倒騎毛驢的張果老

張果,唐朝人,籍貫不詳,是一位方士。在我國民間長期流傳着“八仙”和“八仙過海”的傳說。“八仙”中有一個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就是張果的化身。

武則天時,張果在中條山隱居,自稱神仙。他時常往來於汾、晉之間。當時人傳說他有長生不老的法術,已經活了幾百歲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入朝,他不願前往,就躺在牀上,屏住呼吸,佯裝已死。後來人們見他又在恆州(今河北省正定)的山林中活動。

開元二十一年(737年),恆州刺史韋濟向唐玄宗報告,說張果在恆州。玄宗派中書舍人徐嶠前往邀請,張果就跟隨徐嶠到東都洛陽。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玄宗請張果喝堇汁。張果連飲三杯,像醉酒一樣。他手指着堇汁,說:“不是好酒!”就躺下呼呼大睡。一會兒醒來,拿銅鏡來看,發現牙齒像被燒焦了一樣,黑乎乎的。他讓人拿來鐵如意,把牙齒敲掉,藏在口袋裏。然後從懷中取出藥膏,敷在牙齦上,又倒頭酣睡。待他再次醒來,已經長出了潔白的新牙齒。唐玄宗方相信他真有神仙法術。

唐玄宗迷信神仙道術,想把玉真公主許配給他爲妻,但還沒有向任何人提及。一天,張果突然對祕書少監王迎質、太常少卿蕭華說:“民間有諺語說:'取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這是很可怕的事。”王、蕭二人怪他語無倫次。過了一會兒,有使臣來到,宣讀詔書,“玉真公主許配先生”。張果開口大笑,並堅決推辭。

過了一些時日,張果懇求返回山林,得到玄宗許可。朝廷授給他銀青光祿大夫的職位,賜號通玄先生,賞給帛300匹,侍從2人。張果回到恆州蒲吾縣,不久去世。玄宗下令在那裏建築了棲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