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桂林山水》是現代作家陳淼於1962年創作的一篇遊記散文。接下來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篇1

“江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是一個從嚮往的地方。

桂林的山雖不雄偉挺拔,但星羅棋佈,清秀奇絕,形態各異。有的如象鼻汲水,有的如蝙蝠展翅,有的似巨龍昂首,有的像書童誦讀……還有一座月亮山,從各個方向看去,陰晴圓缺盡顯神態!更妙的是山上的石紋,有的像一匹匹黃布倒映水中,有的竟恰似九匹駿馬,或立、或嘶、或臥、或飲……灕江靜靜地蜿蜒於萬點奇峯之中,表山倒映,碧水縈迴。江水清澈見底,可見魚兒自由自在地嬉戲水中。乘坐遊船暢遊灕江,欣賞桂林山水,彷彿置身一幅丹青妙手的圖畫裏,又好似被座座雕塑包圍,真叫人感嘆:如此奇山碧水,不知是什麼樣的能工巧匠才能造出來?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桂林在地質、地理特點雨起。桂林地區的石灰岩分佈十分廣泛。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碳酸水)對它有溶蝕作用。

幾百萬年以前,桂林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孤峯林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潮溼溫暖的氣候條件,使這裏降水十分豐富,溶解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地上水、地下水在石縫間流淌,既沖刷,又悄悄地溶解、腐蝕着石灰岩。最早的細小石縫,以每年大約0.3毫米的速度被溶蝕,加上自然界的風化作用,漸漸地變成溶溝和石柱。由於每處石灰岩的裂縫位置不一,水衝擊的方向、腐蝕的程度不同,使得這些山峯形態各異,千奇百怪。

惟妙惟肖的象鼻山,那大象鼻子與腿間的洞,就是灕江水歷經不知多少年的不懈努力雕琢而成的。

桂林還有一種奇特的景觀——溶洞。桂林上規模的溶洞有好幾處,如蘆笛巖、七星巖等。洞裏,寬闊的地下河靜靜地流淌,洞頂懸掛着一串串葡萄般的石鐘乳隨處可見,美麗的石筍、石柱,在不同顏色燈光的照射下,可以想象出令人稱絕的景象。

其實,它們也是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對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的,水從洞頂、洞壁的細小縫隙中一滴一滴緩慢地滲出來,吸附在洞頂和洞壁上,水分蒸發了,碳酸鈣卻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沉積下來,形成了溶洞景觀。

你一定奇怪,水在山腹中鑽出這麼大的洞穴,難道不會塌方嗎?是的,如果不是桂林地區的石灰岩含量在50%以上,並且岩層堅硬、牢固,我們是看不到這麼奇絕的溶洞景觀的。

石灰岩是一種質地比較單純的岩石,溶解後沒有什麼泥、沙等雜質,因此,桂林的水含泥沙量很低,顯得格外清澈。

我來到了南部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地層都以石灰岩爲主,那裏與桂林一樣,屬於亞熱帶氣候,水量充足,這些地方也有很多和桂林類似的山峯、溶洞。地質學家把這種獨特的地質現象叫做喀斯特地貌。我們熟悉的雲南石林,與桂林山水一起,在世界上被工認爲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篇2

當我打開本冊的語文書,再次讀到《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並自熱而然地陶醉其中,如此優美的語言文字如果不讓學生美美地讀,盡情地讀,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把有感情地朗讀作爲教學中的重點,帶領學生體悟文字的精美,領略桂林山水的迷人。學生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一邊讀,一邊想象灕江的水是那麼的清,那麼的綠,那麼的靜。然後通過自己的朗讀展示出來。我班學生在讀文表現“靜”時,常常會把聲音壓得很低,雖然學生表達出了靜之感,但是卻讓人覺得底氣不足,聲音傳遞不出來。我又教給他們朗讀發聲的技巧,學習用氣息來控制自己的聲音,不是用聲音小來展示靜。經過技巧練習,學生讀得又動聽一些。在一些朗讀指導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技巧的指導,因爲學生年齡小,朗讀經驗孱弱,雖然對文本內容有感悟和體會,但在朗讀時也會出現處理錯誤的現象。

在對桂林的山學習時,我嘗試放手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髮現,兩段的句式驚人的相似,學起來也比較輕鬆,在各式的朗讀,想象中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總體來說,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們也深深喜歡上了桂林的山山水水。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篇3

桂林山水的課文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着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着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的課文教學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同時將作者的寫作方法滲透到學生的作文中。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教師的語言把他們領入文本;其次是個人讀,讓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從而獲得自身的體驗;此外還有小組讀,男女同學讀等等,讓他們與文本對話,從而能有所思,有所悟。

比如在學生個人讀中,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默讀課文,讀後組織交流各自知道了什麼。在交流中,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作者寫的桂林山水的特點,奇、秀、險,他們奇峯羅列,怪石嶙峋。”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作者寫了水的特點,水靜、清、綠。”有的學生說:“我發現作者在寫這山和水的特點時,運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對桂林山水的認識。”學生精彩的回答告訴我,他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接着,我問:“你們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你能通過朗讀將你的體會表達出來嗎?”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深入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

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麼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我還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看見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讓學生知道此句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以及運用對比後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這方面的薰陶,並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相信對今後的習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古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今師者,不再是整堂課的主導者,而應是學生的引路人,學生的指導者,學生的合作者,這就促使我們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文化底蘊的加深。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二、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熱愛祖國大好河山;通過品味詞句,反覆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課

一、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課件圖像,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範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讓學生談感受。

二、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

導語:那麼,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找出來讀一讀。

“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將是多麼美的景象啊,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去觀賞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讀全文,學習字詞。

讀準字音,找出新詞,對不懂的詞句,可以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者請教同學、老師。

三、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導語:我們先來欣賞灕江的水。觀察圖畫或觀看課件中的灕江水,用自己的話來描述。

1、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齊讀(根據課堂讀的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個體再讀,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讀),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品讀作者怎麼寫出灕江水與衆不同的“靜、清、綠”?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水平如鏡的西湖?在讀議中讓學生體會,用對比的方法突出灕江水的三個特點和作者的讚美之情。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感受。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3、引導學生“發生這個句子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讓學生談對排比句的感性認識)注意通過範讀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三個“啊”的變調。能背的可以看着畫面當堂背誦。

四、鞏固識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邊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裏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

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

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第二課時

一、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導語:那麼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呢?

2、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畫一畫,結合插圖來欣賞。

3、互相交流:課文怎麼寫桂林山的特點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較,也是用這樣的段落句式)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隨機展示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

特點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指導學生讀出感受,理解詞語,並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圖像,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看資料的補充資料圖片,讓學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

模仿句式練習,說說像什麼。比如:還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通過圖像,讓學生感受到“秀”得鬱鬱蔥蔥,色彩明麗。

特點之三“險”。重點理解“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指導學生通過字面、結合語句領會。如“危峯兀立”,字面上指導“兀”的意思即“高聳突出”,然後讓學生自己連起來解釋,並放到句子中理解。這樣,教給方法後,再讓學生自己休會“怪石嶙峋”的意思。

4、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險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學習第四自然段)

導語: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圖片,當山和水相映襯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麼感受?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引導理解字面意思,“畫卷”即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

(2)觀看圖像片斷,同時配音介紹:“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引導邊讀邊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休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種陶醉山水之間的感覺,然後說自己的體驗。

三、指導背誦

用師生引讀的方法練習背誦。

四、抄寫句子

注意分號的用法。

抄寫描寫山、水特點的兩個句子,要求以標點爲標誌,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個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同時提示,每兩個特點之間用分號來分隔,可以把各個特點分得很清楚。指導分號的書寫。

課後反思:本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讀完全文,學生都能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

板書: 總述 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水:靜,清,綠。山:奇,秀,險。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小學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課文 篇5

教材分析

一腔真情頌桂林

《桂林山水》以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景色奇異、色彩絢麗的山水畫,抒發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一、多樣手法繪美景

1.引用開篇,巧設懸念。開篇引用了清代詩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既點明瞭課題,總起了全文內容,又交代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是聞名世界、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使讀者頓生懸念:桂林山水獨特在哪裏?人們爲什麼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

2.比較引入,側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綺麗風光時,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描寫山水,而是採用了比較引入的表現手法,從側面烘托山水的獨特之處。你看,拿波瀾壯闊的大海來襯托灕江水之平靜,而比起水平如鏡的西湖來,灕江水又平添了清、綠之特色。這灕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樣,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樣高大雄偉,而是奇峯羅列、怪石嶙峋,盡顯奇、險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紅一片,而是色彩明麗,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繪。在主體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見聞與聯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形象貼切的比喻跟嚴密流暢的排比融爲一體,對桂林山水進行正面描繪。瞧,灕江水的“綠”──“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桂林山的“秀”──“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現了山的靜態美,給人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你看,“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在主體部分採用了這兩組排比,它把灕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繪就了一幅景色奇異、色彩絢麗的美妙畫卷,寫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動人詩篇。一個“真”字表達了對美景的讚歎,而嚴謹的句式強化了表達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應,渾然一體。課文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的交相輝映,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點綴其間,猶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最後以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了全文,又與首段遙相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頌桂林

1.描寫景物,流露讚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巧用了比喻、誇張、排比幾種修辭手法,生動逼真地描繪出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給人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真摯的讚美之情。

2.穿插議論,洋溢讚美之情。在描寫灕江的水之前,作者說:“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這一議論,拿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一個“卻”字烘托出這些美景雖美,可無法與灕江的水媲美,襯托出灕江之水是多麼的迷人,這包含着深深的讚美之情。

3.首尾引用,表達讚美之情。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來讚美,一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一年級下冊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使人油然而生嚮往之情、觀賞之意,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結尾又引用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來概括觀賞桂林山水之後的感受,具有畫龍點睛地之妙,洋溢着作者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無比熱愛與讚美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