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國滅亡後是哪個朝代

三國滅亡後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每個朝代都會有興盛衰落的時期,那麼三國滅亡後是哪個朝代?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們,請閱讀下面的內容。

三國滅亡後是哪個朝代

答案是晉朝

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啓南北朝,分爲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爲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爲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兩晉的政治體制爲世族政治, 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 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爲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爲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歷史

魏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 ,即位爲帝,國號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勳臣的一致擁戴,317年三月在建業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爲建康,史稱東晉。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爲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 。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滅吳統一結束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總共96年的大亂到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了長達298年的五胡十六國及以後的南北朝紛爭)。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 ,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316年,西晉被匈奴建立的政權所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 ,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 。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

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 。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叛亂。譙縱在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

司馬氏起源

參見:高平陵事變、司馬氏專權

司馬家族在東漢和三國時期就是顯赫的世家大族, 如司馬朗、司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時人稱“八達”。其中司馬懿具有政治及軍事才略,在曹魏後期抵禦蜀漢北伐及平定遼東,成爲了魏國重臣 。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馬懿與曹爽受遺共同輔政,但司馬懿被曹爽架空。

249年發生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重奪政權,至此司馬氏開始專政。

在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及司馬昭逐漸鞏固司馬氏的勢力 。此期間發生三次嚴重的內亂和割據戰爭,史稱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馬氏逐步掌握了執政權。

統一天下

263年,司馬昭爲了建立赫赫軍功,統一中國,命鍾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 ,蜀漢主將姜維阻敵於劍閣 。最後鄧艾經陰平直襲涪城,進逼成都。劉禪見大勢已去而投降,蜀漢滅亡 ,史稱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司馬昭勝利後稱晉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馬炎繼立後於266年建立晉朝,改元泰始,是爲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

晉武帝施行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增強國力,發展生產。此時孫吳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內政又窮極奢侈,民心不附 。

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禿髮樹機能叛 ,次年匈奴劉猛也隨之出關。

272年司馬炎又派何楨招降李恪平定劉猛叛亂。

274年陸抗去世,275年司馬炎釋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樹機能歸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晉朝,馬循平定鮮卑 。爲了防禦吳國,司馬炎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 ,派王浚於益州大造船艦。

276年羊祜提議伐吳,遭羣臣反對而作罷。

277年樹機能復叛,司馬駿帥文鴦等敗樹機能,降鮮卑二十萬 。沙漠汗被鮮卑舊貴族殺害,衛瓘平定拓跋部內亂。

278年羊祜病故,臨終推薦杜預鎮守荊州。此時司馬炎派馬隆前往涼州平叛,禿髮部衆殺樹機能降。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浚、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爲是伐吳的時候了,賈充、荀勖等認爲西北未定而反對 。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12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爲大都督 ,上游王浚、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胄軍多路並進。於280年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世族興起

晉朝建立後,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及陳羣羽翼下擡頭 ,當時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滎陽鄭衝、陳國何曾、臨淮陳騫、潁川荀顗、荀勳、河東衛瓘、河東斐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內山濤、京兆杜預、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陽盧欽等。曹魏時期的清談,到晉代時許多士大夫紛紛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隱遁的士大夫 。

朝政方面,晉朝在歷史上首先建立了門下省,三省制度完善,並且在277年創 建了國子學。由於諸臣在“平吳”與“立嗣”等議題上發生爭執,使得黨派形成。以侍中任愷爲首張華、庾純、溫顒、向秀、和嶠等一派,與尚書令賈充爲首楊珧、王恂、華廙等爲一派相對立,在立嗣上諸臣爭執更劇。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較仁孝慧敏。司馬駿、衛瓘、和嶠等主張廢衷立攸,但遭楊皇后和賈充、荀勖等人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捨子立弟,遣返司馬攸回其封國,齊王憂病而死。

軍事方面,西晉立國後,武帝分封諸王,於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司馬亮督豫州、楚王司馬瑋督荊州。統一後,爲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備。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顯示天下太平。《晉書》山濤傳: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職官志:大國守土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整個中原沒有常備軍防禦 。儘管諸侯王名義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隊,鎮守本國,但是晉朝實際沒有出現諸侯割據,《晉書》地理志:王不之國,官於京師 。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個江南沒有諸侯王鎮守。

賈后亂政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 ,外戚楊駿託孤輔政 ,出汝南王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乾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后對立,楊駿爲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

291年賈后藉由楚王司馬瑋除去楊駿及其勢力 ,任命汝南王亮與衛瓘掌政 。不久賈后利用楚王瑋與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衛瓘,再以僞詔殺楚王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

至此賈后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關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爲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叛變。299年齊萬年之亂平定。江統和郭欽都曾建議將胡族強制遷離,他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晉室施行了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代替過去的強制遷徙,但是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貴族採取遷徙和防範措施。

由於太子司馬遹非賈后親生 ,賈后意圖廢除。300年太子被賈后污篾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採孫秀計,挑撥賈后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爲由發兵去除賈后及其黨羽,趙王倫專政。

八王之亂

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爲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爲太上皇。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倫。五月去除趙王倫及其黨羽,惠帝復位,齊王冏專政。302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派軍討伐齊王冏,長沙王乂聯合宮廷將領於京城洛陽響應。齊王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遙控。

303年成都王穎聯合河間王顒率軍攻擊洛陽,討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長沙王乂屢屢擊敗。304年初洛陽城缺糧,宮廷將領逼東海王奏免長沙王乂,開城投降。長沙王乂被河間王顒將領張方殺害,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爲皇太弟,河間王顒爲太宰,東海王越爲尚書令。成都王穎勝利後,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 。而後宮廷將領陳軫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晉惠帝被俘,東海王越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顒將領張方佔領洛陽 。

但不久東海王越的親弟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鮮卑、烏桓等勢力擊敗成都王穎。張方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顒與東海王和解,最後成都王穎被廢,河間王顒改立司馬熾爲皇太弟。

305年東海王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敗走,司馬模佔領長安。東海王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成都王被害,晉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爲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五胡亂華

天災人禍,少數民族又受到當時士族統治者極端壓迫,內遷諸民族乘機舉兵紛紛尋求獨立謀生,造成五胡亂華[37] [38] ,永嘉亂後士族百姓紛紛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爲戰國者”有十六國,分別是:成漢、前趙(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大夏、北燕。後世由此統稱16國諸多列國的那段混亂時期爲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佈圖,當時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人及高句麗人。八王之亂期間,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少數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陸續叛變,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於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號成,與羅尚在巴郡對峙。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和司馬騰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幷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佈獨立。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割據山西西南部。由於晉朝在中原解除武備,無力平定叛亂,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面臨一場覆亡危機。

劉淵爲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攻打洛陽,多次被擊敗。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石勒吞併王彌,脫離劉淵轉戰南下 。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爲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並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懷帝困於洛陽。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 ,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 。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多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幷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續、青州的曹嶷、徐龕;東北還有慕容廆、段眷;北方還有代王;西北涼州還有張氏集團。然而,幷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王敦密令將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劉聰死後,部將分裂[42] ,叛逃的多達二十萬戶,晉軍也一度攻打到離其都城不遠的絳縣,靳準殺劉粲,建立晉藩天王制度,向晉朝臣屬,不久遇害。石勒佔領了河東,劉曜也拋棄漢旗號[43] ,兩人都自立爲趙國。劉曜載記: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向前趙的劉曜稱臣(張軌傳記載張茂未降並打敗了劉曜)。與晉朝對立的三個割據勢力,在當時佔領了晉朝五分之一的國土。

建立東晉

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諡號爲晉元帝,史稱東晉 。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江東世族。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未能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