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明朝時期的迎春風俗介紹

明朝時期的迎春風俗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拜年

明朝時期的迎春風俗介紹

說到明朝春節風俗,一般皇宮與民間是不同的講究。宮中正規一些,民間比較隨意。

宮中的風俗:根據明宮太監劉若愚的記載,主要有:

正月初一,是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祭竈之後,宮眷、內臣就開始穿葫蘆景補子和蟒衣。各家都蒸點心,儲備肉類,以備春節期間一二十日之費。三十日歲暮,就開始互相拜祝,稱爲“辭舊歲”。大飲大嚼,鼓樂喧囂,以示慶賀。門旁值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牀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櫓楹插芝麻稈,院中焚柏枝柴,稱爲“(火育)歲”。

從歲暮、正旦開始,都頭戴“鬧蛾”.用烏金紙裁成,畫上顏色裝就。或用草蟲、蝴蝶簪於頭,以應節日之景。有些則戴小葫蘆,其大僅如豌豆,稱爲“草裏金”,二枚值銀二三兩不等。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栓或木槓在院子地上拋擲三次,稱爲“跌幹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其實就是扁食,既現在的餃子。在餃子裏偷偷包上銀錢一二,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這一天互相拜祝,稱爲“賀新年”。

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在東直門外迎春,凡勳威、內臣、達宮、武士赴春場跑馬,以比較優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論貴賤,都吃蘿蔔,稱“咬春”。又互相請吃宴會,吃春餅和萊。再用綿塞耳,取其聰明。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也稱元宵,內臣、宮眷,都穿燈景補子蟒衣。當上元節時,宮中內官監火藥房就製造“奇花大爆”,花樣有蘭恵、梅、菊、木犀、水仙之類,各色俱備。如在崇禎朝,每當上元節時,崇幀皇帝就下諭取水仙火爆點放,“閃爍如生”。

正月十九日.稱爲“燕九”,這一日,內臣中好黃白之術者,都遊白雲觀,向道士訪丹訣。

自十七日至十九日,御前安設的各樣花燈,開始撤去。春節活動慢慢平息結束。

民間迎春活動,因地域不同風俗各有特點。在明代,民間很重視元旦的禮儀,其餘只有長至、聖旦,百宮才上表稱賀。明代諺語道:“老子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當時海內士庶,均看重歲首,慶拜往還,舉酒相祝.老幼鹹樂。

據一些史料記載,北京、杭州、開封等地的慶賀活動及風俗就頗爲不同。

北京官場元旦賀節(即拜年)之俗比較特別。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主人就出去賀節,只是在家中的几上放置白紙和筆硯,賀客一到,在薄上寫上名,就算是拜過年了。主人根本不在家,並無迎送之禮。

一般說,新年一至,家家門前都貼上了“桃符”、春帖(即春聯)。明代的.北京,春帖除了自己手書或請人手書之外,有些商家已經開始印製出賣。除了貼春聯,還要搞祭祀活動。如北京有“燒阡張”之儀: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細剪成阡張的草紙,供在祖先牌垃前,等到三日後,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張至元宵罷,才燒燬。

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掃堂室。至五鼓天,在神凋陳設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團祭竈.稱爲“接竈”。祀神畢,將米團分享家人.稱爲“歡喜團”,祀竈之後,再接歲神,燃燭竈香,請衆神與祖先。在衆神祖先前遍燃香燭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飯,至收燈後罷。

祭祀儀式完畢,是拜年,明代北京民間拜年儀式如下:早晨起來,當家的人率領妻孥,羅拜天地.揮祖先,作扁食,奉長上爲壽。元旦這一天出遊,道上碰到親友,即於街上叩頭。杭州人拜年則爲家衆序立中堂,卑幼拜賀轉長,男子出拜宗黨親友,稱爲“賀節”。家裏擺設宴客酒,三五行即出。開封爲周王封地。正旦曰,親王率領諸王、宗人、儀賓、文武官員,到承運門拜萬歲牌。禮畢,轉存信殿受朝賀,朝畢賜宴。此後,諸王責成輪流治酒宴會,月無虛日。民間百姓也互相賀節、交拜、宴席。

拜年之後,爲連續幾天的遊玩。杭州人在拜年後,少年遊冶,翩翩徵逐,隨意聽之,演習歌吹。有的投瓊買快、鬥九翻牌;博成賭閒.舞棍踢球.唱說評話,無論晝夜,稱爲“放魂”。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燈,然後學子攻書.工人回肆,農商各執其業,稱爲”收魂”。開封人從初一日後,赴相圍寺、蕭牆銜.聽談古、說因果、遊樂。兒童則有投核桃、擲錢等遊戲。到初八日,赴東嶽廟進香遊玩。俗以此日爲五閻羅誕辰,整天人煙繁盛。

元旦後是迎春。在古代,每當立春日,在東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爲太歲,塑土牛以起事。這是因爲將上月建醜爲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氣,並藉此昇陽。迎春之儀.招集俳優,飾以冠帶,被服乘馬.效仿古人云臺諳將、瀛州學士之類,多至數十隊。又讓娟技絢裝環配,童子衣被錦繡,坐於臺閣中。製成彩亭數十,中羅列市肆諸物,備極繁華,以導芒神土午。遠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鱗集,羣聚而觀,稱爲。看春”。隊伍經過人家,各設香燭,焚鍺幣,用來迎接芒神土午.並向土牛拋擲五穀。明代信陽人周夏元有一首《迎春曲》,對北京的迎春習俗描述如下:“淑氣晴光萬戶開,芋綿草色先蓬萊。林皋百鳥聲相和,宮憫五彩雲相回。東風措獵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隊起。羣公吉服迎勾芒,鄉人儺衣驅祟鬼。豹虎竿頭御河柳,遊絲盪漾鶯求友。春勝春峨鬧五侯,恩光暗人誰先有?”

在迎春期間、又附帶一些地方習俗。如北京人戴“鬧嚷嚷”,用烏金紙製成飛蛾、蝴蝶、螞蚱的形狀,大如掌,小如錢,稱爲“鬧嚷嚷”,大小男女,在頭上各戴一隻,至於貴人,則插滿整個頭部。在杭州,一些民間婦女,各用春幡、春勝.樓金簇彩,製成燕子、蝴蝶之類,送於親戚.將它插戴在釵頭上。舉行宴會時,則縷切粉皮.間雜七種生菜.供奉箍詞,實爲古人辛盤遺意。

元宵賞燈,據說始於漢祠太乙,明代上元觀燈,則是其通風。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爲五夜,明代因之。明宮禁內鰲山高十餘層,飾以金碧,燈如星布,極其侈靡,以致皇親國戚紛紛仿效。至於民間燈節,則以杭州爲極盛。舉凡皮、絹、紗、紙所制之燈,都出於杭州。此外,燈節期間,杭州還薈萃了大江南北一些貴重的燈飾.如閩中珠燈、白下角燈,滇南絲料燈,如此等等。燈的花樣也極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燈節期間,各方貨物聚集,形成規模巨大的燈市。如北京,四方商人各持所有,在東安門北大街設攤賣貨,稱爲燈市。在杭州,壽安坊以下至衆安橋,也在燈節期間形成燈市。所售貨物多爲市食,有糖、棕子、粉團、荷梗、、瓜子、瓜果。開封各街也都有燈市.自初十曰開市,出賣各樣奇巧花燈,也有紗人、耍貸,鋪面鋪設至一二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