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成語守株待兔的典故

成語守株待兔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典源出處

成語守株待兔的典故

《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lei) 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釋義用法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放下農具守着,希望再有兔子來撞,好多得幾隻兔子。結果成爲笑柄。後以此典形容僵死不知變通,墨守舊規; 或坐以待成,

希圖不勞而獲。

用典形式

【守兔】 清·顧炎武:“守兔江湄遲夜月,飲牛澗底觸秋聲。”

【守株】 唐·羅隱:“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清 ·王士禛:“杜家箋傳太紛拿,虞趙諸賢盡守株。”

【伺兔】 清 ·吳檠:“夢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宋株】 唐 ·杜牧:“宋株聊自守,魯酒怕旁圍。”

【兔守】 清·黃鷟來:“行藏猶兔守,卷帙笑螢幹。”

【株守】 清 ·鄭燮:“株守,最嫌吏擾,怕少官錢,惟知農友。”

【困株木】 清·王士禛:“君亦困株木,周道多蒺藜。”

【伺投兔】 宋·黃庭堅:“守株伺投兔,歲晚將何獲。”

【兔守株】 唐·溫庭筠:“定爲魚緣木,曾因兔守株。”

【守株待兔】 清·黃遵憲:“幾輩守株猶待兔,何人歧路哭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