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革命的典故

革命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革命的典故1

革命的典故

指政治或社會上之大變革。源於《周易》一書,《周易正義》雲:“革者,改變之名也,此卦明改制革命,故曰革也。”

《周易》是殷周時占筮用的書。它斷定自然現象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且由簡單到複雜發展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是說: 自然界是由最初天地一體的太極而陰陽兩儀,而四時,而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的八卦,而六十四卦,最後到產生宇宙萬象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事物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要向對立面轉化,這就引起了事物的“革”。“革”之不可避免猶如水可以滅火、火能將水燒乾這種“水火相息”的道理。這種變革的自然觀,貫徹於社會政治生活就表現爲對改制的頌揚。

現代意義的“革命”一詞,是由孫中山先生倡議採用的。1895年9月,興中會在廣州運送軍械不慎事泄,被捕70餘人。孫中山、陳少白和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買來日本報紙看,報紙上登有一則標題爲《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的新聞。看完這條新聞後,孫中山先生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周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爲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可也。”

從此,革命黨人便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動稱作“革命”。“革命”一詞遂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革命的典故2

武裝起義

儒略曆10月25日(公曆1917年11月7日)晚九時,列寧不顧布爾什維克中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對,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衆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並於次日凌晨兩點佔領之。

根據前蘇聯官方的說法: 晚上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冬宮,而且在冬宮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蘇聯解體之後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並未發生武裝衝突,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羣的衝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衛長官帕裏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並把他們帶到了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的地方。而阿芙樂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由於與會人員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斯莫爾尼宮,說服黨中央其他成員,決定提前起義。

1917年11月6日,列寧祕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佔領了彼得格勒的各個戰略要地。7日凌晨1時起義部隊佔領了郵政總局。2時攻佔了波羅的海火車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車站。接着關閉了政府大樓的照明電路,電話局切斷了臨時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電話。6時左右,赤衛隊員、士兵和水兵已

經佔領了皇宮大橋。除了宮廷廣場和伊薩基耶夫斯卡廣場地區,其他地區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者的手裏。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坐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佈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但臨時政府仍負隅頑抗,20xx多名軍官和士官生繼續盤踞着冬宮。1917年11月7日下午5~6時,2萬多名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員、9輛軍車包圍了冬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它於1917年11月7日6時20分繳械投降。8時過後,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下達了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書,遭到拒絕。晚上九點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發出了總攻的'信號。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在雷鳴般的“烏拉”聲中越過了街壘,迅猛的衝向冬宮,在冬宮的樓梯間裏和樓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衛隊員同士官生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時50分,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終於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2] 起義成功當天夜間,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蘇維埃。並於次日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同時爲體現工兵特質,在新的立憲會議選舉中取締了制憲民主黨,並將選區劃分爲後方區和前線區。

結果

在攻打冬宮的隆隆炮聲中,全俄羅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首先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歸轉工人農民士兵代表蘇維埃。1917年11月8日,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願望,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土地法令》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後,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無產階級偉大導師列寧當選爲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下設各部,執行無產階級國家的各種職能。斯大林當選爲民族事務人民委員,當選爲外交人民委員。11月9日清晨大會勝利閉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成立。

建立國家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

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滅人剝削人現象,工農當家作主,體現社會公正的制度爲一戰後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打開第一個缺口。一戰結束後一些國家陷入惡性通貨膨脹。整個歐洲在1920—1921年間製造業下降9.5%,英國失業率達11%,美國產量下降20%,失業率達11.5 %,德國同期物價上漲15倍。每個國家都爲巨大的社會不穩定震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概括當時的恐懼情況是:“普遍認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能勝任重建的任務”,“資本主義社會的衰落就在眼前,這是不容置疑的”

十月革命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在沒有任何可資借鑑經驗的情況下艱難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其無論成功或失敗的範式都爲落後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爲人類文明進程積累了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