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成語三顧茅廬的典故

成語三顧茅廬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成語三顧茅廬的典故1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擁兵東吳,文臣武將,人材濟濟,唯胸懷大志的劉備人馬少,地盤小,力量弱。後來,劉備聽說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北)有個叫諸葛亮的人,博學多才,可成大事,便決心請出諸葛亮,以奪取天下。

成語三顧茅廬的典故

劉備率領桃園結義的兄弟關羽、張飛,帶着禮物親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恰巧這一天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得掃興而歸。過了一段時間,劉關張兄弟三人冒着大風雪第二次上隆中。不料,諸葛亮又外出閒遊未歸。張飛是個急性子人,本來不願意第二次來請,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快回去。劉備無法,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拜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願望。又過了一些日子,劉備虔誠地吃了三天素,準備第三次上隆中。關羽心想,諸葛亮可能是徒有虛名,不一定有真才實學,勸劉備不要再去了。張飛甚至提出讓他一個人去把諸葛亮叫來,如果諸葛亮不願意,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批評了一頓,說服他們二人和自己一道,第三次拜請諸葛亮。他們到達諸葛亮家的.時候,正逢諸葛亮睡午覺。劉備不讓驚動他,叫關、張二人在門外等候,自己站在諸葛亮的牀邊,耐心地等待,直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說話。

諸葛亮見劉備確實很有志向,而且對自己這麼誠懇,便答應出山幫助他。後來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很快擴充了地盤,壯大了勢力,終於使自己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集團,也即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魏、蜀、吳三國局面。

後人把“三顧茅廬”作爲成語,比喻誠心誠意拜訪請教。

成語三顧茅廬的典故2

典源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 (劉備) 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釋義用法漢末劉備兵屯於新野,三次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禮聘其出山。後用來表示誠意聘請賢能之士。

用典形式

【三顧】 唐·李商隱:“得主勞三顧,驚人肯再鳴。”唐 ·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明 ·高啓:“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三接恩】 唐·劉禹錫:“早入八元數,嘗承三接恩。”

【答三顧】 宋·黃庭堅:“諸葛見益州,釋來答三顧。”

【三顧隆中】 宋·張孝祥:“已授一編圯下,卻須三顧隆中。”

【草廬三顧】 宋·無名氏:“萬里奔騰,兩宮幽陷,此恨如何雪? 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英傑?”

【蜀主三顧】 元·薩都拉:“若非蜀主三顧賢,終只如龍臥南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