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鄒陽明珠暗投的典故

鄒陽明珠暗投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鄒陽雕像

鄒陽明珠暗投的典故

“鄒陽之嘆”原文出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耶?命耶?明珠暗投,徒興鄒陽之嘆;廣陵散盡,益增嵇康之悲。”

鄒陽之嘆含義

這句話說的是有能力的人沒有人重視,就像是將明珠放在了黑暗中,突然的引起鄒陽的感嘆而已。廣陵散作爲千古絕唱,一曲彈完,也僅僅是增加了嵇康的傷痛。

鄒陽之嘆裏面的鄒陽是漢代時期有謀略有才智的賢士,後來因爲被小人讒言陷害被抓進牢獄,差點兒就被處死,他在獄中費盡心思的給樑孝王寫了封信,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不移的心跡。

鄒陽(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身爲齊國人的他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散文家,也是在西漢時期非常有名望的文學家。他的文章本來有七篇,但是流傳之後大多已經失傳,現今只剩下兩篇分別是《上書吳王》和《於獄中上書自明》。

在起初的時候,樑孝王想要奪取許多大臣的性命來取得自己的權力,鄒陽誓死反對這個做法,但是羊勝和公孫詭本來就嫉妒鄒陽的才華,趁機向樑孝王進讒言,促使鄒陽被抓險死,後來鄒陽上書取得了樑孝王的理解才被放了出來。鄒陽一心爲了樑孝王着想,但是苦於被人陷害無從申冤,他感嘆自己的才能引來小人的嫉恨,也感嘆樑孝王一時被矇蔽了雙眼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又引用了前朝的事件,終於引起樑孝王的重視和理解,再次回到樑孝王身邊,後來世人便用“鄒陽之嘆”比喻明珠暗投時自己的無奈和心酸。

鄒陽明珠暗投的典故

明珠暗投是一個成語,原來本身的意思是閃閃發光的珍珠貝放到路上的行人面前,行人雖然看到沒有不愣住的但是誰也不敢去拿。後來也指把閃亮的珍珠放到黑暗不見光的地方,用來比喻好的物品或者珍貴的物品卻落到了不太識貨的人受手裏,得不到原有的重視。後來也引申爲比喻有才能見識的'人卻沒有得到重視,也就是說好的人才賢士投靠了昏庸的人而不被人欣賞。

明珠暗投和鄒陽聯繫起來,是因爲這個成語之所以出現是因爲鄒陽的一個典故。

鄒陽是漢朝時期很有才能的人,開始的時候跟隨着吳王,後來因爲吳王陰謀造反鄒陽勸而不聽,鄒陽便改投樑孝王劉武的門下。但是因爲被小人奸臣進讒言陷害,被抓進牢獄之後準備處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鄒陽在牢獄中給樑孝王寫了封信,除了舉出前朝的例子證明能人賢人總是引起別人的嫉妒陷害之外,還做了一個比喻,說:“如果把珍貴的明珠暗暗投放到滿是行人的路上,就會引起路人之間的警惕和憤怒,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自己就如那顆明目之珠一樣,因爲自己的才能而被別的小人嫉妒憤恨,於是陷害侮辱自己,引來了災禍和您的誤解。”

後來樑孝王看了這封信果然下令讓人把鄒陽放了出來,鄒陽在樑孝王身邊之後也做了許多的貢獻,真如一顆耀眼的明珠一樣,這就是“明珠暗投”這個成語的由來,後人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也經常引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