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我國古代茶具怎樣演變的

我國古代茶具怎樣演變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爲歷代茶愛好者青睞。下面介紹我國古代茶具的演變史。

我國古代茶具怎樣演變的

明代許次紓《茶疏》有言:“茶滋於水,水藉於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頁,缺一則廢。”這強調了茶、水、器、火四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因此,要談論宜興紫砂壺,就不能不說到整個茶文化,尤其是其中茶具的演變歷史。事實上,紫砂壺的出現是與飲茶風俗的不斷改變和推進分不開的。

茶在最初發現的時候,是被作爲草藥來使用的。在神農嘗百草之後,茶多被人們將其鮮葉直接放入口中咀嚼,根本談不上使用茶具。至於夏、商時期,由於缺少史料記載,不能確定是否存在茶具。到了西周初年,根據有關史料可知,生活中用茶已較爲常見,此時的用茶方式主要是烹煮後食用,所用的“茶具”與餐具、酒具等是通用的,即當時青銅質的鼎、陶質的鉢等容器。進入春秋戰國後,茶除了被用作羹飲之外,也被當作菜蔬食用,茶具也仍然與餐具、酒具通用。

到了秦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茶具。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可爲佐證。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裝茶用的茶箱,也證實了這一時期的茶具已經從餐飲器皿中獨立出來。茶具種類既有貯存茶的箱、罐,也有烹茶所用的鼎、釜、壺、瓶,飲茶所用的盂、杯、碗,盛茶的勺等。到了東漢,陶瓷器皿逐漸成爲主要茶具。而到了魏晉時期,由於茶餅的廣泛使用,又出現了研磨、炙茶的工具,茶具的種類逐漸豐富起來。

隋唐時期,茶具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茶聖陸羽出現之後,飲茶基本上發展成了—種“藝術”。 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介紹了風爐、笛、紙囊、碾、拂末、籮、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具列、都籃等材質不同、功能各異的24種飲茶用具,使茶具成爲飲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宋代,開始出現“點茶法”,這使茶具的組成有了明顯變化。緊接着“泡茶法”也出現了,茶具基本固定爲茶碗和茶壺。當時的汝、宮、哥、定、鈞五大名窯的`青瓷大爲流行。而“鬥茶”之風的盛行,則使福建建窯的兔毫盞非常流行。

在明清兩代,用茶方式以泡飲爲主,茶具也簡化爲壺、杯,但它們的製作工藝越來越精緻,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宜興紫砂壺因其優越的宜茶性,和越來越高妙的製作工藝,在各種材質的茶具中逐漸脫穎而出,成爲上至宮廷、中及士紳、下至民間,皆廣受歡迎的飲茶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