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早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早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們要學習這種品質,做“東風第一枝”。

早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備課時,我首先考慮到,既是“以物喻人”,那麼只有讓學生體悟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相同之處,纔可能真正讀懂課文。的確,全文主要寫的就是梅花的早開,與魯迅在書桌上刻了“早”字兩事。如何讓學生自發的去挖掘這兩者的間的內在聯繫呢?

當學生充分讀熟課文,理清脈絡之後,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先是寫梅,後又筆鋒一轉談及魯迅,這兩者有聯繫嗎?作者又是怎樣將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呢?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很快發現了其中的聯繫,那便是一個“早”字,並讀懂了,在兩段落中“早啊!”一句爲過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啓魯迅之早。

僅僅是找找過渡句嗎?僅僅是“早”之相同嗎?我不滿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潔,魯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該如何讓學生們體會到呢?

對於梅花的高潔,學生們頗些體味,然而,魯迅之名雖大,他們卻並不熟悉,對魯迅爲民族事業棄醫從文、以筆爲槍的一生,他們卻知之甚少。課堂上,儘管我慷慨激昂,學生卻是無動於衷,正在我黔驢技窮之際,曾經文選課上的一個殘缺記憶跳入我腦海。那是關於一個“鐵屋子”的討論,我記不起具體的文字,大意卻能複述,於是我讓同學們做了個選擇題: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風、堅不可摧的鐵屋子,一羣人正在裏頭酣睡,不久,他們將在睡夢中窒息而死。這時,一個人醒來了,他面臨兩種選擇,一是保持沉默,讓其他人就這麼不知不覺地死去,二是喊醒他們,做死前的抗掙,當然,希望是極其渺茫的,也許他們飽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後卻是無謂的徒勞。你以爲魯迅會作何選擇呢?

學生據此展開了爭辯,通過我的從旁引導,問題越辯越明,魯迅寧願“四處碰壁”也要奮力“吶喊”的任務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起來。這時,我又追問:梅花與魯迅,難道只是個“早”字的`相同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激情昂揚,回答精彩紛呈:

生:梅花敢於迎風傲雪,魯迅敢於同反動派做鬥爭,他們都是頑強的。

生:梅花盛開預示着春天的到來,魯迅爲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都是“光明的使者”。

有效的教學,有太多標準,但既是“教書育人”,那麼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潛在的學能力,學習知識,理解文本,更使他們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情感的陶冶,這不該是有效的最好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