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孩子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借鑑。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以質疑、釋疑爲學習故事的主要方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能力。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學習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了解作者相關資料並收集有關送別詩。

教學流程:

一、導入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能提出那些問題?

(幫助學生理清送的是誰,誰在送,“使”的意思——結合註釋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釋詩題:王維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對於王維,你瞭解多少?

出示課件:王維: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詩,人們稱讚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感知,朗誦詩歌。

1、出示古詩: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正音,同時理解難字字義: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個音shě,捨得。

更盡:再飲完。

浥:溼潤。

3、齊讀古詩。

4、配樂範讀。(古琴:陽關三疊)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師生讀,齊讀(配樂)。

5、試背。

三、感悟古詩,瞭解環境:

1、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誦讀,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送別圖”,請讀前兩句,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先想一想,同桌說,指名說。

2)什麼樣的一幅畫面?什麼樣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導朗讀)

3)客舍旁邊還有別的事物,爲什麼單單隻寫柳樹呢?

2、相關古詩鏈接,引出相關的.送別詩,來體會其中的送別之意。

1)出示古詩: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解析“柳”與“留”諧音,感受其中隱含的挽留之意。(指導朗讀:把對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體會意境:

1、過渡:作者是怎樣送別友人的呢?(讀後兩句)

2、引讀:

作者做了什麼事?(勸酒)勸了一杯嗎?(很多杯)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更)

3、點撥:

“君”字的理解: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用在這裏表現對友人的尊敬。

王維爲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酒呢?(其一,從“酒”和“久”的諧音入手,體會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處的再長久一些;其二從“故人”入手,來理解怎樣的朋友,體會知心、摯友、情深意重。)

4、補充:其實,作者如此爲朋友勸酒,還在於他去的地方,(出示課件),瞭解“安西”,體會路途的艱辛。

5、補白: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再也忍不住了,他說“元二兄,”進行補充說話練習。

6、品味:“不捨”

多少離別,多少牽掛,都化作了一句話,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們已經感受到了什麼?

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板書:依依不捨)

五、昇華情感,拓展延伸:

1、指導朗讀:元二就要啓程了,讓我們和王維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簡介過渡:或許此次一別,還有可能相會;或許此次一別,將成永別,讓我們一起來銘記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齊讀)

3、引入《陽關三疊》,欣賞,再讀,背誦。

4、課外拓展:讀其他離別詩。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設計理念】

語文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紮紮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境,感受美麗環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的豐富和優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準備】

製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

蒐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後人根據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作的。

(設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詩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藉助註釋,瞭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爲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三、感悟“柳”“酒”中蘊涵的情意。

1、渭城這裏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着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拓展關於“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點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情”要靠“象”去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爲畫面:青青碧柳裏詩人怎樣的難捨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昇華。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從這首詩中體會什麼?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後的思念。

4、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五、拓展延伸。

學生背誦課前蒐集的其它送別詩。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3、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試着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師生問好:你們不用站起來,我鞠躬,你點頭。同學們,好!

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談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嗎?

(安慰與關懷,信心與力量,分享你的勝利和喜悅,並且幫你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所以爲了表達深情厚誼,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即將遠行的人。

一、揭示課題,感悟節奏

3、師:這節課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兒,唐朝詩人王維(板書:王維)正在依依送別他的好友呢!看老師寫課題:《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詩題:“送”和“使”用黃色,區別)

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課題中你知道王維送別誰嗎?

不急,詩的下面有註釋,看註釋①,學會看註釋,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見送別的是誰?——元二(元二是王維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稱元二,這也是好朋友之間的一種稱呼。)

使——看註釋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當時的唐朝正是盛世,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邊關延綿數萬裏,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員去戍守邊關,保衛國家。元二正是擔負着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衛國家,是去建功立業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還從課題中知道了什麼?

帶着我們的理解,能來讀讀課題嗎?注意讀出它的節奏,爭取讀得有板有眼。

節奏聽出來了嗎?聽出他哪裏停頓了嗎?——劃出停頓符號,這就叫有板有眼。(如學生讀不好,就聽老師讀課題。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頓不需太長)

再試着讀一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齊讀2遍。不錯,讀出古詩的節奏了。

二、巧讀古詩,讀出韻味

小詩人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讀整首詩了吧,那就請你拿起課文紙,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準字詞,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明白嗎?開始吧!

指2生讀,其他同學仔細聽。(如果讀對了,評價:你太了不起了,讀得字正腔

圓,這首詩中的2個多音字都讀對了,老師想請教你:爲什麼這樣讀?);(如果讀錯了,就問:你們對他每個字的讀音有意見嗎?你認爲該怎麼讀?誰還有補充?)

(伺機糾正:舍、朝、)“舍”的讀音(客舍就是客棧,在字典中當它表示房屋的時候讀第四聲,齊讀2遍)“舍“不僅是多音字,還是要求會寫的字,伸出手跟老師書空,並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寫2個。

(評價: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書寫端正,有好多的小書法家呢!)

你們認真的態度,給了老師自信和勇氣,老師很想和你們一起讀詩!既然是合作,就要學會互相學習。師生讀2遍。(不僅聲音悅耳,停頓也很自然,這就叫有節奏)

瞧,在我們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進步了,慢慢的有點小詩人的樣子了,連起來再讀一遍肯定能讀出古詩的韻味,試試吧。

真好,同學們,聽你們讀古詩真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讀出了它的味道。掌聲送給自己。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情。

古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麼多遍了,你從詩中讀出了什麼?

(一)感知“景”

預設:送別的時間,地點,天氣,環境……

評價:你真會讀書,你已經大概知道整首詩的意思了。

你讀出了送別的方式是備酒餞行,那你能讀出送別的地點嗎?

從第一、二句中,你還讀出了什麼?

渭城這裏的空氣——微雨潤溼了那飛揚的塵土,空氣是那樣的清新香甜。

渭城這裏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溫暖的客舍。

渭城這裏的柳色——碧綠、青翠欲滴

眼前飄灑着綿綿細雨,雨中是隨風擺動的楊柳,王維爲什麼單單選了它們呢?他想通過“雨”和“柳”向我們傳遞他送別好友時怎樣的情緒啊?

說得多好呀,雨帶給人惆悵,淒涼,壓抑,正像這2首詩中所寫的:(屏幕顯示):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淒涼、孤單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裏那就更有含義了。課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柳”與“留”音相近。贈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達留戀和不捨之情。

謝謝大家聽得這麼專心,你們都是好學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綿綿春雨和隨風擺動的楊柳,王維想表達怎樣的情緒呢?——留戀和不捨,此時,他多麼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書:挽留)

用你的朗讀來挽留他;誰更能讀出王維的挽留之情?讓我們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師:一“雨”一“柳”,悄然傳遞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離別情愁。

(二)感悟“情”

師:而這份離別情愁在喝餞行酒的時候表現得更爲濃烈

(1)請你讀讀並用心體會三、四兩句。你感受到這份深情了嗎?

指名1生讀,伺機指導:更盡的意思

好一個“西出陽關無故人”有味道。誰還想來讀?孩子,請你來讀,再請

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2)爲什麼王維的這種離別情會表現得這樣強烈呢?同學們,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啊。你看——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陽關,西出陽關就意味着元二要擔負起光榮的使命,去戍守邊關、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了。此時王維的心中除了挽留,對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書:祝福)

帶着深深的祝福來讀讀這兩句吧!

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這一杯酒,舉起手中的酒杯,王維會對元二說些什麼祝福的話呢?

第一杯:預設:出使安西,路途遙遠,吉凶難料,還請你再幹了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評價:好朋友,多關心啊;照顧得無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對,無言沉默,王維的心情難以名狀。因爲出了渭城,西出陽關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也要走半年多時間,一路的風塵,一路的坎坷,才能到達安西。

A、安西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請同學們想象一下。

B、課件播放——這就是安西。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這就是安西,黃沙滿天,人跡罕至,大風吹過,飛沙走石,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淒涼,有的只是荒山野嶺,這裏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紗布遮擋風沙。

C、而他們現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卻是一派處處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此時王維心裏感慨萬千,走進王維的內心,把他所想的寫下來:

如今,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如今,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如今,渭城這兒有難捨難分的故人,安西那兒卻(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評價:說得多貼切啊,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走進了王維的心裏。

D、王翰的《涼州詞》中有這樣的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讀2遍)

讀着這樣的詩句,你有什麼感受嗎?

評價:你想的,正是王維所想的,你就是王維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邊關的,難免會遇上戰亂,生命安全根本無法保證。

面對此情此景,遙想前途莫測,王維對元二的這份情怎能不濃烈呢?所以,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還會有怎樣的滋味呢?——擔憂,不安(板書:擔憂)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幾多擔憂,幾多不安,擔憂的是什麼?不安的是什麼?於是,王維把這些擔憂、這些不安都化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預設一:更多了一杯離別的酒勸君更盡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擔憂,你還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請你邊讀邊品三、四兩句。

1、(傷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腳步,朋友終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邊吟誦邊紀念這份友誼吧!“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壯行的酒)祝願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邊關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來年凱旋而歸。──讓我們一起來給元二壯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預設二:多一份“無故人”的淒涼與關切

生吟誦完後,師:是啊,無故人

1、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來陪你──(喝酒,吟詩……)

2、西出陽關又豈止是沒有朋友呢?西出陽關也沒有──父母、兄弟、妻兒……

3、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和所有擔憂都化作一句話─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最後一杯酒元二就要啓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師生舉杯共飲,深情共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濃濃的離情,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這樣一首纏綿悱惻的詩──(配樂齊讀)。

四、情感昇華(配樂)

就這樣,在王維的挽留,祝福和擔憂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維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樣,6年後,元二從安西凱旋而歸。一回到故鄉,元二最想見的故人是誰?——王維,可他卻再也見不到了,因爲王維已經去世了。曾經這樣送別自己的真摯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會有怎樣的感受啊?——傷痛欲絕……此時,你覺得這還僅僅只是象徵他們深厚友誼的送別詩嗎?這還是一首怎樣的詩啊!(3——5人說)——生離死別……

對好友的思念讓元二再次來到了渭城,眼前楊柳依舊依依,春雨依舊綿綿,美酒依舊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維卻再也不在了。(預設:爲什麼你的眼眶紅了,這是一個多麼細膩、多麼會讀書的孩子啊!)當他來到王維的墳前,回想起渭城送別的一幕幕,老淚縱橫,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此時此刻,你就是元二,邊背邊吟誦吧!

①默寫全詩

這樣一首感人至深,動人心絃的千古絕句,我們該把它寫下來。請試着默寫三、四句。

②這節課我們走進了詩人的離別世界,見證到詩人與朋友的那份真摯友誼,感受到他替朋友擔憂、爲朋友祝福的那顆真誠的心,確實是感同身受。課後我們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下課!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能默寫古詩。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4、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蒐集和讀熟幾首送別詩,如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叔同的《送別》。

【教學過程】

一、解題意

1、談話導入:

你嘗試過與親人分別的滋味嗎?心情怎樣?

2、回顧自己熟悉的送別詩,再讀一讀。

3、引出課題,釋題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於今新疆庫車現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他聽說友人元二要遠赴西北,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爲老朋友送行。

三、讀詩文

1、自由讀。

2、同桌或小組合作讀,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討解決。

3、交流讀書情況:

⑴ 你讀懂了哪一句?

⑵ 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4、熟讀成誦。

四、入詩境

1、聽《陽關三疊》曲,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朝雨、柳樹、王維和元二依依不捨的'情景。)

2、找出課文相關的地名。

3、看地圖,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交通狀況:

從渭成到安西約3000公里,按照當時的交通狀況,最快就是騎馬,也要半年才能到達。體會作者爲什麼要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爲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啓發想象:

元二即將起程,這一去也許三年五年纔回來,也許十年八年也回不來,甚至一輩子也回不來,如果你是作者,你還有什麼話對他說,請寫下來,再讀一讀。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評議。

五、選作業

(任選一題。)

1、詩配畫。

2、把這首詩改編成故事。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5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瞭解時代背景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着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詩人。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麼?解“使”?

4、簡介時代背景。

知道元二爲什麼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麼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那麼王維又是怎麼送別朋友的呢?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配樂朗讀。

5、那我們學着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象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纔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麼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麼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並讀讀課後註釋,邊讀邊思考。

(一)學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麼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麼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物呢?

(1)雨:什麼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爲什麼說是小雨?

(2)客舍

(3)柳樹:什麼樣的柳樹?

那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二)品讀後兩句,體味別意《送元二使安西》

過渡:多麼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幹嘛?那麼王維會說些什麼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裏看出來?幹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後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麼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係。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纔你看到了什麼?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麼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麼呢?

3、總結昇華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着,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齊讀後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齊讀後兩句

就這麼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麼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

是啊,他們是多麼捨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後,王維牽着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啊?還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後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全詩)

2、唱詩

就是因爲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爲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爲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彆着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學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爲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象的內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爲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學習按平長仄短的規律來讀詩、吟詩、舞詩,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通過賞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積累有關送別詩句,並嘗試運用。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詩。

1、板書課題,簡介王維。

2、釋題:

誰送誰?送到哪裏去?去幹什麼?

示圖理解:渭城、陽關、安西。

正確讀題。

二、讀詩

1、師範讀:

教學平仄規律。

2、生自讀詩文:

交流質疑:

師生按照平仄規律邊讀邊體會詩文含義,重點理解:浥、更盡、故人。

3、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欣賞:

隨機體會詩情:

師:當你靜靜地聆聽的時候,你們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氣──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學們,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是無盡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這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師: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要經歷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這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戈壁。身爲好友的.你,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想對元二說些什麼呢?

生交流。

師:所以,在這分別的時刻,該怎樣讀呀?

(師生配樂朗讀。)

5、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分明感覺到這酒裏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這一杯酒夠不夠?那就──

師生:再來一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一杯,元二該啓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生共讀(配樂):《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詩

王維讀着讀着,情到深處,便輕輕地唱了起來。

師生清唱,體會詩情。

四、吟詩

1、半讀半唱叫作吟。

2、師示範。

3、生跟學吟。

五、舞詩

吟之不足則舞之。

生學習手語。

師生邊吟邊舞。

六、拓展,深化詩情

同學們,元二走了,出使到遙遠的安西。王維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會有怎樣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纔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間纔有了萬古不朽的詩篇。

分別是傷感的,但因爲有了你們,一羣真正的朋友,我不再傷感,因爲我知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教學反思】

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爲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7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批文入境,“讀”佔螯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品位中升情。

學習目標:

1、藉助教材,結合課外資料,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預設流程:

一、 創設情境,由歌引入

1、我們先來聽一首歌曲《送別》,在這樣的一種音樂聲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別的古詩。

2、學生交流。

3、師: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嗎?其實,友情是每個人心中永久的歌。在古人眼裏,友情是江上一葉舟,友情是月夜獨登樓,友情是庭深小徑幽……那麼,在詩人王維眼裏,友情是什麼呢?

4、課件出示古詩。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自主讀詩,讀準讀通讀懂。

1、自讀:

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後兩遍爭取念通順,注意節奏。

2、交流:

⑴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

⑵注意詩的節奏。

3、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研讀前兩句,感悟詩情畫意。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中的詩情和畫意。

2、師範讀詩的前兩句,學生邊聽邊想象,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交流: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4、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5、從這幅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6、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7、課件出示折柳送別的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8、交流:這兩首詩裏出現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離別。再次指導讀這兩首折柳送別的古詩。可是作者爲什麼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課件出示“折柳送別”的典故)

9、詩人王維也正是借柳惜別,借景抒情啊!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我們再來讀讀一、二句,該怎麼讀?配樂讀。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要送自己的朋友元二到哪裏去?

2、當這一路上有的是什麼呀?出示課件。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無盡的荒草,沙塵滾滾,前塵漫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對比品讀。

3、元二這一路要經歷三千多公里的跋涉,如果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再說,元二去安西是幹什麼的呀?“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一去也許……

4、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對元二說?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

5、但此時的王維縱有千言萬語,也只是將這說不完的離別愁緒,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化做手中的這杯濃濃的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6、僅僅是一杯傷感離別的酒嗎?師介紹有關資料。

7、小練筆:面對手中的這杯酒,王維想:_______________。

8、指導讀:

說不完的離別愁緒,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千言萬語化做(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牽掛化做(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相見時難別亦難,舉杯消愁愁更愁。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讀)——“勸君

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1、幾年以後,王維就去世了,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陽關三疊》)

2、師: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時空雖然把生死相隔,但是那千古不變的友情去打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我們再次朗讀這首詩,記住這美好的情意吧!

3、對於我們,友情究竟是什麼?要靠我們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4、課外拓展:王維的《山中送別》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8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裏?(“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

3、瞭解作者: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麼?

二、初讀古詩,瞭解詩意。

1、初讀: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首詩注意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注意停頓。

2、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再指名讀;齊讀。

三、理解詩意

1、自學古詩詩意

(1)藉助書下注釋,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來。

2、小組交流

3、彙報詩意(抓住重點字詞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同學們反覆吟誦這首詩,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王維的心情如何?

2、你是從那句話中體會出來的?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體會嗎?

3、介紹古詩背景

4、詩中的那個詞最能體現王維捨不得朋友走呢?(“更”)

(1)這一“更”字表明瞭王維已經勸了許多次,飲了很多杯。這都表明了什麼?(板書:依依惜別)

(2)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這時一杯杯離別的酒,一杯杯友誼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讓我們來讀這首詩,再讀這首詩。

(3)想象說話:同學們想象一下,兩個老朋友喝了這麼多的酒,他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呢?

5、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其實,王維在送別元二的幾年後就去世了,這一別是他與元二的永別,但他們的友情卻萬古長青,讓我們再來吟誦這首詩吧。

6、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適的《別董大》

(1)學生自讀、指名讀。

(2)教師簡單介紹詩意。

(3)指導背誦。

2、展示交流

(1)以小組爲單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別的詩。

(2)個別彙報。

六、小結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9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師大版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它是唐代詩人王維的晚年之作。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詩歌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的地點、時間。環境雖美,但送別友人,心情卻十分沉重。後兩句寫別前勸酒,實際是借酒消愁。敬酒贈言,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關懷及深厚的友情。這兩句通過特定動作與語言的描繪,迴環映襯,在殷勤勸酒中包含着惜別的深情和對友人的關切與祝福。

【教學理念】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所以學習古詩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民族這獨特的文化;學生才懂得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

【學生分析】

學生以前學過王維的詩,對詩人有一定的瞭解,能較流利的讀出古詩,藉助老師的視角能知道本課詩的寫作方法先描寫景物再抒發感情,但對詩中蘊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夠到位,詩的韻味沒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需要老師及時的點撥。

【設計思路】

1、理解詩詞句,邊悟情。

2、“以讀爲本”,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

3、在教學中設計“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環節,讓學生不僅讀懂一組送別體詩歌,而且讓他們初步領會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這樣會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會寫要求的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二〉能力目標

1、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方法】

以情景教學法爲主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作者簡介、關於柳樹的典故、有關送別詩的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激趣感染

1、導語: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古詩嗎!那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今天,我們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看誰猜得準,背得快。(課件出示:有關〈小池〉、〈絕句〉的圖景.接着出示〈贈汪倫〉的圖景並配上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然的進入送別題材的古詩意境中。]

2、過渡:是呀,李白的這首〈贈汪倫〉寫出了古人那種濃濃的友情、親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

二、讀懂詩題,瞭解作者

1、讓學生齊讀課題。

2、從題目中,你們讀懂了什麼?(相機板書:王維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誰能讀好這個題目?(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在“二”字後面停頓)

5、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對於作者王維你們瞭解多少?(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談自己對王維的瞭解)

[設計意圖:詩緣情而發。所以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明白詩題的意思,瞭解詩人,這樣可以爲後面學習古詩奠定基礎,也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詩意,入境悟情。

(一)粗讀正字音。

1、過渡:同學們對王維的瞭解可真多!現在老師想請大家自由朗讀幾遍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生自由讀)

2、相機點撥“渭”和“浥”的讀音。

3、誰願意把詩流暢地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全班讀)

(二)細讀解詞句,品詩情

理解第一、二句詩

1、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看看王維在這首詩中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我們先來看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請同學們自己小聲的多讀幾遍這兩句,說說你讀懂了哪些字詞,然後小組交流。

2、學生彙報交流,教師相機點撥。主要點撥學生理解以下重點詞: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並結合“朝雨”圖、“客舍”圖、“柳樹”圖去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理解字詞,是創造了直觀、生動情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點詞,理解詩句的意思,爲下面悟詩情奠定了基礎。]

3、這麼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訴同學們渭城在哪?(學生答)請你們認真的看圖,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美景描繪出來?(指名答)

4、誰能通過讀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訴大家?(出示古詩一二句)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相機評價,指導讀出美景。

5、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可是這麼美的景色王維和元二有沒有心情欣賞?(沒有)爲什麼?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6、教師預設學生會這樣彙報,教師相機激勵性評價:

生1:因爲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們很傷心,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真會理解)

生2:因爲他們要離別了,大家都很捨不得,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爲他們充滿了離別愁緒,心裏很難過,不捨得離開,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也很會體會!)

7、過渡:是呀,他們心中都裝有“別”字,(板書:依依惜別)就是因爲他們想着離別,雖有良辰美景卻無心留連!詩中提到了柳樹,你們知道古時關於柳樹的典故嗎?(學生彙報)

8、點撥:你是怎麼知道的?(從網上收集的)看,多會學習的孩子!“柳”與“留:諧音,還表示挽留之意,看着這滿目青青的楊柳,朋友終將遠離而去,他倆怎不傷感離別呢?所以,讀一二句時,我們還該讀出怎樣的情感?(不僅要讀出美,還要讀出他們的離別愁緒並從停頓、語調要相對低些,舒緩些,聲音相對低沉些去指導學生品讀。)

理解三四句

1、過渡: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朋友之間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裏去了呢?(安西)

2、要經過哪?(陽關)陽關在哪?(學生答)

過渡:(出示線路圖)同學們請看,這是渭城——這是陽關——這是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呀!

3、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當時陽關以西,是這樣一幅情景。你能說一說嗎?(指着圖說)讓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陽關以西荒無人煙,黃沙滿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無盡的荒草。

4、過渡:元二即將遠行了,好朋友要分別了。這一走,也許兩年,也許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能相見。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呆會告訴老師。

5、學生思考、彙報,教師預設學生會這樣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體會王維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維對元二的關懷:

生1:元二,你這一走,我們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見,但我會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來,記住多給我寫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個人影都沒有,你可要多帶些水和乾糧去,不要渴了和餓着了。(多麼無微不至的關懷呀!)

生3:元二,路途那麼的遙遠,這一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邊照顧你,你可要注意身體呀!(真會爲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來以後,我們都變老了,我都認不出你來了。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對話,去解讀和領悟王維的內心,這既是一種想象語言訓練,又是對朋友情的感悟。實際上還表達了學生自己的心聲,文與人、人與己的相遇交融。]

6、過渡:所以王維勸元二(出示後兩句)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因爲(生讀)——西出陽關無故人。(齊讀兩次)

7、這兩句詩中有兩個詞,老師想考考大家?哪兩個詞呢?請看(點擊更盡、故人)誰理解了?(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8、這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了嗎?誰來說說?(學生說詩意)

9、過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護邊疆,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王維百感交集,對朋友的深摯情誼都浸透在了這濃濃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勸元二(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西出陽關無故人。(課件出示最後兩句)

10、喝下這杯酒了嗎?(生:喝下了)

11、順勢引導學生,預設學生可能會這樣回答,通過點撥,導讀,讓學生融入詩情中:

師:這是一杯怎樣的酒?(生:離別的酒)

師:既然是離別的酒,喝一杯夠不夠?那麼王維又勸元二——(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又是一杯怎樣的酒?(生:友誼的酒)

師:友誼的酒就更應該多喝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還是一杯怎樣的酒?(生:祝福的酒)

師:祝福的話兒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怎樣的酒?(生:澆愁的酒。)

師:離別的愁說了說不完,遠行的人,喝了這杯澆愁的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感情朗讀醉詩境

1、過渡:已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請同學們站起來讓我們在音樂聲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讀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課件出示詩歌,並配音樂《陽關三疊》)(全班讀)

2、指導學生背古詩,配上音樂。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詞句,感悟詩句、走進詩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詩內涵、體會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環。整個環節的設計是“以讀爲本”,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以“以讀代講”的魅力,去引領學生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

四、拓展詩,昇華情

1、過渡:其實在浩瀚的唐詩宋詞中,像這樣送別朋友或思念親人的名篇佳作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詩詞呢?

2、學生背誦其他送別詩。

3、老師這也收集了兩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然後教師講這兩首詩的詩情。(課件出示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

4、過渡:同樣是送別詩,所表現出來的韻味是不同的。你們自由讀讀這兩首詩,體會體會。(隨機:自由讀,分組讀不同的詩,全班讀)

[設計意圖:以一首詩帶動學生對同類詩的瞭解,既拓展了學生視野,又增加了學生積累,讓其進一步瞭解了不管是怎樣的送別詩,所體現的詩境都是人間真情。]

五、小結:

同學們,讀了這些送別詩,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着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就讓我們今後繼續暢遊在古詩的海洋裏,不斷詩化我們的心靈吧!

七、作業超市(自選作業:三選一)

1、做個小書法家:默寫古詩並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摘抄到積累本上。

2、做個小畫家:通過繪畫畫出詩的意境。

3、做個小作家:把對這首詩理解的情境寫成小短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10

一、瞭解詩人,入話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直接題目導入,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視情況知道朗讀停頓。)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麼?(使是什麼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說說意思。再齊讀。(評價,可以學生評,也可以老師適當評。)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於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髮言後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後說: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這裏可以放開讓學生多說一說對作者的瞭解,聽聽他們的課外閱讀以及接觸詩文情況,可以說例如,哪首是是王維寫的等等,讓學生有話說。)

二、多讀幾遍,其意自見

1、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試着朗讀,體會詩句,讀到自己滿意爲止。

2.指名讀,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後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舍更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麼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着文後的註解去理解。】

三、仔細品讀,收穫多

1、詩中物

1)找出詩中提到的景色,物,試着想象那時的情景,腦海中出現一個畫面。

2)此時你有一枝畫筆,你想畫些什麼呢?(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①過渡語:是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裏讀出來的?

②指導朗讀第一句。

③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爲什麼是新的?

④指導朗讀第二句。

⑤雨後,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麼感覺?(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⑦、齊讀一二句詩。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於柳的詩句

①有什麼發現?(都有柳)爲什麼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②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麼?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麼?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學生自由發言)

③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④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⑤出示課件。

⑥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⑦品酒換角色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麼?指導朗讀。

⑧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書:相送情)。

⑨齊讀三四句詩。

⑩解釋三四句詩。

四、配樂再品詩句的別樣情懷

1、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後,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讀全詩(配樂)

2、不幸的消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誦着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後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3、聽着這傷感的旋律,讓我們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用你端正拿手的字,靜靜地抄寫一遍。

4、讓我們和着音樂一起嘗試背一遍。

五、曉知過去,體味古人用意

1、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老師還蒐集了一些送別的詩句。

2、情境運用。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或: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恰當總結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後關注更多的送別詩。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贈汪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等。拓展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板書: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由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