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詩歌。詩人通過描繪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兒童都像花兒一樣美麗,表達了嚮往世界各民族平等相處的願望。詩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沒有種族歧視的環境中快樂的成長。教學時,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美好願望不容易理解,我要在課堂的叫許餓中多注重引導,及時點撥,發現學生思想活動的狀態,更好的突破叫許餓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了許多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師要領悟學生在結合課文的基礎上紮實的做好積累。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要認的5個生字,學習一個多音字。

2.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詞句的訓練。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美好願望。

4.學習背誦課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六一就要到了,有一些好朋友在一間漂亮的房子裏慶祝節日,看……

課件演示:有一羣不同顏色的眼睛,不同顏色頭髮的孩子在一起聯歡。

猜猜他們從哪裏來?那裏什麼樣?(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自己的聯想。)

課件演示:猜到哪個小朋友,放大頭像並註明來自國家。

2.他們有的來自富有的國家,也有的來自貧窮的國家,但是他們今天都平等的相聚在一起聯歡,是多麼的高興!他們要和你們一起慶祝節日,你們願意嗎?

3.無論他們來自哪裏,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平等的,都是祖國的花朵。今天,你們歡聚在一起,就是全世界最美的花束。(板書課題) 課件岩石:土中小朋友變成一朵朵花,紮成一束。

4.你能把“最美”的換個詞語,使意思不變? [設計意圖:從色彩圖示入手,用學生感興趣的鮮明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暗示不同皮膚不同種族的孩子們都是平等的就像最美的`花束。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爲學生創造了聯想空間,有助於想象能力的培養。同時進行同義詞的訓練,使學生不斷積累詞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小組內讀文

在小組內解決不認識的字,把新發現告訴小組同學。(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認識新字)

想想最美的花束是什麼?(學生會聯想到課件的演示,找到答案) 2.學生彙報。

課件演示:“冠”字

[設計意圖:學生在組內交流中相互學習,優補差,從而培養學生互助互學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由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自由讀全文,找找哪節的內容有聯繫。

2.學生彙報自己的閱讀所得。

[設計意圖:三年級學生要初步學會把文章的結構,從這項練習中訓練學生的朗讀,歸納、概括的能力。學生也能初步把握文章脈絡。] 3.找到你喜歡的地方,先讀一讀,再說一說你喜歡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段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交流喜歡的原因,有利於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連好習慣,自由表達也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自我組織語言的能力,達到暢所欲言的目的]

4.根據學生彙報不同部分,相應進行課文的理解,並引導讀。

(1)彙報讀第一部分(1、2小節)並說明喜歡的原因。

理解:“?”表達了什麼意思?

這一部分告訴我們什麼?

比喻句:把人們的眼睛比作星星亮晶晶。

訓練:星星——亮晶晶太陽——()()——() 用“…像…一樣…”說一句話。

(2)彙報讀第二部分(3、4小節)並說明喜歡的原因。

理解:花冠用來比喻什麼?

花的顏色有深有淺什麼意思?

“各色各樣的花,開滿可愛的花園”怎樣理解? 課件演示:照樣子:各色各樣——各()各()

試着按課文說一說:你的(),他的(),不管(),都是()。

背誦指導:記注重點詞語和他們的大致順序背誦會輕鬆一點! [設計意圖:問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爲學生逐步理解課文鋪好階梯,培養學生連續思維的能力。] (3)彙報讀第三部分(5小節)並說明喜歡原因。

理解:比喻句:把孩子比作鮮花和花束。

孩子們是誰?課文中的你我他是誰?

作者爲什麼把這麼多不同顏色眼睛和頭髮的孩子們比作花束? 作者有什麼願望?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理解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完成自己的認知,不斷的昇華。] (4)小結:今天,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有着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小朋友團結在一起。你有什麼感受,想說點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話,把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引導學生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孩子們都是平等的,理解作者美好的願望。培養學生敢於表達的好習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思維擴展

假如在你身邊有這樣的同學或這樣的事情發生,你回怎麼做?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和道理,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提高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方法3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例文,領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把人物描寫得細膩感人的。

2.通過討論交流學會選擇典型事例,能自擬題目。

3.學習寫好人物動作、神態的要領,做到細膩感人。

【教學重點】

學習借鑑例文的寫法,選取典型事例,抓住細節刻畫人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回憶事情經過,使文章言之有物。

【教學過程】

一、學習例文,借鑑方法

1.組織學生重讀《師恩難忘》的第二段內容,再次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並通過討論得出作者之所以寫得如此生動具體,是因爲他選取了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

2.用投影片出示《我的班主任》,組織學生學習。

(1)初讀片段,整體感知。知道文章選的典型事例是馮老師幫我糾正寫字姿勢一事。因爲這件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再讀片段,要求學生圈畫出文中描寫馮老師幫我糾正寫字姿勢的語句,然後討論:作者主要是從哪些方面刻畫馮老師的。

(3)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小作者是從動作、眼神等方面刻畫馮老師的。老師強調:“正因爲作者抓住了馮老師的動作、眼神這些細節描寫,所以才能寫得如此的細膩、生動。”

(4)組織學生思考討論:作者將主要人物刻畫得十分細緻了,那麼與這件事有關的其他人物是不是就可以不寫呢?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其他人的表現、感受也要寫,只是不做重點描寫。

3.小結寫法

(1)師生聯繫兩篇例文討論:怎樣才能寫好一個人

(2)師相機板書:選取典型事例

抓住細節描寫(動作、語言、神態、心理……)

相關人物的感受、反應

(3)教師強調,凡是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動的事情,不論事情是大還是小,都可以稱之爲典型的事情。

這部分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學習借鑑例文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二、明確要求,指導選材

這個教學環節的目的是解決學生“言之無物”的問題。

1.出示習作要求,請學生自讀,自己審題。

2.指導選材

(1)確定寫作對象:

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刻畫的人物是一位教過自己的老師。

(2)組織學生討論,使其明確這件事可以是有關學習方面的,也可以是有關生活方面的;可以是老師的一次鼓勵,也可以是老師的一次批評;可以是有形的幫助,也可以是無形的幫助(如:教師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質對學生的影響和薰陶)……要選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兩件事。通過這次討論,儘可能地打開了學生選材的思路,避免了選材雷同,千人一面的問題。

3.小組互說

(1)要求學生確定一位老師,選取他(她)關心幫助自己的一兩件典型事例,可以結合《師恩難忘》一課的作業,互相說一說。說清楚老師爲什麼幫助自己,是怎樣幫助自己的,要用上今天所學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將事情說具體。

(2)指名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指導

三、學習寫作

學生練習寫作,完成初稿,教師巡視,點評指導。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3

課前準備:

1、課件;

2、在黑板上寫好《涼州詞》一詩。

3、印有王之渙詩作的紙張。

課前預熱:

1、同學們,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上課就有一種親切感,知道爲什麼嗎?來,請你猜一猜。(陳老師在諸暨讀過三年書,這三年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師這個神聖的崗位。我視諸暨爲第二故鄉,所以來到諸暨,看到你們,感到特別的親切!)

2、今天咱們學的是古詩,誰先來給我們背幾首助助興?指名。

3、能讓陳老師開個頭嗎?看誰能接下去,好嗎?

(1)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你發現沒有,這些詩都是反映什麼的?(戰爭)是啊,唐詩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反映邊疆地區自然風光和邊地軍民生活的,這些詩我們稱之爲邊塞詩。(出示課件:邊塞詩)

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爲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唐朝與周邊外族政權先後發生過許多戰爭,如與吐蕃,東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戰爭,成了唐代邊塞詩反映的內容,許多詩人或從軍邊塞,參與軍幕,或去邊塞(如幽薊一帶)旅行,詩人常常爲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於是就有了許多千古絕唱。

教學預設:

一、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

(課件中的flash陳老師是網上下載的。其中有兩處錯誤,一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渡,課件中加了三點水,二是王之渙的渙,它寫成了提手旁。無法更改,陳老師在這裏說明一下,表示抱歉。)

1、初讀古詩。

師:這首詩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王之渙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一曲《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於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2、朗讀。

(1)這首詩有兩個子難認,跟老師讀一遍。

(2)誰願意爲大家朗讀這首詩千古絕唱?(指名二位學生讀、然後齊讀)

二、感悟詩意

過渡語: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讓我們先來看前面兩句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黃河遠上白雲間

1、讀一讀: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第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

如果讓你來讀,你覺得該怎麼讀?

誰來讀一下?(指多個學生讀)

誰能讀得氣勢更大一點。

(師:讀得不夠,我們彷彿覺得黃河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師:讀得不錯,黃河有上百里了;師:哦,有千里之勢了!)

師:誰能讀出黃河洶涌咆哮,奔騰萬里的氣勢來!

好!讓我們像這位同學那樣讀!

2、看一看:想看看黃河嗎?

播放黃河課件。

3、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說一說(描寫黃河的詩):

你知道其他描寫黃河的詩嗎?如:

(1)、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入海。(在古代,河特指黃河。)

(2)、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3)、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4)、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也有描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年紀比王之渙要小13歲,我想,他一定是學了王之渙的這首詩,纔有這樣的想象吧。)

5、讀一讀:

師:爲了讀出這句詩的氣勢,我們能夠站起來讀,願意的`,請站起來!好,讓我們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着,遠遠地好像與白雲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釋仞:仞是什麼意思?誰來念一下材料中的內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讓學生知道玉門關的大概位置。課件出示中國地圖〖標明涼州、黃河、玉門關,這些地方在我國荒涼的西北地區。)

想看看玉門關嗎?出示課件:

玉門關故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爲黃膠土築成,面積66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3、落實之一:孤

再讀讀該句,你有什麼感受?

(1)預設:你覺得本句中哪個字讓你感受最深?爲什麼?

孤單單的一座城。(僅僅只是城孤單單嗎?哪裏可以看出戍邊戰士的心情?)

(2)看荒漠圖景,感受玉門關的荒涼與寂寞: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麼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4、落實之二:片

詩人這裏爲什麼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5、回讀該兩句。

小結過渡: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雲空直瀉而下,氣勢雄偉,意境開闊。在蒼茫遼闊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嶺之中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過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緒滿腹,相思滿懷。何以解憂?唯有羌笛――)

再讀詩句。

(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兩句詩中,哪些字詞你較難理解?

1、解詞。這兩句詩理解較難。首先我們解決一些難理解的詞語。

(1)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爲生。

(2)何須:有什麼必要。意即沒有必要。度:越過

2、怨楊柳,即埋怨。埋怨楊柳什麼?(不發芽)

3、爲什麼沒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不到,這裏就沒有春天,楊柳自然不會發芽。(如果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兩句詩連起來讀一遍)

4、爲什麼戰士們如此盼望楊柳發芽,春天的到來呢?(春天早點到來,跟戰士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是久處荒涼,盼望充滿生機的春天;二是楊柳發芽了,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過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嗎?出示征戍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懂嗎?還者十無二、三是什麼意思?

可見,戰士們不僅僅只是埋怨楊柳不發芽,他們還埋怨什麼呢?

①埋怨朝廷。讀出這種埋怨的情感來――

②譴責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嗎?沒用。所以戰士們只能無可奈何地埋怨楊柳,讀――(所以戰士們埋怨楊柳是怎樣一種情感?無可奈何!)

因此,春風的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師:他們盼望着春天早日到來,盼望着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在唐代邊塞詩中,有許多描寫戰爭的,陳老師摘錄了一小部分,咱們來看看:

出示課件:誦讀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配上相關的解釋。可以輕聲地跟教師老師一起讀。(配哀傷的樂曲)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王昌齡《塞下曲》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爲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7、感悟楊柳的另一種含義。

如果詩歌僅止於此,就沒有多大特色。這首詩之所以成爲千古絕唱,還有它的特別之處,那就是一語雙關。楊柳,在這裏又指《折楊柳》曲子。

師:羌笛何須怨楊柳,其實,楊柳在這裏又有另外一層意思。你想知道嗎?戰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楊柳》曲子。課件出示:折柳送別的習俗。並出示跟楊柳有關的一些詩句。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原來古人有個習慣,即是常用諧音來寓意。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謂的楊和柳其實是一種植物)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爲流行。折柳便成爲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播放《陽關三疊》)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唐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鈴》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寒冬夜裏,回憶起與親人朋友的話別,無限愁思猶如大海波濤,洶涌而來。俗話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滿腔的愁緒和相思,寄託在悽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傷感的《折楊柳》曲子。――讀(教師指後兩句詩)

8、整體讀古詩。

師:茫茫的戈壁,孤獨的邊塞,悽切的羌笛,無窮的痛苦。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詩人發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四):兩地親情笛聲傳

羌笛發出的悽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1、徵人思親人(配悲傷的樂曲):

如果他是已經結婚的戰士,他有什麼心裏話要對妻子傾訴?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將如何對母親說?如果他已經有了孩子,他又會對孩子怎麼說?請你任選一種角色,說說戰士的心裏話。

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託在悽切的羌笛聲裏,回憶那依依惜別的情景!

2、親人思徵人(配傷感的樂曲):

課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遠在家鄉的親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長年在外的戰士。此刻,他的妻子遙望着遠方,會怎樣思念着他?年邁的母親坐在昏黃的油燈下又怎樣惦記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牽着父親的手,又有什麼話想對爸爸說?請你任選一種或幾種角色,寫下來。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對爸爸說些什麼?)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記兒子,孩子相信父親的情景。

(適時穿插: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年輕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傷心欲絕,丈夫卻只能在邊關頻頻回頭望着家鄉而不能回家!

三、結課昇華――擁抱和平。

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啊!讓我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擁有幸福的生活!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出示課件)

(本堂課在諸暨實驗小學和紹興縣實驗小學公開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場好些師生落淚。其實,對課的鑽研真的很不夠,上的課也少。課上的少,積累就少,課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應該多上上課。)

語文課本閱讀教學設計4

一、激趣導入,引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古老的神話,相信下面這些神話中的人物你們一定熟悉,讓我們大聲地說出他們的名字吧!(多媒體顯示: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西遊記、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非常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板書課題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把字音讀正確。

2、教師巡迴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將容易讀錯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一側。

3、認讀詞語,抽讀課文,檢查課文朗讀情況,並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抓住主線,理清條理。

1、指名讀,每讀一段,清理字詞,理解每段內容。

2、第一段:引導最後一句度讀得很慢很輕,想突出什麼?理解本段寫的是天地還沒有分開,板書---天地沒分開。

3、第二段:出示詞語“掄起”、“猛劈”,指正讀音,指名讀。理解盤古用力,大家做掄起和猛劈的動作,此時盤古還在沉睡嗎?板書---盤古醒後

4、第三段,出示詞語:“一丈”、“逐漸”、“倒下”。結合實際理解一丈有多高。弄清多音字“倒”。這段中天和地已分開,板書---天地分開後。

5、第四段,出示形近字“肢、肌、膚”,發現不同之處,引導:深伸伸你的四肢,摸摸你的肌膚,體會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能說出幾個月字旁的字嗎?(臉、腿、肘、胳膊、臂、腳、脖、臀)出示形近字“液、滋、潤”,找共同點,與水有關。出示本段中的偏正詞語,指名讀。此時盤古倒下後,板書----盤古倒下後

6、第五段,指名讀。

四、精讀品悟,感悟英雄。

過渡:讀了一遍課文,許多同學就有些神奇的感覺了,想仔細體會盤古開天地的神奇嗎?

1、精讀第二段,思考盤古醒後,怎麼做的? (1)指名讀相關句子。

出示句子一:“…掄起…,…猛劈……”

體會人物動作:爲什麼掄起和猛劈讀得這樣重?再次指名讀,再用力,看誰力量大。

出示句子二:“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2)引導讀。師與全體學生對讀,帶手勢。男女生對讀。

2、學習第三段。

過渡:天地就這樣分開了,接下來呢?指名讀句子。

(1)出示句子三“盤古怕天地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

(2)實踐體會人物:同學們,想不想當一回了不起的盤古?一起來試試。站起來,怎麼頂?(師讀句子,師生一起做動作,師注意觀察用力同學的表現。)

(3)問特別用力的同學,“盤古”爲什麼腿神蹬得這麼直?脖子怎麼伸得這麼長?眼睛爲何瞪這麼大?你們都和盤古一樣,用盡力氣頂住天,蹬住地。堅持住,“一、二、三、四、五、停”,有什麼感覺? (4)引導猜想:只是十幾秒啊!盤古呢?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猜想多少年?

(5)師引讀:十年過去了,生:盤古怕…。

一百年過去了,盤古怕……

一千年過去了,盤古怕……

一萬年過去了,盤古怕……

十萬年過去了,盤古怕……

師:直到天地逐漸形成,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此時你想對倒下的盤古說些什麼?

3、學習第四段

過渡:英雄盤古倒下去了,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請認認真真讀第四段,一定會發現更精彩、神奇的畫面,將你看到的神奇畫面畫下來。

(1)生自由讀。

(2)指名讀,把看到的巨大變化,神奇的畫面讀出來。

(3)集中指導背誦;(逐句出示本段的排比句)

(4)課件出示全段,齊讀感受神奇的變化。

(5)激發想象:表達神奇畫面難道僅僅是文中寫的嗎?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大膽想象。

(6)出示句式:他的(),變成了()的()。每人想一句。

過渡:是啊!盤古的一切都化作了萬物,這就是開天闢地、頂天立地、化作萬物的盤古,面對這樣的一位英雄,你還想說些什麼?課件出示盤古圖

4、總結:是啊,盤古的確偉大。盤古,你確實了不起,是你,用大斧頭劈開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軀頂住了天地;是你,把自己的全身化作了宇宙的萬物,創造了美麗的宇宙。(板書創造宇宙)如果沒有你,就沒有美麗的宇宙,讓我們帶着對盤古的佩服、感激之情,齊讀最後一段。

5、練習複述。自己再讀課文,照板書顯示的順序練習複述。

6、指名複述,學生評選講故事能手。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中華神話故事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和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值得去讀一讀。

(投影其他神話故事圖片)

2,老師從圖書室借來了一些神話故事書放在圖書角,請大家利用課餘時間去分享。

六、作業:

請大家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