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是課文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通過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難點是體會列寧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尊重,愛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同時受到保護鳥類的等動物的教育。

巧設問題,品讀感悟。在看拼音寫詞語後,我出示上節課給孩子們留下的思考題,灰雀究竟去哪兒了,讓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讀,細細品,要求同學們默讀課文3到13段,邊讀邊想,灰雀到底去哪兒了,你從哪些語句中能讀出來,並且用橫線畫下相關的語句。剛開始孩子們有些膽怯,畫好也不舉手,我就鼓勵孩子們,用我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孩子們,李老師喜歡勇敢大膽的孩子喲,大膽猜想,說錯也沒關係。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小手林立,一同學說,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並且說出從文中哪裏看出來的,其他孩子也踊躍補充,其中一個小女生從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動作句子,從中體會到小男孩做錯事後,心裏慚愧。引導孩子們體會小男孩的心裏活動。然後我又追問,小男孩那麼喜愛灰雀那爲什麼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誰的影響,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列寧,我就讓孩子們找出列寧的話,品味列寧的話,體會列寧對灰雀着急,擔心,惋惜之情。體會完心裏後,讓孩子帶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人物心裏。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通過體會列寧的語言,體會到那些心情,都是因爲列寧特別喜愛灰雀,把灰雀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親人一樣,小男孩就是被列寧這種對列寧的愛深深的打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才決心放了灰雀,知錯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補白,小男孩回家之後會怎麼想怎麼做,寫一寫。寫完之後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全班反饋交流,適時做指導修正。

抓住關鍵詞,理解感悟,並且積累運用,這一課時主要抓住自言自語和果然,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運用詞語再說一句話。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學完這一課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孩子都談的很好,通過談收穫,難點就突破了。如果時間合理分配,最後再默讀後三個自熱段,質疑釋惑,孩子們可能會說的更好,最後順勢給孩子們推薦好書,名人成才故事書,讓孩子課外繼續名人故事,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2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起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後指名小組扮演對話。通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爲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纔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爲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同學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3

1、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師生一起交流讀後的感想、收穫、疑問時,孩子們的表現很好,他們在讀了課文後,確實有話想說,而且發言很積極。在衆多的發言中,有些對於課文還不太懂,有的已經讀懂了,層次不同。像莊銘傑、李世歌黃煒寧等同學,已經懂得是小男孩捉了灰雀。像董相位、樑煒等同學甚至提出問題:灰雀到底哪去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通過交流,我瞭解了這樣一個差別。

2、在理清課文條理時,花了很長時間,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我讓他們找:列寧找灰雀的部分、列寧看灰雀喂灰雀的部分、列寧問灰雀的部分,他們只是從句子中找,不懂得找到相關的自然段。以後,對於層次分明的課文,一定要多進行這樣的訓練。

3、學習重點段時,我想引導學生明白男孩的思想有一個變化過程,而這變化過程正是由列寧的愛鳥的情感使男孩受到感動而引起的。但這樣理性的問題,孩子找不到,也不愛找。如果把列寧的話和小男孩的話都打在屏幕上,就會吸引學生進行思考,而且,一目瞭然。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

我從三個方面來着手。

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覆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

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後,再採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並採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說說那男孩爲什麼要抓灰雀?爲什麼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第三:教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文章裏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讀書就能讀懂,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走進課文內容中才能體會出來。

第二課時通過分角色朗讀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領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大多數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容易就對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當我問“爲什麼列寧不直接問小男孩而去問灰雀呢?”孩子們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讓小男孩自己認識到錯誤上”。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導出現了問題,於是我又換了一種問法“如果列寧直接問小男孩”結果會怎麼樣?這下孩子們“茅塞頓開”紛紛說列寧這樣做是出自對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因爲他知道小男孩已經很自責了,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這樣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就更近了一層!更爲精彩的是當結尾處我又問:“如果小鳥會說話,列寧很小男孩也能聽懂,小鳥會怎麼說呢?”不少孩子都說“小鳥會說:‘列寧爺爺,這位小朋友帶我去他家了串門了,他家可漂亮了,他還熱情的款待了我。並把我送回了家!’”看,連小鳥也知道要保護小男孩自尊心!呵呵!這節課用了兩課時就講完了,沒再拖泥帶水!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6

《灰雀》這篇課文講述了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教學本課,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列寧和男孩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先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灰雀的語句。首先是灰雀“惹人喜愛”,“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婉轉地歌唱”,這是灰雀讓人喜愛之處。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了對灰雀的喜愛。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我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體現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當灰雀消失之後,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這表明他對灰雀的着急和擔心。在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中,如“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它怕冷”和“可惜”這兩個詞語,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關心。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相關詞句的同時,要求他們一定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接着,列寧和孩子的對話,耐心而又得體,表現了列寧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當列寧詢問孩子是否見到灰雀時,孩子回答“沒……我沒看見”,從這種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測到灰雀的消失與孩子有關。但是列寧沒有去批評、斥責孩子,而是通過表達對惹人喜愛的灰雀的擔心,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感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列寧與孩子的對話和神態體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當中,我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覆朗讀、感悟,並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因爲本課課後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要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最後我再引導他們討論:爲什麼說“男孩是誠實的”?爲什麼列寧不直接要求男孩將灰雀放回來?效果不言而喻。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7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灰雀》這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懷着自責、內疚的心情來朗讀小男孩的話是走進小男孩、瞭解小男孩心理變化的關鍵。剛開始,我問學生:“在你們以前的生活中捉過小鳥嗎?”問題一出許多雙小手舉了起來,於是我讓一位同學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怎麼捉鳥,回家以後爸爸怎麼教育他,我邊觀察,當我發現這位同學的臉色漸漸變紅,於是我說:“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讀文中小男孩的話嗎?”他朗讀完畢,立刻傳來一片讚歎聲。我伺機進行愛鳥、護鳥教育。接着,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纔發自內心的讚歎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8

課堂是生成的,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後,我才真正深有體會。課前,我按照傳統寫了一篇教案,雖然稱不上嚴密,但是步驟也算清晰。今天上課時,在第一環節,學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全盤托出,而且切中要害。這是我事先沒有設想到的。

接下來的教學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索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

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雀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這那種複雜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於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又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又一種捨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的誠實。”他的回答是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於他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理解了“課堂是生成的”這句話的真諦,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靈活的課堂是不可能的。學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知道怎麼樣的學法他們最容易掌握,怎麼樣的邏輯順序他們最容易接受。當學生提出更好的學習方法的時候,我應該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學生走。這和老師的主導作用並不矛盾。

記得有人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的流露,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的爲主人公着想。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9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

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爲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最後,我問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爲什麼?”大部分學生說喜歡列寧“因爲他愛鳥。”“他會教育小孩子,不是大聲地批評他做錯了,而是用自己對灰雀的擔心來感動他,讓他改正錯誤。”也有一部分學生說喜歡小男孩:“他有錯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歡小鳥”。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小男孩錯在哪裏?”“他不該捉走小鳥”“小鳥在樹上才最快樂,書上說它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對,喜歡小動物就要讓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雖然也給了它好吃的,但沒伴兒了它就不快樂了,他不能到處飛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想,不用我多說,他們已經明白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所有道理,而且這一次不是我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感悟到的。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列寧在公園散步時發現自己喜愛的一隻灰雀不見了,找灰雀時發現跟一個小男孩有關,但他不直接批評,而是通過交談,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將灰雀放回公園。故事提現了列寧的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與呵護以及男孩的誠實與天真。

上這篇課文我主要從梳理故事人物開始,生讀課文,找出主要人物,再默讀課文,說說在這個人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接着是第一自然段,找找列寧愛灰雀都有哪些表現?

之後,進入我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話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體會列寧對孩子的尊重與呵護以及男孩的誠實與天真。

先讓學生第一遍默讀,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裏想的是什麼?接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遍,再次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最後,第三遍,師生一起讀,分析人物說話的語氣和心情。

其他地方人物內心想法,孩子們大部分能夠想到。在列寧自言自語這裏,就有點困難了。他們可能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根據部編版教材解讀,我對他們也沒有做過高的要求,你知道列寧在想辦法感化男孩,讓男孩放回灰雀就行了。

第三部分,就是讀,讓學生帶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讀,讀出恰當的語氣。

第四環節,是最後三個自然段,男孩爲什麼低着頭?列寧爲什麼不問男孩,而是去問一隻鳥兒呢?孩子們只能答到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列寧知道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列寧更深層次的意義體會不到。但是沒關係,這纔是孩子,大人有大人的想法,沒有體會到,那不就是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樣,非常的天真嗎?

最後,用單元開篇詞結束本科課教學。

這堂課,感覺比之前的課好一點。可能是因爲是用了多媒體吧,有圖片孩子們就更喜歡一點。

反思總結,課後習題第二題沒有讓孩子們去找,遺失了一個教學重點。裏面還有一項,跟同學們交流,這個交流,到底是交流什麼呢?是感受嗎?還是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