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6篇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6篇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1

我講授了《我們的學校》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比較全面地認識了整個校園,懂得了要尊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多提問他們。

2、教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在具體分析每幅活動圖的時候,我差不多用了同一種模式:即看圖——收集信息——編題目——解答的形式。頭2幅圖,內容比較豐富,學生比較有興趣,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可到了後面幾幅,還是一樣的形式和要求,部分學生開始不耐煩,有點不專心聽講了。雖然最後,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一個笑臉表示一個人,也會根據圖中所示的信息來完成統計表,達到了所要的教學效果,但在後半段的教學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反饋不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是讓我很遺憾的。這也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根據教材的內容一模一樣地進行教學?是值得商榷的。主要還是看學生是不是適合,能不能被吸引。只要學生興趣一被激發,他們便有了學習的動力,纔會有可能出現預設想要的師生互動。所以在備課時還得考慮得更周全,儘量避免出現重複環節。但是說的容易,做起來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設計出完美的教案,還是要一點一點,慢慢改進。至少通過這次教學,讓我明白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2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我們的學校》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採用研究型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爲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師生關係更爲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於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育者“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研究型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教學中,我嘗試了研究型學習方式。針對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教材內容,教學過程分爲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彙報交流兩部分。

課前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自由合成三個學習小組,並從“不同地區的學校,不同時期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校”三個課題中,自己選擇出本組的研究課題。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於是,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

首先就每個課題,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蒐集信息的要求。如:不同地區的學校,要求學生蒐集我國農村、城市的小學圖片、文字資料,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圖片、文字資料。

我強調孩子們分小組蒐集信息,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爲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研究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合作與交流”。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也有體現。

再有在各組蒐集資料的基礎上,我發現有個別學生蒐集的資料不符合要求,於是我再次指導學生蒐集的目的、內容及時給予幫助。我覺得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因爲培養學生研究學習能力,第一步就是培養他們真確蒐集信息的能力;地二步就是注意教給學生處理信息、進行彙報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們“選出最符合本組研究課題要求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使學生進行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過程落到了實處,也爲本課教學打下了基礎。

最後有了課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後地交流彙報。我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適時的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裏悟得知識。另外,我儘可能成爲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

總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的素質需要不斷提高,教學的空間將更爲廣闊,只有把課前的研究,課內的教學和課後的延伸有機的融合,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既直接感受知識,又體會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3

通過教學,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自己在教學過程有兩點收穫:

(1)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相結合效果好。學生學習漢字這種抽象的符號時,如果單一地教識字,會感到枯燥。如果把識字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爲遊戲能給學生快樂,在遊戲中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學生的情緒是放鬆,在輕鬆的遊戲中,自然而然地出現漢字,學生不會有負擔,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在遊戲中會產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爭冠軍的遊戲:每一組選幾名學生當猜字的選手,大家當裁判。老師指一字,哪名選手第一個讀出,該組得一分。學生都屏住氣,精神集中地注視着生字卡片,大家爲選手擔心、焦急……這樣做,不但能鞏固認讀效果,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學生學得也很投入。

(2)在教學中,注重聽的習慣的培養。“聽是一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訊息的關鍵,是學習的基礎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沒有良好的聽的習慣,極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障礙。特別對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正是應該大量聽記、大量輸入、大量積累的黃金時間。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的時候眼睛注視着老師或發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言的人的說的每一句話,腦子裏不想其他事;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插嘴。在對孩子聽的習慣的培養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表揚鼓勵。哪些孩子做得特別好的,及時鼓勵。從聽入手,這對學生的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訓練,不僅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發展,對入學兒童早期思維的開發也有積極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着學校這一主題來展開,因爲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地方,對於學生來講,是一個熟悉的環境,學生和小夥伴們的活動都在學校中進行,我讓學生始終圍着學校轉,而且是感興趣的轉。以學校的實際情況爲前提,沒有虛構。我在上課中,也沒有嚴格按照課本上的內容,而是拋開課本,只是以課本爲依據,爲資源。聯繫着本學校的情況,我借來了學生活動的照片,把學生帶入了活動中去。學生在興奮和高興中暢遊着,根本想不到是在學習新的內容,老師不自然的就把學生帶進課堂裏了。

在回憶和回顧的過程中爲了讓學生有點新鮮感,所以我加入了“小記者採訪這一環節,我認爲是比較高明之處,但鑑於學生的水平,雖然不怎麼成功,但我心裏還是感覺很好,畢竟在這個過稱中,學生的能力得以鍛鍊,也開拓了一方面的視野,這在我們《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說有什麼不當之處,當然有。通過老師們的評課,我收益頗豐,沒有體現出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形式,如果再在採訪這一環節中思路再大膽一點,放開一點,效果會更好,所以說應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加強鍛鍊纔是。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我們的學校》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最深的體會是採用研究型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爲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師生關係更爲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於課堂40分鐘,而是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相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研究型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教學中,我嘗試了研究型學習方式。針對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教材內容,教學過程分爲了課前學習研究、課內彙報交流和課後延伸昇華三部分。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牆、校園特色等的照片。課前進行校園觀察活動,並以《我們的學校》爲題寫記錄短文。

我強調孩子們分小組蒐集信息,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爲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研究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合作與交流。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也有體現。

再有在各組蒐集資料的基礎上,我發現有個別學生蒐集的資料不符合要求,於是我再次指導學生蒐集的目的、內容及時給予幫助。我覺得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因爲培養學生研究學習能力,第一步就是培養他們真確蒐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就是注意教給學生處理信息、進行彙報交流的方法。

最後有了課前有目的地指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後地交流彙報。我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適時的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裏悟得知識。另外,我儘可能成爲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

總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教學的空間將更爲廣闊,只有把課前的研究,課內的教學和課後的延伸有機的融合,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既直接感受知識,又體會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我們的學校》一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1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了北京郊區大山懷抱裏的一所小學,介紹了學校的位置及學校周圍美麗的環境,表達了校學生熱愛自己學校的情感。課文通過對野花、河水的描寫體現了學校周圍環境的美麗。由於本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段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朗讀課文和識字、寫字時是課的重點,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主要是以學生的讀爲主,通過多次反覆指導學生的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學校的美麗和學校生活的快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針對“美麗的野花開滿了山坡,清清的河水從門前流過。一句的指導有多次反覆,且從學生學習讀得反饋中,我有如下幾點反思:

一、在培養學生讀好文本的方式比較單一。

在全文的朗讀訓練中雖然注意了讀的層次,但大多數讀都侷限於指名讀、齊讀和自己讀三種方式,尤其是齊讀環節、對培養學生有感情的讀的課文沒有起到時效性的作用。

如在教學第二句話“美麗的野花開滿了山坡,清清的河水從門前流過。一句時,設計了“美麗的野花開滿了山坡,清清的河水從門前流過 與“野花開滿了山坡,河水從門前流過對比的環節。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感野花開滿與河水清清,對野花與河水進行想象。通過教師的語言滲透,幫助學生進行詞語的積累,並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能有感情的讀出美麗與清清兩個詞語,在教學設計這一環節的失誤在於,意識到了要講兩句話進行對比,但沒有把兩句話分開寫,而是採用了把關鍵詞變顏色的方法驚醒比較,對於初次接觸課文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讓學生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那一句多讀兩遍:學生看着句子不知道該怎樣做,有的甚至還不知道倒底哪些字合起來是一句話。帶着這樣的狀態來朗讀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4

(一)培養審美情趣,激發愛校情感

寫作文的目的不僅在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做人原則。那麼說明文的寫作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這方面作了一下嘗試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利用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校情感。因爲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處處都蘊藏着豐富的審美內涵,校園中的自然美,教室裏的裝飾美,教學中的創造美,以及師生的儀表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無不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產生着重要的影響。然而,天天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通過這樣的活動會重新喚醒他們激情,他們會重新發現我們的校園是如此美麗,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自己的言行與特定的校園環境相協調,並且產生對自己校園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二)讓優美的語言美化我們的說明文

談到語言美,人們會想到優美的敘述、生動的描寫,大家也總是覺得語言美與說明文好像是沒什麼必然的聯繫,認爲說明文頂多也就語言準確樸素罷了。在說明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重內容而輕形式,對於語言藝術往往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這種做法,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說明文的魅力,也在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認爲越是簡單樸素的`語言越值得我們去體味,真正文質兼美的說明文,也是很注重語言美的

只要加以引導,學生同樣會寫出文筆優美的說明文。選取的三例學生作文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以上兩個方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說明文寫作中也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方面,但說明文中值得品味的又何止這倆方面。說明文的道德情操、愛國思想、生活常識、條理清晰的理性思維等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玩賞,“茅草根雖細,卻能越嚼越有味”,只要我們深入挖掘,聯繫實踐,(《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努力從質樸中尋求不樸素的東西來,實現說明文寫作教學的“美麗化”爲時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大有可爲的,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必定能改變目前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弊端。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5

在極其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在學生依依不捨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完成了《我們的學校》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採用研究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爲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老師則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師生關係更爲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泥於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作爲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我採用的就是研究型學習的方式。針對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爲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彙報交流兩部分。

課前,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自由組合成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從“不同地區的學校、不同時期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校”三個課題中,自己選擇出本組的研究課題。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於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幾方面指導:

1.就每一個課題,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蒐集信息的要求。如:不同地區的學校──要求學生蒐集我國農村、城市的小學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圖片、文字資料。如果是通過詢問父母、老師獲取的信息,可以請他們畫一張有關的圖畫。不同時期的學校──蒐集我國從古到今各種形式學校的圖片、文字資料。不同類型的學校──蒐集各種培養對象不同或培養人才的從業方向不同的學校圖片、文字資料。這樣,就使學生的信息蒐集更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慮到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衆多,可學生已有的蒐集信息的範圍還不夠廣闊。我就有意識地啓發學生思考:“你們覺得,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蒐集資料?”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書報、雜誌、互聯網、電視、廣播,以及家長、老師詢問了解等,均可獲取所需的信息。

3.我強調孩子們分小組蒐集信息,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爲,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研究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習得“如何交流與合作”。這一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也有所體現。

4.教師瞭解學生研究學習的情況,指導、幫助各組學生選擇、處理信息,並提出課內彙報交流的要求。在各組蒐集資料的基礎上,我一一查看了他們的資料,發現有個別學生蒐集的資料不符合要求。於是,我再次指導他明確蒐集的目的、內容,及時幫助他重新蒐集資料。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因爲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第一步就是培養他們正確蒐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我就注意教給學生如何處理信息、進行彙報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們“選出最符合本組研究課題要求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向大家彙報,並填寫“研究學習調查表”。同時,我請各組“自己設計出自認爲最精彩、最有說服力、最能吸引同伴的彙報形式,緊扣研究課題,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彙報。”從而使對學生進行選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過程,落到了實處,也爲課內教學打下了基礎。

有了課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分組進行彙報交流,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交互作用也就變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課堂,學生已成爲真正的主人,這正是新課標提出的“以人爲本”思想的`體現。但老師也並不是無事可幹,相反,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師必須非常瞭解學生,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導”導在點子上。教學中,我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就學生沒有談到的問題,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裏悟得知識;對學生彙報的時間及時進行調控等,也都是教師主導作用潛移默化的體現。縱觀整個課堂教學,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了朋友間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我儘可能成爲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

總之,通過對本課的研究,我認識到: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的素質需不斷提高,我們教學的空間將更爲廣闊,只有把課前的研究、課內的教學、課後的延伸有機融合,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既直接感受知識、又體會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我們的學校》語文教學反思6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寫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不壓制學生的思想,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

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課文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於是我讓學生自己來說說他們上課的情景。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讀得又整齊又動聽。”……另外,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非常起勁,再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全班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提醒學生:“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這樣的合理猜測,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此外,我還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於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繫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後,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小學,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選幾幅比較出衆的作品展示給全班的學生,並讓作品的主人脫離課文來向大家介紹一個你所畫的民族小學,使學生真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東西。接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後,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例如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場,是我們玩遊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牀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裏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啊!……講完後,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使得課堂上的知識進一不得到了昇華。

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開發,變封閉爲開放,教學活動猶如放飛快樂的翅膀,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飛向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向課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體現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