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9篇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9篇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1

隨着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作爲在第一線的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學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隨着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教育教學也藉助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爲優化初中語文教學架設了一座平臺,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開拓學生視野、加大教學容量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呈現事物現象的本質屬性,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事物的本質特徵,事件過程的演繹……還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如對比、疊合、拖移、誇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爲小,變小爲大,變快爲慢,變慢爲快等等,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發展有直觀的感受,清晰的邏輯,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現小石潭美景的古畫、攝影等圖片,用power point製作精美的課件,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通過把小石潭這一優美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備,使學生從活潑、生動、直觀的畫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緻,體味作者在小石潭邊時那樂憂相間的心情,爲學生創設出了一個極爲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變枯燥無味爲生動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初中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參與課堂學習這一總過程,大都缺乏學習興趣,師生間也缺乏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而現在,由於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不僅如此,利用多媒體在講授同樣的內容時,所花的時間比原來少很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講解一些抽象的寫景散文時,講得口乾舌燥,而學生對書中描繪的景象,感覺也總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現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教授這類課文,就方便、實效多了。仍然以講授《小石潭記》爲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製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圖片,再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景象,說一說他們對所見景物的感受,然後再結合音樂、動畫與文章進行學習。學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圍的景緻美,又真正的體悟到了文字的韻味美,也對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奠定了基礎,朗讀起來聲情並茂,興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說教課亦因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愉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註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啓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來,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

採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並用,變靜爲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配置時間,加大教學容量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衆所周知,現在的初中教育,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圍繞中、中考來學習,這種情況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狹隘性,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去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爲學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總之,合理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多媒體課堂教學形象、生動、直觀,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每位教師要根據語文教學的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做到合時宜,使其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2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爲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爲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傳授爲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信息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爲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爲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爲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啓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啓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爲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爲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爲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爲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3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難以相比的。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閱讀或作文教學。

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也會成爲干擾因素,影響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泰坦尼克號(節選)》、《一個都不能少(節選)》等篇目時,不少教師往往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一下課文,然後就用大量時間放映有關的影視片段;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或是寫作這方面的作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等等。這些課件固然能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它所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解讀或運思動筆的時間。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學生抱怨“課堂上轟轟烈烈,課後卻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這樣一些課。

爲什麼學生們課堂上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所寫的作文也並不見好——不少學生甚至於還是寫不下去呢?

主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一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爲主體,以語言媒介爲中心,而不是相反。藉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後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否則,就是名副其實的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練假把戲。”以學習記敘類的'文學作品來說,運用直觀手段,就是爲了通過“形象”與“抽象”的鮮明對比,促使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用詞來標誌和塑造形象的;通過對比來展示這兩種語言的區別,促使學生更快的掌握語言文字,而不是簡單的以影視語言替代文字語言。

心理學告訴我們,對人來說,表象是和語詞聯繫着的,過去的經驗和回憶也總是憑藉表象和語詞的形式保持着的。作文的構思和表述的中心任務,就在於不斷尋求與表象相應的語言標誌。柳布林斯卡婭曾指出:語言是“標誌完整的對象及其形象(對象、畫片和現象的名稱)的一種手段”,對學生“具有重大意義的不是形成什麼樣的形象,而是怎樣把直觀獲得的感性特徵跟確切選擇了來的那個標誌整個對象的詞結合起來”。語言文字屬於抽象的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總是指向或代表某個事物,但是這種指向已經是一種抽象了的概念。任何再“具體”的語詞,例如“饅頭”、“桃子”、“幸福”,都已經不是具體的客觀存在,而只是一種抽象的陳述。因此,只有當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和語詞緊密結合起來,表象纔可能轉化爲用詞加以描述的具有客觀意義的形象,即把形象的直觀轉換爲抽象的語詞。

以多媒體作文課來說,倘若忽略了“影視語言”和文字語言之間的不同,教師沒有及時提醒學生進行二者之間的比較和“轉換”,學生就難免會在“眼花繚亂”之後,拿起筆來卻依然一片茫然,不知所措。這種情況,類似於當了一天運動會觀衆,甚至“拉拉隊”成員,然而寫《記一次運動會》卻依然空洞無物。

無數實踐證明,沒有語詞介入的“觀察”,只能是“感”而不“知”,只能是膚淺的、浮光掠影的,甚至是“視而不見”、“充而不聞”的。所以,簡單地以多媒體直觀“視聽”取代憑藉語言文字——首先是語詞化的“捕捉”、“顯現”和“定格”,學生的感覺就僅僅停留於視覺和聲音符號的感官接受層面,必然會造成感情浮泛,思維模糊。學會自覺、及時地把畫面的視覺、聽覺語言,準確熟練地“抽象化”,並以“第二信號系統”的密碼重新編碼,使之轉換爲書面語言,也就是將其語詞化,是任何觀察——寫作活動不可或缺的。可惜,這個重新編碼的過程,至今還是屬於“灰箱”操作,人類自身對其大腦的動作程序知之甚少。不過,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這一過程頗爲艱難,絕非可以一蹴而就。誠然,作家必須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寫作必須具有真情實感;但是,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者極少成爲作家,具有真情實感也未必就能寫出好文章。這中間,能否進行語言操作轉化是個關鍵性因素。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藉助影視畫面的閱讀課,最多隻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什麼”的理解,而對於“怎麼寫”則極少觸及。尤其是對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麼寫”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藉畫面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源”——迴歸文本,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說,憑藉影視畫面以更直接地領悟語言大師是怎樣以典範的語言來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這纔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張志公先生稱之爲“運用文學材料進行語言訓練”。否則,倒不如把學生帶到影劇院上語文課,那裏的音像效果不是更好嗎?

同樣的道理,儘管藉助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豐富他們的寫作材料,但千萬不要認爲那些課件放映完畢就完事了,教師就可以等着收穫大量佳作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當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地引領學生進行視聽語言向文字語言的轉換,否則,就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再者,影視化、圖像化的直觀也並非是“十全十美”的,因爲從一個畫面到另一個畫面的切換,往往還需要通過聯想、想像進行補充和創造,以填補這種藝術的跳躍所留下的“空白”。寫作時應當把握其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然後以語言文字傳達出視聽語言難以表達的“畫外之音”來。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用好多媒體,關鍵就是語言的轉化。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4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給語文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化靜爲動,激發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陷,能夠出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像可以像動畫一樣播放,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這樣化靜爲動,化無聲爲有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創設情境,感染學生:通過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與課文意境有關的音樂或圖像,將學生迅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讀書有味,讀書入情,讀書悟理。事實證明此種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變難爲易,提高效率:計算機多媒體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爲形象,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認識的難度,變難爲易。

寓教於樂,培養情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是圖、文、聲、像並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有着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在這裏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

增大容量,長課短講:多媒體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再寫,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問題也無需重複兩遍三遍,已經擺在大屏幕上了,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如此下來時間節約不少,課的容量自然加大,長課短講成爲可能。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以來,大量使用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共上多媒體課104節,多媒體教學的大量使用,使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富有生氣。尤其是對七年級的生物複習,更是富有實效,使每堂課的容量增大了,能夠更好的展示知識網絡,便於學生對知識回顧與記憶。

通過總結,我認爲,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教育“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書本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於新課程體系的需求。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課件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過多媒體教學,使難於理解的機理通過圖象、圖表、文字、數據與動畫演示結合融爲一體,直觀地表現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變得輕鬆愉快,學習成績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拓寬了教學範圍。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準確。由於多媒體在表達抽象的概念、複雜的變化過程和運動形式上比傳統教學有着更強、更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牧區辦學更加成熟化,更加現代化。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引入,增強了教學過程的交互性,使單向的教學活動變爲雙向和多向的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學生的理解和意圖,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拓寬了學生的認識深度,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教學效果可以及時得到反饋,迅速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加強學生在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教學中始終離不開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模式,很多時間都花費在對抽象、難理解的概念性問題的講解,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常常會逐漸下降,思維處於關閉狀態,這並不是學生自身的問題,而是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枯燥、乏味。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使一些生物事件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徵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如血液循環、尿的形成過程、呼吸作用機理等通過高清晰度圖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變得簡單,使學生一目瞭然。

總之,由於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爲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是生物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生物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我們的生物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6

一、分清主次,讓課件很好地爲課堂教學服務

這樣主次不分的語文課真讓人無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非常清楚:我們所採用的所有教學手段及器材,都是爲順利、有效地實現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在上語文課所採用的多媒體課件是爲完成當堂語文課而服務的,是屬於從屬地位,不是課堂的主要任務,這一點在做課件的時候就應該清楚,不要讓課件沖淡了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二、把握好時機,使課件變爲一種教學的需要

經常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同仁們都有這樣的感覺,課件做得好,不如用得好。有時候,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或是上課的時候,覺得這篇課文的內容用傳統的講授方式是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或是給學生的影響不如可見那樣深刻,比如一個慘痛的場面,你用話語說出來學生覺得平淡無奇,不會提起神來,如果你用課件的方式把那些畫面一幅幅呈現出來,那種用色彩勾畫出來的慘烈畫面,會讓學生感到觸目驚心的,這遠遠比語言描述效果好多少倍呢?你講黃河頌的時候,當你講到“掀起萬丈巨浪的時候”用課件展示出黃河波濤洶涌的場景,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理解效果肯定最佳。

三、隨文而用,莫讓課件破壞了文章的良好語境

什麼樣的課堂使用課件,使用什麼樣的課件,使用的'時間和時機該如何把握,這都是由教材所安排的課文所決定的,而不是由老師隨心所欲決定的。有些課文的教學,比如,散文和一些詩歌,你採用課件來上,課堂時空大大增加,知識容量大了,情景再現了,授課效率高了;而有些文章,比如文言文,作文課和一些本身用傳統方式來上效果比較好的課文,你牽強附會,硬要用大量的課件輔助你的教學,這樣勢必會成蹩腳的廚子———做不出席的。所以,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注意根據文章內容隨文而用,切莫讓課件起了反作用,那就違背了教學設計的本意了。

四、貼近課文,切忌課件的使用只是譁衆取寵

在語文課堂中使用課件,還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科任老師會把相關的東西和圖片能搬來的儘可能地都搬來,一堂課上下來,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學生看得眼花繚亂,課終了卻猶如“豬八戒吃了人蔘果———不知其味”。究其緣故,是語文老師在上課前製作課件的時候就沒有能很好地根據課文內容做一個精選,把那些跟課文內容無多大關係、甚至無關的剔除掉,跟課文內容聯繫緊密的梳理出來,加以有效的組合,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那對課文教學來說必定會相得益彰的。否則,一節課熱熱鬧鬧一陣子,看起來課堂氣氛倒是很好的,學生積極性也很高,但實際上卻只是譁衆取寵,教學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在上課時用多媒體手段時,能夠避免以上所說的幾個問題,把握好課件使用的時機和切入點,便會讓語文教學這門藝術在自己的丹青妙筆下釋放出更加奪目的光芒,相信我的這些微不足道的探索,會幫助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大顯身手的。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7

摘要: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是衆所周知的,是無法替代的,但是我個人認爲多媒體歸根結底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本質所在,作爲老師----課堂的主導者,更應該認清它的本質,防止本末倒置,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關注的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教學 工具性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的廣泛應用既豐富了課堂容量,又使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激發了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自從多媒體在語文課堂廣泛普及和大範圍的實施應用以來,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打破了傳統僵化固定的模式,以其豐富性、生動性給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從而推動了語文現代化的進程。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是無可否認的,但隨着課堂和多媒體的進一步整合發展,多媒體歸根結底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根本所在,作爲老師----課堂的主導者,更應該在新形勢下認清本質,防止本末倒置,而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老師所認真反思的。

以下,是我在近幾年教學實踐中所思考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1.年輕教師對課件依賴太大。這裏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對電腦本來就比較精通,製作精美的課件更是不在話下,他們認爲,製作課件的過程就是備課的過程,因此,當課件製作完成以後,也就意味着備課的完成。上課時只需照着課件順下來就大功告成了,更有甚者,爲了活躍課堂氣氛,再插入些優美圖片,超鏈接個聲音或者歌曲,整節課下來就儘可美輪美奐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歸根結底多媒體只是我們教學上的一個“工具”—— “一個高效的輔助工具”,如果把它當成課堂的.根本,那就成了形式大於內容,因此,新形勢下如何更高效的使用課件,讓它真正爲語文教學服好務,是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問題。

2.追求標準範讀,忽視了學生誦讀能力的訓練。誦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尤其重要。這不用說平時上課,甚至近年來一些省市優質課、公開課上,有的老師放完名家錄音後就覺得完成了“讀”這個環節,這樣整節課下來,學生除了回答問題,基本沒有開口的機會。尤其在散文和詩歌教學中,即使學生一開始感情把握得不是很準確,讀得不好,教師完全可以在放完錄音後,再適當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這時候,學生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內化理解的過程,教師千萬不能忽視。

3.多媒體的應用讓許多教師忽視了基本功(書寫能力,課堂的駕馭能力、誦讀能力)的訓練。

書寫能力的訓練:①粉筆字:有的教師平時上課基本沒有板書,更有甚者,上公開課時,黑板上也是“無字天書”一般乾淨,還美其名曰:“有自知之明,揚長避短”。在課堂上使用課件,並不代表可以不要板書,板書是一個老師基本功的體現,一節沒有板書的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節不完整的課。板書是課件所無法替代的,一手漂亮的板書可以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更是一篇文章提綱挈領的總綱。②鋼筆字:一位語文老師有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是很令人欽佩的,教師千萬不要因爲課堂上使用課件而忽視了自身的鍛鍊,而學生的書寫更是我們訓練的重點,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作爲語文老師,如果自己的字還寫得歪歪扭扭,東倒西爬這是“不可原諒”的。教學相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他的如毛筆字,都是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所應該提倡和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訓練的。

誦讀能力的訓練。如上文第二條所講,“單純追求範讀,忽視了學生誦讀能力的訓練。”這裏,許多老師其實也忽視了自己誦讀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單純的名家範讀,有時候會給學生一種高不可及的感覺,在引導學生在聽完範讀後,如果授課老師能夠和自己的學生當堂pk一下,我想,這樣不僅鍛練了自己,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

語言組織過渡能力:傳統課上,我們從上一個環節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時,都要有一個過渡語,完成課堂的起承轉合。而在使用課件時,也不能從一個環節直接過渡到下一個環節,這裏就需要老師思考如何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課件並不能代替課堂的每個環節。

4.課件是學案簡單翻版。課件源自學案,又要高於學案。在課件的使用上,筆者曾見過多位老師上課時只是把學案上的問題通過課件又展示了一遍,沒有任何“新的東西”,這樣就成了單純的學案翻版,實效性不高。

總之,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的積極運用,與學生、教師、課堂、學科更爲高效的結合還處於探索階段,如何用好多媒體這個“高效工具”,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創新素質,讓語文學科在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中重新煥發出恆久的魅力,還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積極的實踐、探索、創新。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8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難以相比的。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閱讀或作文教學。

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也會成爲干擾因素,影響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威尼斯商人(節選)》、《巍巍中山陵》等篇目時,不少教師往往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朗讀一下課文,然後就用大量時間放映有關的影視片段;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或是寫作這方面的作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等等。這些課件固然能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它所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解讀或運思動筆的時間。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學生抱怨“課堂上轟轟烈烈,課後卻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這樣一些課。

爲什麼學生們課堂上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所寫的作文也並不見好——不少學生甚至於還是寫不下去呢?

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一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爲主體,以語言媒介爲中心,而不是相反。藉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後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否則,就是名副其實的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練假把戲。”以學習記敘類的文學作品來說,運用直觀手段,就是爲了通過“形象”與“抽象”的鮮明對比,促使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用詞來標誌和塑造形象的;通過對比來展示這兩種語言的區別,促使學生更快的掌握語言文字,而不是簡單的以影視語言替換文字語言。藉助影視畫面的`閱讀課,最多隻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什麼”的理解,而對於“怎麼寫”則極少觸及。尤其是對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麼寫”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藉畫面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源”——迴歸文本,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說,憑藉影視畫面以更直接地領悟語言大師是怎樣以典範的語言來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這纔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9

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也越來越接近於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已越來越多地走進語文課堂,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氣,它通過文本、圖象、動畫、聲音等方式,創設情景,激發情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靜爲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推廣和普及已是大勢所趨,不少地方發展得轟轟烈烈。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課件製作和實際教學過程中,已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誤區。

一、 忽視視、聽覺教學媒體的使用。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已深入身心,多媒體計算機已廣泛進入各中小學校,而且部分學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多媒體CAI的出現和發展,爲學校的素質教育注入的新的活力。於是,許多老師認爲只有選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教學才顯氣派,纔跟潮流,纔是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至於錄音機、投影儀這類常規的電教媒體好像已經過時,不值得去使用了。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因爲,使用媒體只能是手段,手段永遠是爲目標服務的,衡量媒體使用的優劣不是看媒體是否高檔,是否領先別人,而在於是否能使教學更生動,方便,高效。

例如低年級的語文閱讀課文大多內容較簡潔,適合於朗讀背誦,在教學中只要適時地運用形象性強的投影、錄像等媒體,通過大幅鮮豔的圖畫,聲畫並茂的場景,爲學生提供規範化的朗讀,讓學生模仿,錄製學生的讀、說,及時反饋,都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以上簡便、易操作的媒體的使用,也能達到的教學目標,又何必費時費力地去動用交互式媒體呢?

二、 認爲多媒體可以取代傳統教育媒體。

傳統教育媒體主要指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如教科書、黑板、實物、模型等。現代教育媒體的出現是否表現傳統媒體可以取消呢?我聽過一些公開課,發現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課本竟一次也沒有打開過,課文內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老師不論是出示幾個詞句,還是一個小練習,都要使用投影片,把小黑板,活動黑板棄之不顧。筆者認爲,這種“喜新厭舊”的做法是不當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師還步入用電教媒體代替板書。代替實驗的誤區。板書是老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是老師根據教學過程的進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據老師所傳授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而進行的。一般,主體板書一直保留至本節結束。可見,板書不是幾張燈片可分割完成的。而用電腦動畫來代替實驗操作同樣不可取。如一位教師在教《烏鴉喝水》時,使用了多媒體動畫,演示烏鴉把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的.過程。結果,許多學生注意力集中到烏鴉的神態動作上,並且由於製作技術原因,動畫中瓶子裏的水是升得比較快的,學生對“一顆一顆”、“漸漸”等重點詞的理解,體會並不深。另一位老師在同一課的教學中,使用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準備了瓶子、石子做實驗,還請學生上臺動手試一試,並提醒學生觀察瓶子中的水,放進一顆石子是看不出水明顯升高的,讓學生了解到烏鴉的耐心,對漸漸升高有感性的認識。

三、認爲上公開課、評優課一定要用多媒體。

當然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着明顯的優點:有利於個別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能。因此在許多地區,許多學校便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這樣也造成有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迅速成爲評選優秀課例及說課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條件,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常常爲了上好一節課,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幾天或一週甚至更長)甚至請人幫忙設計符合教學要求的CAI課件。不可否認,不少老師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很多優秀的CAI課件,並在課堂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提高了教學質量。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不少CAI課件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致命的缺陷:

1、不能動態跟蹤學生的知識狀態和學習背景;

2、不能實時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

3、教學方法固定單一,沒有體現出多媒體技術的魅力。

還有相當數量的CAI只是生硬地把課本上的知識條文搬到了電腦屏幕上,把原本應寫在黑板的文字寫到了電腦屏幕上去了,最多再拼湊上幾個簡單動畫和乏味的音樂,一個所謂的“多媒體CAI”便出爐了。另外大多數老師經千辛萬苦設計出來的CAI課件,僅僅是爲某個教師上某一節課而已,其他教師由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不同而無法使用已有的CAI課件,唯有自己重新設計符合自己教學要求的CAI課件。而且這種CAI課件由於容量龐大,不利於在網在交流,這樣一來,我們不但沒有提高教學效率,反而因重複開發設計同樣的CAI課件而使教學效率大大的降低了。我想,這與我們實施多媒體教學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我們實施CAI的目標是解決傳統教學所面臨的難題,提高教學效率。衡量CAI的雙重標準是:效果,質量標準;時間,精力,費用的支出標準。因此,不譁衆取寵地追求表面熱鬧,堅持以效率原則規範我們的行爲和思維方式。我不主張花大量時間去開發設計那種只有一節課壽命的CAI課件,而提倡設計能供多人重複使用、易於網上交流的CAI素材,這樣老師們在教學上可直接使用這些CAI素材,提高教學效率。老師也沒有那麼辛苦,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於教學研究。

四、認爲以視聽可以代替想象、朗讀。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於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比如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對圓明園的輝煌景觀的描寫,正是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好時機。可有了多媒體,圓明園的圖片一展示,使學生的想象反而受到侷限。此外,有了多媒體,教師課堂上的範讀是幾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聲情並茂的課文錄音。這對於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究竟是利還是弊呢?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讀書聲也越來越稀少,以前的那種書聲琅琅的語文課堂在現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衝擊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代教育手段,還要不要花費課堂時間讓學生去讀?答案應該是不容置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

除以上之外,在計算機教學中還存在着視聽轟炸,課堂教學滿堂灌,把人當作內存巨大的計算機,以及過份依賴,妨礙思維能力的發展等等誤區,這裏就不詳細敘述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多媒體是輔助教學,而不是主宰教學,要清醒地認識其利弊,能走出誤區,發揮其巨大的優勢,去其帶來的不足,更好的爲提高課堂效率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服務。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高質量的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課件的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