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導語】《別擠啦》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所作的一首給人以心靈教化的詩歌,他通過對人思想感情上“別擠”和嚴防把美好心靈擠走兩方面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嚮往人間的美好,追求真善美,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用寬容、善良、真誠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一

教學之時,我在深深地思考: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引導學生既理解了詩歌、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又能體現語文味。在教學後,我做以下反思:

一、聯繫實際說說“擠”。

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把詩中的每一句話與生活中的現象結合起來,談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人間的一切”指什麼,我們曾經有哪些行爲讓別人“受到壓抑”,有哪些“醜惡偷偷潛入你的心裏”等與詩歌內容相對應的問題,學生在聯繫實現中懂得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朗讀上下功夫。

這樣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要求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以體現語文課上的“讀中感悟”這一理念。

三、角色互換走進詩。

在課堂上,讓學生用“我”代替“你”,如,“我將問心無愧”,這不僅使學生深入詩歌之中,切身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也是對自己心靈的洗禮。

四、合作探究得啓示。

學習了課文,我讓學生討論:爲什麼作者一再呼籲“別擠啦”?作者的呼籲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一百多年過去了,再讀這首詩有何現實意義?學生在探究、交流中受到了啓示,加深了理解。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如果我能突出精讀這一環節,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多一點等一等的耐心,課堂教學就會更有效。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二

《別擠啦》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所作的一首給人以心靈教化的詩歌,他通過對人思想感情上“別擠”和嚴防把美好心靈擠走兩方面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嚮往人間的美好,追求真善美,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用寬容、善良、真誠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取的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開放式的教學。這與教學《黑孩子羅伯特》剛好相反。《黑孩子羅伯特》篇幅較長,爲了讓學生抓住要點,就要讓學生把長的課文讀短。而《別擠啦》這一課篇幅很短,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學生將短的課文讀長,比如“擠”這個字的具體含義有哪些,“人間的一切”指什麼,我們曾經有哪些行爲讓別人“受到壓抑”,有哪些“醜惡偷偷潛入你的心裏”等與詩歌內容相應的問題,這樣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學生很感興趣,並且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爲和思想,真正純潔了學生心靈,讓學生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同時教會了學生應該怎樣做人。

  小學六年級語文《別擠啦》教學反思三

爲了上公開教學,忙活了幾個星期,寫教案、做課件、試教、修改教案.......今天終於如釋重負。剛接到要進行“現代詩歌教學”任務的時候,選擇上《別擠啦》,心裏還真是每個底,不知如何下手。今天能上下來,也只力求讓我的課堂“活”起來!經過《別擠啦》這一課的教學,我更加理解了讓課堂“活”起來的真正內涵。

在進行《別擠啦》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給自己找了三個定位:

一、教者一定要“吃透”教材,從教材的盲點找隱藏的課程資源

我認爲這一課的教材盲點有兩個,一個是有關作者狄更斯的介紹。教材中對狄更斯只是做了很簡單的介紹,而且學生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狄更斯是誰,是幹什麼的?所以在處理作者狄更斯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在課前找一找有關狄更斯的資料。我又從網上找到了狄更斯的頭像和更詳細的介紹。在課上根據學生們的查找,對狄更斯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學生們不僅對狄更斯瞭解得更多了,而且還知道了狄更斯的樣子。最後我又讓學生們談一談“你認爲狄更斯是一個怎樣的人?”目的是讓狄更斯這個人在學生頭腦中留有印象,對他不只是淡淡的瞭解,同時又爲後面學習詩歌時與作者的情感融於一體做一個鋪墊。教材的第二個盲點就是聯繫生活理解詩歌中的道理,這也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一個亮點。學生們只要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那麼這節課就是一節成功的課。所以在細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詩歌中的每一句話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繫起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收穫。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說、隨心所欲的談,告訴學生把你讀這首詩歌時最先想到的說給大家聽,一人說,大家補充。學生們把自己身邊的不道德行爲、社會中的不道德現象甚至關於對世界的和平問題的看法都談了出來。學生們自己總結了“真誠”“寬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諧”“平等”等詞語,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做。

二、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在朗讀上就要下功夫

學生在聯繫生活談自己感受、收穫,都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朗讀的梯度是先是“正確、流利”,在細讀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礎上,再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也就是體現了語文課的“讀中感悟”。

反思《別擠啦》這一課的課堂教學,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教學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想上一堂實在的有收穫的公開課,千萬不能“演課”。老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包辦學生的學習內容。要給自己的教學設計留出“空白”供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生對於這些“空白”的補充,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其結果也是不可預測和不確定的,它只靠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自主生成。這個“空白”也就是在課堂中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生成的“教學資源”。

第二,做一節“公開課”,我們都要比平常上課付出更多。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了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而我又在思考:爲什麼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不能有意識地加強自己欠缺的某一方面,就不能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不能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呢?

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